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大陸拚機器人大國,尚有10年榮景

從哈爾濱到東莞 爭蓋產業園區

邱莉燕
user

邱莉燕

2016-01-27

瀏覽數 60,200+

大陸拚機器人大國,尚有10年榮景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16 / 2月號雜誌 跟上十三五錢潮

在邁向製造業2025的道路上,創新與自動化是必然趨勢。機器人產業,因此在全中國正風起雲湧崛起中。

中國第一座機器人產業園誕生於2009年昆山。發展至今,可看到各式機器人的「特殊表演」。

來到昆山機器人園區附設的機器人咖啡廳,機器人取代服務生端來飲料。客人拿到飲料後,只要摸摸機器人的頭,機器人就會自行返回櫃台。

展示廳裡,可以看到會跳台灣三太子舞蹈的機器人,也有披薄紗、甩著崑曲水袖的環保機器人,舞姿令人忍俊不住。還有名為「塔碧」的機器人管家,能在主人一聲令下,自動開關窗簾、開關燈及電視,快沒電時,還會自動返回牆壁的插座充電。

琳瑯滿目的機器人,全由入駐園區內的25家機器人公司設計與製造,為昆山市重點發展的十大特色產業基地之一,投資額逾人民幣15億元。

「這些展示在2009年很新鮮,但其實現在有點落伍了,」昆山機器人產業園副主任李海說,因為機器人產業在中國的發展,實在太快了。

中國市場需求猛 年均成長154%

早在中國製造2025的國策提出前,大陸各地方政府已爭相打造機器人產業園。例如上海矢志成為中國最大的機器人產業園,重慶訂下2020年機器人產業規模達人民幣1500億。南自廣東省東莞,北至哈爾濱風起雲湧,無不視機器人為產業的生力軍及新引擎。

從供給面來看,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統計,2014年全球新增的工業機器人裝機量近23萬台,中國製貢獻了1∕4,裝機量達到5.6萬台。

從需求面看,中國機器人的市場「水草異常豐美」。2010年到2014年間,中國市場對工業機器人的年增需求量,以年均154%增長。2013及2014年,中國皆是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這樣的「世界第一」,至少還將延續到未來的10年。

「中國也擁有世界規模最大的機器人研發製造隊伍,」浙江大學機器人研究中心副主任朱世強指出。在日本,每次推出網路預購千台,均被秒殺的「Pepper」機器人,便是由富士康位於貴州的工廠生產。

為什麼中國會成為機器人的世界最大市場?一是源於中國的人口紅利正在消失,二是因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中國國家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研究員、機器人專案主管劉進長指出,由於長期施行計劃生育,製造業出現人手短缺的窘境,預計2022年,中國的製造業工人數量將減少2200萬,人均用工成本則高攀至月薪人民幣1.7萬元(約台幣8.6萬元),十分驚人,因此必須找到新的出路,那就是機器人。

除了製造業,社會發展也需要機器人。中國60歲以上老人已突破二億,到2020年約有四億,讓「老中國人」擁有高質量的老年生活,服務型機器人可以幫上忙。

「未來五年,應該是中國工業機器人發展的關鍵時期,」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所所長趙傑預言。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但目前,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仍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低端。目前中國超過50%的市場被全球機器人「四大家族」包辦,包括瑞士ABB、日本發那科及安川電機、德國庫卡。

再從市場價值評估,2014年中國製機器人銷量52%,是直角坐標型的三軸工業機器人,僅占市場價值25%。

趙傑觀察,低技術含量、低產品附加值,是目前中國工業機器人應用的大宗。儘管中國製多達1.7萬台,但六軸機器人這類性能較高的不會超過3000台。

「如果未來五年,還走低端重複的道路,路會愈走愈窄,」趙傑說。

鏡頭再度回到昆山機器人產業園。台資企業、蘇州華斯雷奇機器人科技,是園區內唯二兩家做工業機器人的公司,生產線上可以看到一排的機器人手臂不停下轉上抬,繼而左騰右挪,迅速準確到位,不時發出金屬摩擦的嘶嘶聲。

在這裡,100套「機器人榨果汁」的設備,正準備搬到上海即將開幕的迪士尼樂園,讓遊客體驗從機器手臂中拿到新鮮果汁。

能做到複雜的運動控制,得力於蘇州華斯雷奇與台灣工研院技術合作,自製控制器,目前已有客戶購買,打入了華為的供應鏈。

「能做六軸機器人,技術難度很高,至少要燒一億台幣研發,」蘇州華斯雷奇機器人科技董事長黃坤榮說,他從2011年開始研發機器人,研發費用相當驚人。若不是擁有自製控制器的技術,很難競爭。

關鍵零組件技術 亟待突破

中國製造2025的國策儘管鼓勵廠商採用中國製的機器人,但是中國製的機器人就是卡在關鍵零組件的技術無法突破,包括最重要的伺服馬達、減速器及控制器。

黃坤榮舉例,日本企業通常把機器手臂賣得很便宜,但關鍵零組件的價格始終居高不下,讓中國的機器人製造公司有「被掐住喉嚨」的感覺。

這正是中國製造2025需要打破的局面。除了關鍵零組件要能自製,精密度也要達到跟進口品一樣的程度。

此外,中國有全世界無法比擬的製造生產鏈,從低端到高端生產所在都有,工業2.0及3.0並存,這些工廠對機器人的需求都不一樣。

長期觀察機器人產業的學者趙傑認為,不能要求所有的工廠馬上做到工業4.0,其他低端的就做3.0,而不是一窩蜂直接進入4.0。

「只有新一代機器人和舊型機器人並存,才是機器人產業的發展點,」趙傑說。

若再將互聯網、大數據、雲端技術與工業機器人結合,會帶來更豐富的想像空間,才能迎來騰飛時代。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