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鬥爭」視為人性的本質,把「政爭」視為政治運作的常態,那就不必迴避、害怕政爭,而是要建立一套規範政治權力正常運作的制度。在政爭結束一年後的此刻,包括林洋港、關中、邱創煥等人都提出了如何避免政爭傷害國家社會的建議。
去年政爭當事人之一的司法院長林洋港在重提往事時,有許多的感慨,他認為去年他完全在被動的處境之下,國大代表們宣稱要擁護他競選,並未與他商量,更未取得他的同意,使他極為尷尬。他建議應修改總統選舉相關法令,推舉他人出馬競選總統,一定要獲得當事人的同意。
建立觀念共識
總統府資政邱創煥更指出,去年英國保守黨爆發政爭,最後柴契爾夫人被迫辭職,由梅傑繼任首相,沒有人憂慮這場「政爭」,也沒有人說梅傑是大逆不道,原因就在於英國的民主政治已成熟。邱創煥進一步表示,成熟的民主政治除了講究政治家風度之外,建立健全的制度更是重要。
他認為,黨內競逐任何職務,或爭取提名,應透過黨內初選,或者中央委員票選的民主程序,一旦決定之後,即形成黨紀問題,全體黨員必須支持,否則開除黨籍。
民主基金會董事長關中則認為,所謂制度的建立應該包括倫理、觀念共識的建立。他說,如果國民黨內無法建立公平、和諧的競爭方式與觀念,即會失去競爭能力,又將如何與在野勢力競爭,建立公平、和諧的政黨政治?
關中認為,十三全會選舉中央委員時,就已經出現無法控制配票的現象,以至有三十三名非規畫人選擠進中央委員會,這顯示基層黨員自主性已逐漸提高,未來建立黨內民主化制度是必然的趨勢。
事實上,七十八年底各項公職候達人,國民黨內已採取初選制來決定,卻遭到若干批評。台大教授胡佛則以學者立場肯定了初選制的必需。
初選制命運未卜
胡佛表示,國民黨總統提名最好採取初選制,由黨員以投票方式來決定提名人選。然而,他也說,一個解決總統選舉紛爭的根本方式,就是確立現行憲法內閣制度運作,過去因為強人因素,才使總統地位重要起來,這才是政潮發生的原因。
初選制易產生流弊,譬如金錢介入、敗壞避風,同時也使黨中央喪失提名主導權,而減低權威性,因此二屆國代選舉將不採初選制,但整個大環境的趨勢恐怕已無法阻擋這股潮流。
台北市黨部主委簡漢生在面對提名制度是否改變的問題,回答得很保留。他只說,任何時代都有適合的制度,制度改變不改變只視時代需要,初選制在黨內民主的考慮之下,將須作一些技術性的修正。這也充分顯示,象徵黨內民主化進程的初選制仍命運未卜。
其實,任何社會、任何國家都一定會有政治權力的爭逐,所謂「政爭」應該視之為正常而非反常,但唯有納入制度化的競爭,才能避免危害社會,政爭一旦透過暴力、革命或者利益輸送方式進行,那才叫人擔心。
政爭後一年的今天,相信國民黨也好,社會也好,多少都學到一些經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