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了!」孩子們從父母手中接過「小小兵」造型氣球,完全不怕空氣中不時傳來氣球爆破聲。緊接著,周邊傳來叮叮咚咚訊息提醒音,色彩繽紛的照片,紛紛上傳到LINE群組。
但別誤會,這可不是親子同樂會,而是台師大EMBA氣球造型社的課程。「沒想到念EMBA,還能帶孩子來交朋友!」一名學生說。
「如果一位CEO會做造型氣球送同事的小孩,或隨時變出一些驚喜,上班氣氛會不會很不一樣?」師大EMBA執行長賴香菊拋出這種想像。
「如果管理者更注重人性,工作環境是不是更快樂?效率會不會更高?」她觀察,近年「血汗企業」新聞不時占據版面;管理者希望提升企業形象,應提供更人性化與人文素養的創新、管理文化。而所謂的「人性化」,內涵包括健康管理、運動休閒與藝文素養。
這正是才剛成立3年的師大EMBA的辦學特色。
軟實力當道 注重藝術文化
有別國內多數EMBA多由管理學院主持,師大EMBA跨全校系院藩籬,由校長統合全校資源,整合校內所有院所,設計全方位課程。
放眼國內EMBA專班,最早成立的已超過15年,校友動輒數千人。身為「年輕EMBA」,如何找到利基點?
以課程為例,師大強調融合管理專業及藝術文化,除了將管理列為必修,也規劃藝文大師講座、經典文獻與領導、戲劇與團隊、藝術鑑賞與典藏、文化創意與管理等課程。
這樣的安排在注重管理績效的國內EMBA市場上,掀起一場小型文藝復興。
例如,必修的「藝文大師講座」,就曾請導演李崗分析台灣電影產業,也曾邀請法藍瓷總裁陳立恆暢談如何向國際行銷台灣文創產業。
甚至,學生曾實地參訪複合媒材藝術大師許偉斌的工作室,觀摩藝術家如何將漂流木和回收品結合,打造回收物的新生命。
師大EMBA強調軟實力與人文關懷,國外參訪也很注重「人性化」。
例如,今年4月,「新興市場經營」課程安排學生前往越南,不僅聚焦東協,更注重當地華人在地文化。別人的EMBA住五星級飯店,師大EMBA安排學生睡仿古硬板床,就是為了體驗台商初進越南時的篳路藍縷。
近期登場的海外企業管理實務課程中,更在日本參訪行程中導入企業社會責任(CSR)議題,探討企業如何協助仙台災區重建。
「精神塞滿怎麼領導統御?」
你可能疑惑:透過藝術、人文,如何精進決策、談判溝通與領導能力?
「學生告訴我,在商場上不能只有銅錢味,還要有人文品味和心靈空間,」師大國文系特聘教授陳麗桂說。
她指出,曾有學生感慨,努力賺錢之後,才發現結交的朋友鍾情骨董字畫或文學作品,有時想加入話題,卻發現胸無點墨,愈發困窘。
因此陳麗桂受邀至EMBA班開設「經典文獻與領導」,學生搶課程度猶如大學部搶課現場,有高階經理人搶不到課,苦苦守候研究室,就等她開放加簽。
值得注意的是,最受這群高階經理人學生歡迎的課程,竟然也包括「虛無」的莊子哲學。有學生對她說,「學會放空」也是一種學習,「老是精神塞滿,怎麼領導統御?」
另一門師大獨家開設的課程是「戲劇與團隊」,同樣名列熱門選課清單。
以去年課程為例,師大表演藝術研究所教授夏學理第一堂課的作業,是請學生繳交一張「人生照片」,並配合照片書寫一個故事。
夏學理將所有照片串成一套名為「揭開回甘的人生」的劇本,劇情包含創業艱辛、感情破碎,甚至親人死亡。
演出者是24位產業菁英;所有悲歡離合,都是一場又一場「原汁原味」的人生。期末公演時,許多學生還沒有下台,先紅了眼眶。
課後約藝文活動,品味典藏
所有學習都不只是在課堂上,EMBA亦然。
師大EMBA學生下課後,有時相聚紫藤盧古蹟茶館,來場水墨畫鑑賞沙龍、順帶討論如何發起慈善活動;假日可能約各大美術館碰頭,品味各式典藏、特展。
「在這個強調女力、軟實力的年代,我覺得自己選對了!」任職於生物科技公司、考上多所EMBA的學生楊佩貞說。
還有一名管理者放棄名校榜首EMBA光環的錄取資格,選擇師大EMBA就讀。
自從接觸師大課程後,他無師自通買書研究篆刻技法,天天練習書法、刻落款印章,意外培養出第二興趣。一晚,同學們發現他在LINE群組中久久不語,才發現他已埋首刻了7個印章!
不少學生放棄EMBA老字號,選擇師大EMBA,就是衝著文化藝術而來。另類課程點出管理教育的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