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灣教育及格邊緣,第一線老師打62.5分

教改啟動20年基層教師意見大調查

陳芳毓
user

陳芳毓

2015-07-29

瀏覽數 25,300+

台灣教育及格邊緣,第一線老師打62.5分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15 / 8月號雜誌 0.1的改變

自從1994年起,台灣正式啟動教改以後,至今20年,到底台灣第一線教師對目前教育的評價與滿意度如何?

《遠見》在製作本專題時,運用網路調查方式,收集到全台各地從高中到小學,共1000多位基層教師的意見。

結果顯示,台灣第一線老師,給目前教育打的分數是62.5分。

與1994年第一次大型教改相比,近七成老師認為,台灣的教育,其實品質愈改愈差。

其中尤其是數學科與自然科的老師們反應最激烈,超過四成認為變差很多。

到底該怎麼改革,才能停止扣分,往上加分?

教改成功關鍵:父母信任老師

經過多次由教育部主管機關發動的教改,愈來愈多基層教師感受到,將主導權還給基層教師,才是成功關鍵。

就像在急診室,家屬再驚慌,也不會對醫師下指導棋;回到教育現場,該用什麼教學法?孩子有沒有進步?最清楚的不是教育官員或家長,而是第一線老師。

因此當詢問老師們,教改成功的關鍵是什麼時?八成以上老師認為,最重要的是家長信任老師,讓教育回歸專業。

至於義務教育最該改革的地方是什麼,老師們意見比較分歧。第一高是修改入學方式,只有約三成,其次是扭轉過度強調分數與學科的價值觀。

追根究柢,為了達到公平的大規模統一考試,一直被認為是教育創新的緊箍咒。

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名譽教授吳武典直言,學習是多元的,教學內容應根據學生性向與未來趨勢來設計,應該「學什麼,考什麼」。但台灣卻正好相反,「考什麼,學什麼」,將成績視為優勝劣敗的唯一判斷。

「這不是翻轉教育,這是顛倒教育!」吳武典提高聲量。

分數考得出成績 測不出能力

即使12年國教號稱「免試入學」,但是讓家長與教育部屢次槓上的,還是分數排序。

分數考得出成績,但測不出能力。一試定終生的價值觀不改,台灣就無法跟隨世界潮流,從「教學科」進入「學能力」的教育新境界。

那麼第一線老師們認為,未來有哪些能力是學生最應該學習的?結果,解決問題、溝通協調與人際合作,名列前三名,支持度都超過七成。弔詭的是,有七成八的老師認為,現在的教育方式無助於培養這些能力,令人沮喪。

分數和能力,有什麼不一樣?

台科大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講座教授黃國禎常聽學生抱怨,「開根號」一輩子都用不到,不知為何要學。

「不是用不到,而是不知道怎麼用!」他認為,知識若只能用來考試,學生自然興趣缺缺。當學習與生活結合,才能透過不斷演練,將能力內化,「才算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曾獲卓越教學金質獎與Power教師的宜蘭復興國中退休生物老師吳月鈴舉例,八仙塵爆發生後,網路出現〈搶救理化比搶救國文重要〉的論點。因為涉及塵爆的兩大觀念:「反應速率」與「燃燒條件」,課本上都有。因此,搶救的方式不是增加時數,而是讓知識活化。

孩子看見舞台 才會替自己搬梯子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當「唯有讀書高」的價值觀主宰教育,將造成兩個後果:一,孩子以為「讀書皇帝大」,造成生活能力低落;二,智育不好的學生被排擠,提早失去舞台。

作家廖玉蕙有次受邀替體育班學生演講,校長知道後自作主張,邀請資優班學生出席,還把原本的演講對象——體育班學生,安排在講堂最後方。理由是,「這麼好的機會,幹嘛給體育班學生?」

孩子有舞台,才會有學習動機。孩子們缺乏學習動機,正是高達六成以上老師認為教學上最大的障礙。

南投縣爽文國中主任王政忠,從麵包大師吳寶春為精進手藝,自學數學與日文的故事,發展出一套「梯子理論」:讓孩子看見舞台,他才會替自己搬梯子。

於是他辦棒球營與國樂團,替不同天賦的孩子搭舞台;建立自信後,孩子就會自動複製成功經驗,數學多算一點、國文多寫一點,搬梯子讓自己爬上更高的舞台。

另外行政庶務繁重,也是老師的負擔。例如七美是澎湖最大的離島,島上卻沒一間像樣的文具店。截然不同的生活經驗,使七美國中校長吳憶如收到中央部會五花八門的公文時,常有「從台北看天下」的錯愕。

6月發生北投校園割喉案,中央來了一份加強校園巡邏的公文,要求填表記錄。「但我們學校連圍牆都沒有,」她苦笑著說。

少子化使偏鄉小校人事遇缺不補,老師一週教十幾堂課還得兼行政。自然老師兼割草工友,數學老師兼出納會計,稀鬆平常;不小心算錯帳,校長一賠就好幾萬元的例子,更所在多有。

教學最重要支柱 來自家長的支持

而當老師試圖用教學創新提高學習動機,最大的阻礙往往來自家長。

台灣大學電機系副教授葉丙成在專欄提到,有位國小家長告訴他,剛開學時,孩子開心分享,數學課老師把全班分組學習,她因此更懂數學了。

但半學期後,老師突然散小組,恢復台上講、台下聽的傳統教學法,小女孩難過地哭了。為什麼?因為某位家長到教育局投訴,「分組學習拖累小孩成績。」

因此,六成以上老師認為,教學上最重要的支持力量是家長。

近幾年來台灣教育界興起翻轉教育的風潮,許多老師們正開啟教學現場的改變。近98%聽過翻轉教室,學習共同體、學思達等新風潮,也都有高達七成以上的認知度。

其中又以合作學習最被採用。這是將學生分成小組,透過老師提問、引導討論、小組合作完成作業,減少老師單向講述,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的教育方法。

高達48.5%老師認同,無論使用哪一種新教學法,學生成績與學習態度都有改善,而國小的效果尤其明顯。

自創「黃金三角教學法」的桃園市大勇國小六年級導師戴惠貞觀察,國小沒有升學壓力,老師較敢嘗試新教法;年紀小的孩子也不怕失敗,配合度高,教學創新自然較有效果。

推動教改 李家同觀點最有影響力

台灣教育歷經數十年起伏,出現愈來愈多從社會名流到教育界人士,推動教育改革的力量。當問到「你最認同誰的教育觀點」時,博幼基金會創辦人李家同,拿到最高比例。

6月初會考成績一公布,一個多月內,李家同火速寫出〈從She are看我們的教育問題〉〈教育部這樣做,對得起學生嗎?〉等六篇文章;還找出60年前的北一女入學考題對照,直指考題艱澀導致學習挫折,使弱勢孩子更難翻身。

第二名則是推動閱讀、並深入偏鄉不遺餘力的陽明大學教授洪蘭。她一直呼籲要啟發孩子的興趣,能力比分數重要。

出乎意料的是,觀點認同度第三高的並非名人,而是第一線教師王政忠。他在921地震後,決定留在毫無地緣關係的南投中寮鄉。中文系畢業的他,笑中帶淚地將教育理念寫成《老師,你會不會回來》,許多第一線教師都在書中找到支持、找回初衷,大賣12萬本。

會考成績公布後,偏鄉資源匱乏議題獲重視。短短一個月,他的名字在日報要聞版出現三次,被視為偏鄉小校代言人。

另外,近年大力推動教育創新的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透過教學研習推廣翻轉教育的台大電機系副教授葉丙成與中山女中老師張輝誠,也都名列前茅。顯示有基層教學經驗的意見領袖,容易獲得老師認同。

教育應該如何改?或許是該聽聽基層教師的意見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