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人到非洲賣鞋,當他們看到非洲人都光著腳時,一人說:「完了!這裡的人根本不穿鞋。」另一人則說:「太好了!這裡的人都還沒有穿鞋。」
當現實發生不在預期中的苦難與意外時,你想的是「擁有」還是「失去」?
「我最後一次回英國時,我跟我媽說,不用送我去機場了,我都這麼大了,可以自己去,但她還是堅持送我。現在覺得幸好她有送我去,那是我最後一次看到她。」這是旅英服裝設計師詹朴在媒體上憶起與母親、美食作家王宣一最後一次見面時的心情描述。雖然他的傷痛依舊,但他心裡「擁有」最後和母親相處的溫暖記憶。
調整心態 快樂握在自己手中
人有憂鬱、無助、悲傷、痛苦等負面情緒,但也有愛、樂觀、快樂、幸福等正面情緒。心理學家相信,正向思考的「復原力」,可以抵消或減緩負面事件發生後對生理的衝擊。
正向思考已是現代人紓壓的最佳利器之一。
1990年代後,美國心理學研究開始向新典範移轉,出現大量與正向心理學有關的研究。
2000年,賓州大學心理學教授馬丁.賽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正式提出正向心理學一詞。2006年哈佛大學即開設正向心理學課程,自此成為該校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
1998年,身兼美國心理學會主席的賽利格曼認為,傳統心理學最為人詬病之處在於,只討論病態的、不正常人的心理問題。他呼籲,心理學也應探索是什麼讓生命值得活下去,找出值得活下去的生命基本元素。他在《真實的快樂》(Authentic Happiness)(遠流出版)書中,列出一條「快樂方程式」H=S+C+V。
H代表Happiness,指的是維持快樂的長度。S是Set Range,代表人與生俱來的情緒基調,影響快樂的範圍及廣度約占40%;而C是Circumstances,代表現實環境和個人際遇,影響快樂的程度約占20%;V,則是Voluntary Activities,代表可選擇的控制活動和思惟,占20%。
這個方程式顯示,客觀環境和個人際遇對每個人是否快樂的影響程度很低。相反地,只要學會調節自己的思想、信念、對事情的理解、應付問題的能力、行為模式,加上多開發正面情緒,快樂其實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不是自我催眠的虛假幸福
政治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楊建銘分析,負向情緒與腦皮質下的杏仁核有關,大腦造影的研究發現,經過認知行為治療,從前額葉到杏仁核的連結會被加強,杏仁核的活化就會下降,而正向思考可以減緩控制情緒中樞的杏仁核被啟動的機制,就不會被負面情緒嚴重干擾。
例如,「為什麼是我?」是罹癌病人最常有的疑問。即使是有堅定宗教信仰的天主教樞機主教單國璽也難免怨嘆。他不抽菸、不喝酒,為什麼會在85歲(2006年)時得到肺腺癌?
當醫師宣判他僅餘四個半月生命時,他深覺震驚,但祈禱過後,他慢慢恢復平靜,並欣然接受。「為什麼不是我?」他轉念一想,自己雖是神職人員,但並沒有不生病的特權。
單國璽開始思考此生的意義,毅然決定發揮最後的「剩餘價值」,馬不停蹄地奔波在各地的監獄、學校、機關做「生命告別演講」,91歲辭世。
維持樂觀 才有努力的動力
當壓力很大、情緒陷入低潮時,身旁親友都會要我們往好處想,但有些人就是做不到。甚至會認為,悲觀更接近真實世界的樣貌,正向思考是自我催眠的虛假幸福感。
然而,保持樂觀心態,並不是要我們忽略事實,而是了解有些事不是我們能掌控,因此不要太過自責,先讓心情平靜下來,再看看有哪些是自己可以努力的。
楊建銘舉例,焦慮到睡不著的人,可以透過每日記錄自己的睡眠狀態,感受自己睡不著或有任何不舒服的狀態,但更重要的是,不要做任何價值判斷。
不要認為今天晚上睡不著,今天情緒很糟,明天我就完了,甚至延伸到我的未來是沒有希望的,而是讓症狀待在旁邊,與它相處。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醫師朱俊霖應董氏基金會之邀,在桃園高技企業的健康職場講座上,傳授紓壓之道。他說,當工作上遇到「機車」的同事或主管時,可以選擇射飛鏢、運動、向朋友訴苦等動態紓壓法,也可以運用正向思考,讓生活稍微好過些。
「正向思考的名言,就是別跟豬打架,因為只會讓你變髒,卻讓豬樂在其中,」但朱俊霖也提醒,相信自己可以做好情緒管理,不代表永遠都不會出現失望等負向表現。
正向思考是一種面對問題的態度,仍須努力作為,面對人生,解決問題。若只是樂觀卻不努力,整天空想自己會中頭彩,那就只會坐吃山空。
朱俊霖建議上班族,在皮夾裡放一張寫上十種紓壓法的紙條,感覺自己快要動怒或出現負面情緒時,就拿出來試一試。「這是用時間換取空間,也許你喝杯水、放鬆呼吸,做到第五種方式,就會感覺事情沒有那麼嚴重,更有動力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