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醫師和心理師是診治民眾壓力症候群的第一線專業人員,在他們的眼裡,台灣人承受多大壓力?和民眾的自我壓力感受是否有差距?
國人壓力指數處於中高度
首先,這群精神專業人士為國人的壓力分數打出平均7.3分的高分,比民眾自評的5.68分高出不少;更有九成五的受訪者認為,台灣民眾承受6到10分的中到高度壓力。
有趣的是,當精神專業人員自評自己的壓力分數時,平均分數為5.8分,和民眾自評分數不相上下。平均有五成七的專業人士,壓力分數是6至10分,比民眾在此區間的比例高一成。
精神專業人員對國人壓力分數的觀察,呼應了身心科門診病患人數增多的趨勢。和五年前相比,近六成三的受訪者表示,就診人次是增加的;和一年前相較,則有四成五的受訪者表示增加,五成二的受訪者門診量和去年一樣。
衛福部八里療養院副院長黃敏偉解析,精神科醫師和心理師深諳壓力的症狀,民眾對壓力感受的敏感度不及專業人士,也未必能正確意識到自己的心理生病了,因此自評分數較低。
「許多人以為自己能夠應付壓力,或者誤以為忍一忍,就可以撐過,其實不然,」林口長庚醫院復健及社區精神科主任張家銘說,不少人只承認生理不適,否認心理有壓力,很容易忽略壓力已為生理帶來的不適警訊。
至於造成國人壓力的最大來源是什麼?專業人士認為,最大壓力源就是生活負擔及經濟壓力,其次是工時長、工作壓力大;其他依序為國家政治動亂、政黨惡鬥、家庭關係不睦、薪資低等。不出人意外,經濟、工作和家庭是造成國人壓力的三大因素。
進一步詢問精神專業人士,過去一年何種社會事件讓民眾產生壓力來求診?答案依序是失業或低薪、經濟不振或蕭條、社會秩序或安全問題。可見擔心失業,無法維持家計仍是誘發情緒不安的最大壓力事件。
失眠、焦慮是最常見病灶
欣漾診所院長張立人指出,近年低薪、高房價等社會議題,逼得上班族喘不過氣,不少民眾為了支付房租和生活費,必須兼差工作。也有人會用瘋狂購物來紓解壓力,反而成為月光族,在荷包空空、錢不夠用的惡性循環下,壓力大到失眠,需要看診。
黃敏偉觀察,製造業改以自動化,取代人工,對中高齡勞工是一大威脅,因為收入不穩,還影響家人關係。
一名50多歲從事汽車零組件的勞工,工作被機器取代,又不願被外派東南亞,後來又找不到其他工作,變得意志消沈,於是藉酒麻醉消愁,苦悶情緒無處發洩,便對太太言語暴力,導致太太也罹患憂鬱症而來看診。
經濟環境惡化會連帶影響家庭、婚姻關係,當問及精神專業人士,病人會因那些事件前來就診?婚姻、情感或家庭狀況改變,正是主要壓力源,其次為工作狀態改變,和親友相處狀態改變、身體變化或不適、親人生病或過世等。
精神專業門診中,六成二病人都是因為壓力引發症狀而來。憂鬱症則是門診最常見的心理疾病,其次是焦慮症、思覺失調症(從前稱為精神分裂症)、躁鬱症、恐慌症、強迫症、適應或社交障礙等。
由於壓力會引發自律神經失調,出現失眠、焦慮、情緒低落、不安、頭痛、注意力降低、胸悶等常見的不適症狀。其中,失眠是最常見的病兆,對身心的困擾最大。
張立人解釋,當壓力超過生心理負荷,會先感到焦慮,這樣的感覺會持續一陣子,也會耗費精力,因為很想突破障礙;若一旦發現無法改變現狀,無力感和憂鬱情緒叢生,就會覺得心灰意冷,進一步引發腦神經和自律神經失調,產生憂鬱症。
以憂鬱症為例,近年就醫人次比過去要多。張家銘推測,可能與媒體報導多,民眾提高認知有關,但他觀察,仍有相當比率的病人沒有就醫,可能是不覺得需要就醫,也可能是心理排斥或抗拒精神科。
至於一般身心疾病,也有許多人沒有看診。根據台大精神科教授李明濱和台灣自殺防治學會在2013年對2158名民眾調查,有情緒困擾的民眾,只有24.6%會就醫,仍有高達七成五的民眾沒有看診。
李明濱從2009年開始,每年進行調查,至今累計五次,每一次都發現將近八成民眾應該就醫,卻沒有就醫。
「國人對精神科仍存有歧見,」張家銘表示,長久以來,民眾重視生理症狀的程度,高於心理症狀,得了感冒、發生腹瀉,願意就醫。但是心中難過、鬱悶,卻沒有正視,也不想訴說,只會默默吞忍,遑論就醫。
張家銘說,原因之一就是精神科被貼標籤,病人往往看遍心臟科、消化內科,甚至去算命、拜寺廟,最後才願面對現實。
對照問卷結果,不難理解「讓人知道就診很丟臉」,是專業人士認為目前台灣民眾到身心科∕精神科就診的最大迷思,高達八成三的受訪者有此感受;其次是,病人可依自己狀況停藥或吃藥,認為服藥對身體不好、精神疾患與自己無關等。
七成四病人會自行停藥
「很多病人進入診間前,總會東張西望,怕被熟人看到,」張家銘發現,有病人連按電梯鈕,都擔心會在電梯裡遇見熟人。
張立人也指出,常有病人候診,不敢靠近精神科診間,不少人是戴著帽子、口罩前來,深怕被認出,場面尷尬。
精神科被汙名化之下,有人基於隱私,不想留下健保紀錄,寧可花錢,自費到精神科診所。
專業人士認為台灣民眾,對藥物也存有很大迷思,調查顯示,七成四的精神專業人士認為台灣民眾就診的迷思也有一部分是病人會自行停藥;或誤以為,服藥對身體不好、會傷肝腎;服藥對疾病也不一定有幫助。
黃敏偉分析,許多人認為精神科藥物會成癮,只要病情稍微好轉,就會自行停藥,殊不知一旦停藥,極可能很快復發,病情也可能更嚴重;尤其是躁鬱症、失眠、焦慮症患者,停藥前一定要先詢問醫師意見。
「吃藥能治好嗎?」「我需要吃藥嗎?」「我一輩子都脫不了藥物嗎?」是病人對藥物治療常有的疑問。
一般憂鬱症患者,療程需要六到九個月,就有病人服藥不到三個月。若不幸復發,可能要吃更多的藥,反而得不償失。
黃敏偉提醒,憂鬱症、焦慮症、精神官能症患者可以感受自己的情緒,若停藥後復發,病人自己多會再度就醫。但妄想症、躁鬱症患者往往沒有病識感,未必願意回診,問題比較嚴重。
精神科初診 平均花32分鐘
觀察精神科專業人士的治療方法,短期諮詢合併藥物治療是最常見的療法,三成醫師會這麼做。當問及「開藥治療的比例約占多少?」有七成六的醫師,會使用藥物治療。開鎮定劑、安眠藥的醫師有六成三。開抗憂鬱劑、精神安定劑者有五成一,可見多數精神科醫師認為,藥物有助改善病情。
張家銘表示,以焦慮症為例,常因肌肉僵硬,引起身體疼痛,藥物可以減輕不適,健保給付藥費的前20名,就有精神科用藥。如同其他疾病,服藥一段時間後,醫師都會視病情調整用量。
《遠見》民調也詢問精神科醫師,初診病人平均花多少時間看?答案是32分鐘。深入詢問,多數精神科醫師認為,要有良好醫療品質,平均要花43分鐘。也就是說,實際花在病人的時間,比理想少了11分鐘。至於複診病人,精神科醫師平均花13分鐘看診。理想上,他們認為應花20分鐘。
「我會連初診病人的祖宗八代都問個清楚,」曾獲選2012年抗憂溫暖人心好醫師第一名的夏一新身心精神科院長夏一新表示,醫師有責任協助病人找到壓力源,勇敢面對、共處,才能徹底解決壓力。
以目前國內醫院精神科門診量來說,一診約有40至50位病人,分給每一位病人的時間相對少。但除了醫院,坊間也有不少身心科診所,高雄喜洋洋心靈診所陳豐偉醫師指出,平均一診約20多人,可以得到較好的照顧。
重要的是,心理生病去看醫師,並不丟臉,看診服藥是治癒身心疾病的第一步。而如何改變生活方式、調整看待外在人事物的互動模式,找到紓壓之道,還是要靠病人自己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