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假如老師是魔術師

藍美貞
user

藍美貞

1991-01-15

瀏覽數 15,550+

假如老師是魔術師
 

本文出自 1991 / 2月號雜誌 第056期遠見雜誌

假如小學老師是魔術師,他會變什麼戲法教學生?

對許多老師而言,在國內現行教育體制一元化標準的框框下,似乎只能毫無選擇地以「一本書、一張嘴、一枝粉筆」從頭講到尾,好讓學生儘快吸收,達到考高分的要求。

但一些老師卻寧可多花點時間、精力,鼓勵兒童參與教學過程,更重要的是加入一點創意與關懷,啟發兒童的學習興趣。

在國外,他們彈性選擇教材內容,例如指導學生自製電視新聞、訓練殘障學童獨立生活、讓兒童從一隻小沙鼠身上去學習……;類似的例子在美國的小學教室裡,每天不斷地出現。

在國內,看重長遠目標而非分數的老師,還是能做出一番成績。例如黃小瑩,創造了一個溫馨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這個小王國裡,盡情地說、自在地學;邢梅元則是善用讚美的藝術,激發了學生主動、合作的精神。

一個好老師不僅可以像魔術師般改變學生,更可以影響人一輩子。

黃小瑩老師--師生就像一家人

正午時分,新店大豐國小校園裡,到處是孩子們拿便當盒、嬉戲的笑聲;六年八班的教室卻安靜得很--下課後,他們第一個動作是開電視收看新聞報導。

一年多來,級任老師黃小瑩每天中午都陪他們一起看新聞、吃午餐,偶爾還從新聞事件中進行機會教育。「給孩子們一個輕鬆的學習環境,他們也會感受到我所強調的「一家人」的感覺。」黃小瑩指著布置得像家一樣的教室--擺在牆邊的盆栽、水族箱、鞋櫃、小書櫃、飲水機,和立在講台上的二手電視機,全是家長主動捐贈和老師自掏腰包買的。

在精神上,他們也像家人般地相處,不論是從電視上看到伊拉克侵占科威特的消息、班級上做任何決定,或有人提議養小烏龜、有人逃家逃學,黃小瑩都會彈性運用時間,讓學生共同討論,說出每個人的想法,培養他們接納不同意見的雅量。 班上有個愛心盒,放公用物品外,也搜集了許多同學助人的事蹟,老師會在課堂上公開讚揚,這學期學生主動建議改為「榮譽榜」方式,張貼在教室裡。選舉幹部時,黃小瑩特別贊成讓功課不好、但肯服務的同學擔任。

孩子們從她細心傾聽、適時給予回饋的態度中,漸漸敢表達意見,師生間的距離也愈拉愈近。她的抽屜裡隨時塞有學生寫的小紙條--提醒她別忘了下課、抄個謎語讓她猜,或說些心中的小秘密。

一個原本只敢用點頭、搖頭來回答老師問話的小女生,如今在園遊會中,竟變得敢公開叫賣東西,不再封閉自己。

帶這個班一年多來,黃小瑩跟每位學生家長都通過電話。她不放棄任何溝通機會,許多挫折、阻力也跟著消弭無形;她常鼓勵家長,「一天至少花十分鐘聽小孩子說話,」同時也要求學生每天一定把家庭連絡簿給父母看。班上試辦任何計畫(例如午餐前二節課不准吃零食)、學生共同做的決定,連絡簿上都會記下來,有時學生還用彩色筆在上面畫出當天做的事或自己的心情。

「尊重小孩子的感受,他同樣會尊重別人。」黃小瑩在教書之外,更重視如何做人。

邢梅元老師--孩子最愛的老巫婆

「現在開始,計時兩分鐘,各組上過台的不能再上去。」國語課上,主持組的小朋友設計了語文遊戲和輔助教耤A漫發號施令,漫擔任評審、控制課程的進度;其他各組同學為了爭取表現,也紛紛圍到講台前,發言討論,踴躍提出補充的聲音此起彼落……。

這不是教學觀摩,而是一班六年級學生平常的上課情形。級任老師邢梅元從五年級開始帶他們,利用分組競爭、相互學習的方式,激發了大家的潛能和主動的精神。

如今學生不但能自動預習課文、自行分工、分組設計學習活動,有時還要求老師讓他們在班會課舉行「角色扮演」比賽,各組改編、表演歷史故事或生活小故事;老師出公差時,全班就自己上課、討論,讓代課老師在一旁嘖嘖稱奇。

「小孩子都有求表現、希望被肯定的欲望。只要一開始用心帶動,刺激他們達到一個定點後,他們的反應和進步會超乎你所預期的。」邢梅元邊看他們上課,邊回憶一些學生從前的情形 有的一被叫上台就急得哭起來;有的原本功課不好,常被同學取笑……。

一年半前,邢梅元剛接這個班時,就趁開學前先從輔導卡、前任級任老師等管道,瞭解了每個學生的特質和長處,當第一次上課,她已經能叫出幾個學生的名字。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而後,她按照學生素質分組,選擇能帶動同學的人當組長,並陪著學生一起設計、討論各項活動;某一組或某個學生若表現用心、有創意,甚至是平常沈默的人自願補充一句意見,她一定當場公開鼓勵。

對事物好奇探索的態度一經啟發後,兒童求知的精神甚至不輸給成人。

市立文化中心的工作人員常驚訝地發現,那裡的圖書室「都是這些小學生在找資料。」最初邢梅元規定學生每星期寫週記、做剪報及評析時,許多家長都因為既增加負擔、又對考試成績沒幫助而反對;但她特別重視給學生回饋,有時改作業的評語和建議寫得比學生寫的字還多。長期下來,他們從課外所涉獵的經驗,早已超過課本上有限的知識。

五十多歲的邢梅元剛開始常被學生戲稱為「老巫婆」,她絲毫不介意,而且還主動對他們說:「老巫婆也會變魔術。」善於「變魔術」的她用赤子之心對待學生,也用獨特的教學方法彌補了教育體制的缺憾。

伯爾齊菲德老師--從小沙鼠身上學習

沒有傳統教科書或課程,美國克羅澤的一所小學裡,一天的開始可能是學生在電腦工作站測量植物的成長、親自觀察沙鼠和人的生活有何不同、利用電腦解決一個問題或正在寫一篇班上養的熱帶魚的故事。

「競爭和比較會傷害一個孩子對自已能力的信心,也會降低他的學習動機。」伯爾齊菲德老師說:「我們必須建造一個讓兒童沒有挫敗感的環境。」把焦點放在個別的兒童身上,雖然是累人的工作,但每天當他隨著學生來到走廊時、他們轉身給他的擁抱更勝過一切。

(取材自Life)

渥爾茲老師--他們叫他媽媽

美國長島的一所學校,訓練殘障學童自己處理日常事務。雖然無法事事圓滿,但在渥爾茲老師的廚房裡,這些學童已經能獨立生活。

一個四肢痙攣癱瘓的小孩,原本無法像常人一樣做筆記,現在卻會使用家裡的爐子,因為在渥爾茲的廚房裡他已經操作得很熟練。為此,渥爾茲還在廚房門和壁爐間騰出一個通道,方便坐輪椅的孩子可以輕易地拿動鍋盤。

「我告訴他們的父母:「如果你的孩子在家裡什麼都不會做,那是你的錯。」」渥爾茲表示。每年春天,她讓高年級學生在附近的小屋住上兩個星期,「我要他們一切自己來,包括做好購物預算,自已買東西、準備三餐。」她說,很多孩子因此知道第一個星期超支的後果--下星期他們就會沒有東西可吃。

無論她要求多嚴苛,學生還是愛她--他們叫她媽媽。

(取材自Life)

貝佛兒老師--考試顯得沒必要

每天早晨,華盛頓州的一所小學裡,貝佛兒老師班上的學生總忙著搜集、整理國內外新聞和氣象,自己製作電視新聞節目,並在社會課中討論。

這只是學校眾多新發明之一。在這所學校中,不需要老師出面,一百二十位學生照樣能在謹慎計畫的環境中,彼此合作,相互學習。「技巧在於有目的地設計、創造一個環境,然後退到後面觀察學生如何思考。」貝佛兒說,進行這項教學計畫,遠比上課時按教科書一頁一頁講更花時間,但學生的回饋卻是充滿著創造力。

例如對上課方式的反應:當老師把問題出在電腦上,學生便主動圍在電腦螢幕旁,共同解題。有時,一個學生解數學題遇上困難,他可能會發現坐在身旁的正是班上的解題高手,原來連座位安排都有巧思--貝佛兒老師通常連續帶學生兩年,她「很清楚誰需要推一把,誰需要稱讚;因為瞭解這些孩子,連考試都顯得沒有必要。」

(取材自Life)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