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風潮快速在亞洲崛起,2014年全球社企年會首次移師亞洲韓國,主題為「社企帶動社會變革」,邀請70多位講者在兩天半內,分別討論社會創新、社會融合、社會投資三大面向。
主辦單位「齊心協力基金會」(Work Together Foundation)主席Woljoo Song在開幕時表示:「這世界變得愈來愈複雜、危險、且不平衡,大家都期待運用社企力量解決!」
《遠見》是第一家深入採訪社企全球高峰會的華人媒體,經過實地觀察,整理出以下四大趨勢:
趨勢1〉新興國家跟進,關注「後中國16星」
社企浪潮最早在已開發國家崛起,但近幾年來開始西風東漸,轉往新興國家,希望發展過程可避免已開發國家犯過的錯誤。不少國家甚至立法或提供基金支持社企發展。
開幕演講的美國學者、著有《下一個百年》(The Next 100 Years)的佛萊曼(George Friedman)預言,未來社企在新興國家的發展更勝歐美成熟經濟體,並以「後中國時代的16顆星」(Post-China 16)為名,點名遍布中南美、東非、亞太區的16國,將是未來社企亮點。
來自香港、首位以亞洲面孔加入社企高峰會14人指導委員會的豐盛社企學會(FSEC)董事尹子信觀察,金融海嘯後全球經濟起伏不定,促使很多人反思,「以前經濟低潮多是一時的,馬照跑、舞照跳,但現在會讓人停下來思考為什麼?」
趨勢2〉突破資金困境,用好成績爭取融資
第二個焦點環繞在如何取得資金?這堪稱是當前社企面臨的最大挑戰。
自聯合國2006年公布「責任投資」(PRI)指導原則,目前在各國獲得1300個投資機構認可,加入響應的資金規模達34兆美元。2012年統計,全球SRI(社會責任投資)規模近14兆美元,超過六成在歐洲,居次的美國占27%。
不過,與會專家多認為,社企不必像慈善組織一樣到處伸手要錢,反而應該先做好自身營運,做出成績後,再對外爭取融資。
美國社企聯盟總裁卡文‧林區(Kevin Lynch)主張,最健康的資金結構,只有1/5得來自募資,「剩下4/5要靠顧客給你,也就是經營業務得來。」
而被視為社企推動標竿的英國,即便是慈善組織也有過半收入非捐贈或補助。2011年度統計發現,英國慈善機構靠商業模式創造的營收達214億英鎊,比免費取得147億英鎊還多。香港目前400多家社企,也有超過三成資金來自企業。
趨勢3〉鼓吹合作概念,大膽連結CSR
如何與行之有年的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概念結合?也引起許多討論。
近來,英國推廣社企的重點便轉到「採購」,2012年頒布「社會價值法」(Social Value Act),要求政府部門進行採購時不能只找最低價,須部分採購來自對社會、環境有益的社企。民間也發起「Buy Social」,呼籲購買社會企業產品,發行「社企標章」供消費者參考。
2013年,印度「公司營運法」新法案更規定,企業淨值或淨利超過一定規模,每年得提列2%從事公益。安永聯合會計事務所估計,將影響超過3000家公司,創造每年8560億台幣的公益活水。
上述法令動作,都是為了打開傳統企業與社企合作的大門。2013年韓國政府便砸下2632億韓圜(約台幣79億元)對社企加強採購,比2012年激增近四成,不少大企業也紛紛跟進。
包括聯合利華在印度替貧民生產專屬商品,法國食品大廠達能(Danone)和日本服飾品牌優衣褲(UNIQLO),跟孟加拉鄉村基金會(Grameen Foundation)合作,都是社企連結CSR的範例。
趨勢4〉期待政府作為,發揮引導功能
平心而論,目前社企在全球經濟舞台還算不上主流。社企要壯大,須仰賴健全的支援體系,如融資、營運管理、人才培育、行銷推廣等。但許多系統上的盲點,有賴政府打開。
從英國2004年的「社區利益公司」法令,韓國2007年頒布的「社企促進法」,一直到近年美國各州陸續通過的「公益公司法」,各國無不極力提倡社企。來自墨爾本的社企交易人公司(Social Traders)
總經理布魯克斯(David Brookes)分享,澳洲政府三年前推出社企基金,並舉辦競賽廣徵創意。目前已培育兩萬家社企,創造220億美元年產值。
掌握四大趨勢,讓社企更有機會振翅高飛。
〉社企全球高峰會主席 霍布魯克:
政府領導+開放架構,造就英國社企領導地位
現任社企全球高峰會主席是來自英國社企組織(Social Enterprise UK)執行長霍布魯克(Peter Holbrook)。該組織堪稱全球推動社企最具成效的倡議團體,有超過700家會員。對於愈來愈火紅的社企浪潮,他有以下觀察:
社會企業蔚為風潮不是沒道理,因為歷史上從來沒有像現在,企業如此的具備宰制力,深刻影響每個人的生活。全球化讓企業愈做愈大,但他們不一定了解供應商是誰?工人過得怎樣?跟社區關係好不好?對環境的衝擊有多大?這是不對的!
所以社企是股介於企業、供應鏈、社區、與消費者之間的革命,不管在英國、美國、韓國、印度、或中國大陸,到處都在發生。這代年輕人看到社會上許多不平衡,像氣候變遷、貧富不均、失業問題。他們除了想做好事(doing good);也想把事業做大(doing well),讓未來的企業更加平衡發展。
很多國家都在思考如何推廣社企,英國的作法主要有兩點。首先,政府發揮領導力,從1997年的布萊爾(Tony Blair)、2007年的布朗(Gordon Brown)、到現在的卡麥隆(David Cameron),每任首相不管是何政黨,都支持社企,內閣辦公室從2001年就成立社企小組。
其次是開放的架構。一開始,社企在英國被歸到社福跟衛生部,後來布萊爾又劃給貿易與產業部,把社企推動任務分散到各部會包括民間組織,且採取寬鬆定義,不把法條說死,讓有意願的人都能加入,不管慈善團體、老百姓或生意人。現在英國連外交和國際事務部,都有社企推廣計畫。
當民間形成共識,政府就扮演催化角色,只須設計讓生意人感興趣的機制,就能吸引資源,把社企變成一門好生意。但有點需注意,社企可自成完整生態,政府只需支援,不需要完全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