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電視真人實境劇《爸爸,去哪兒?》,不管是韓版或是中國版都造成轟動。即使今日已有愈來愈多亞洲爸爸願意多分擔育兒的責任,但畢竟真正的「奶爸」還是少見。
很多人都想知道,到底亞洲大男人如何帶小孩?他們真的「應付」得了嗎?這正是造就高收視率的原因。但把場景搬到荷蘭,在這裡「奶爸」卻是稀鬆平常。有些父親甚至兼職照顧小孩,每週一天「爸爸日」,不工作或在家上班,十分普遍。
一個秋天星期三中午,陰鬱的天氣突然出現陽光,距離阿姆斯特丹30分鐘的新維納普市的艾克里科(Elckerlyc)小學校門口,聚集了接小孩放學的家長們。這一天,小孩只上半天課。
81.4%小孩 自認和爸爸溝通良好
當下課鐘聲響起,小朋友們快步跑出來,看到家長後,開心地撲上去給了大大擁抱,場面溫馨。
在這群等候小孩的家長中,出現好幾位爸爸面孔,至少兩成以上比例。其中一位爸爸自己開公司,工作比較彈性,因此由他負責週三接小孩;另一位爸爸每週三申請「在家工作」,就可以親自接小孩。「我喜歡來接小孩,可以第一時間看到孩子在學校的狀況,確定她今天是否開心!」這位爸爸摟著女兒,微笑對記者說。
荷蘭爸爸可說是新好男人的代表。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調查,有81.4%的荷蘭兒童認為和爸爸溝通良好,遠超過鄰國德國的64.5%,堪稱歐洲第一。英國廣播公司(BBC)也曾報導,荷蘭爸爸最把「照顧小孩」當作一回事。
一位華人太太也指出,荷蘭老公普遍秉持「共同承擔育兒的責任」,即使媽媽是家庭主婦,爸爸下班回家,還是會洗碗、做家事。荷蘭爸爸認為照顧小孩是一種「享受」,而不是「責任」。
不止如此,愈來愈多荷蘭父親願意兼職,或一週只工作四天,抽出一天照顧小孩。使得「爸爸日」成為荷蘭文中的重要詞彙。甚至連前財政部長、工黨領袖布斯(Wouter Bos),一週也只上四天班。他接受美國《紐約時報》專訪時說,在荷蘭,許多男性希望兼顧家庭,爸爸日就是最好選擇。
萊登大學家庭與兒童中心貝克曼(Marian Bakermans Kranenburg)教授分享,20多年前第一個孩子出生時,她的先生也選擇每週一天「爸爸日」,但當時先生的主管很不高興,沒想到如今已成常態。
小學校長上班四天 薪水少1/5也甘願
艾克里科小學校長庫得斯(A.S. Kuiters)也是一例。當他第二個孩子出生時,他有段時間擔任「一週四天的校長」,雖然薪水少1/5,但很值得,到現在還經常懷念那段日子。
荷蘭爸爸照顧小孩,就和媽媽大同小異,庫得斯經常推著娃娃車去動物園,有時逛博物館、去祖父母家吃飯、帶孩子買菜。不過,不像喜歡社交的媽媽們可能會組織「媽媽聚會」,邊聊天邊帶孩子,爸爸們傾向獨立作戰,但庫得斯也常在動物園巧遇其他爸爸。等到兒子上小學後,庫得斯自願擔任學校足球教練,每週參與練習。直到現在,他和兒子仍保持良好互動。
伯斯曼(Hans Bosman)又是另一個例子。當記者採訪一所教會學校時,他正好接女兒看牙醫。太太安妮在海牙工作,開車要一個鐘頭,而他的工作在機場,離女兒學校近,因此接送女兒彈鋼琴或看病等,都由他負責。四年多前,他太太進入台灣駐荷蘭辦事處工作,因住家離上班較遠,伯斯曼甚至辭掉工作一年,全心全意照顧四歲與七歲的女兒。
安妮分享,伯斯曼是個非常用心的父親。除了照顧孩子起居,原本兩個女兒荷蘭語不流利,伯斯曼幾乎每天帶兩個女兒去圖書館,回到家也念書給她們聽,女兒們和爸爸無所不談,持續努力一年的教學後,連老師都認為進步很多。
許多研究已證實,父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美國馬里蘭州大學醫學院研究發現,與父親互動多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比較少發生行為偏差。有爸爸相伴,孩子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