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蔡英文接掌民進黨後,就重用過去幾年來冒出頭的學運領袖。包括任命26歲的清華大學博士班傅偉哲擔任青年部主任、任命攻讀東吳大學人權碩士學程的27歲黃曼婷,擔任青年發展部副主任,及清華大學社會所畢業的28歲吳沛憶,擔任民主學院副主任。過去幾年來,凡是發生在台灣社會的學運和社運,都曾出現他們的身影。因長期投身社運,讓他們深信「由下而上」的草根力量。
向網友徵求議題 擴大參與感
太陽花學運期間,會場外的「審議式民主」隨著多位學運人士進入「黨部小內閣」,也成為民進黨青年工作的主調。7月26日,當馬英九總統拉著台中市長胡志強的手,為BRT正式營運慶賀的同時,台中市區靠近火車站的「中區再生基地」,也正召開民進黨青年部主辦的「青年議會」第一場次。60多位年輕人正在反思台中交通、城市發展、高房價等在地民眾焦慮的議題。
悶熱的7月下旬,60多位學員一同窩在沒有空調的100坪空間裡,只有10支風扇嘎嘎作響地勉強送出涼風。主辦人傅偉哲還充當工人,搬運和調整風扇,免得熱暈學員。投影機映在背景白幕上,斗大放著「青年參與政治、政治需要青年」10個大字,中間竄起一個大拳頭,讓現場有著一絲年輕的熱血味兒。
光從議題的設定模式,就充斥濃烈的年輕人風格。傅偉哲說,青年部先在Google「好問」向網友徵求問題,再從網友感興趣的議題中,進一步決定題目,加強青年人的參與感。但論壇不只是「打嘴砲」(光說不練)的地方,而是具有實質影響政策的可能。「開放、參與、民主,」當被問及工作的核心精髓時,下巴留著小山羊鬍,口吻沉穩的傅偉哲,用簡單六個字,表述理念。他也把這三大理念,透過民進黨的平台實踐。
從在野到執政,再淪回在野,20年來社運圈和民進黨的關係,歷經「合作——入閣——失望——疏離」。但年輕世代,他們相對海闊天空。2008年底,民進黨失去執政權時,當時大一生傅偉哲加入學運「野草莓」。他親身體驗,野草莓後新一代不太能理解2008年前社運前輩和民進黨間的感情。
他的經驗是,社運圈和政黨、政府能就法案上合作,但也要維持不被「全面接收」;不是完全對立,也非上下隸屬,而是「伙伴關係」。吳沛憶也說,沒有情感包袱,也就沒有被背叛的感覺。年輕人對民進黨,在法案上若主張一致就合作,若不一致,也照樣批判,不會感到受傷。
但如何讓年輕人把對社會的關注,轉成實質政治力?民進黨的作法,是讓他們投入今年的基層村里長選舉,萌芽出50株「民主小草」。「這個國家,值得由對它真正有愛的人來職守」,幾個斗大的綠字,斜躺在「民主小草」的宣傳手冊上。內頁寫著「青年出來參政,我們為你輔選!」「翻轉基層,由下而上革新政治!」
贊助選舉經費 也提供培訓、文宣
參選過苗栗縣長和立委的民進黨民主學院主任楊長鎮說,基層里長、鄉鎮市民代表往往以長期組織資源、人情世故為基礎,而非公共議題討論為導向。為此,民進黨邀請年輕人參選時,還須簽切結書承諾絕不賄選、公開經費、跨縣市串連組成「民主小草連線」。
「我們不是要把年輕人『丟下去』,而是靠召募,」吳沛憶說,想要參選村里長的青年,民進黨從文字和視覺設計、贊助3萬元選舉經費、選戰培訓、輔選團到網路宣傳,「全套包裝」,讓青年「一次選舉就上手」。透過青年扎根,希望改變基層政治的新能量。
【民主小草四大理念,為基層注入新能量!】
1.居民參與社區規劃
2.斬斷黑金文化
3.社區經費透明化,根絕綁樁
4.承諾當選後組「民主小草連線」,跨縣市基層串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