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就在明年(2015年),台灣15歲到64歲的工作年齡人口即將來到歷史高峰,在這之後,將每年平均減少17萬到18萬人,直到2060年。
展望未來,台灣的主力勞動人口也將愈來愈中高齡。如果以10歲為一個年齡組分析,2012年時,台灣25歲到34歲間的人數最多,到2030年,會變成45歲到54歲人口數最多。到了2040年後,主力年齡層更往後延,成為55歲到64歲。但是當勞動力愈來愈少、也愈來愈年老時,台灣卻同步碰到另一個嚴峻考驗,那就是提早退休趨勢愈來愈明顯。
早進晚出現象增多〉
30歲才進職場 56歲陸續退休
根據主計處資料,2001年,請領老年給付平均是59.1歲,10年後、2010年降為56.6歲。「台灣職場近10多年是晚進早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副署長賴樹立表示。他分析,與歐美相較,台灣大學生流行延畢或念完研究所再就業,不少男生又要當兵,可能拖到快30歲才進入職場。
同時,公務員平均56歲退休、勞工則61歲。國發會統計2006到2011年退休年齡,台灣也比OECD國家提早退休。以目前45歲到64歲中高齡勞參率來看,台灣已顯然比先進國家要低。至於仍在就業的65歲以上人口,就更少了。
然而,提早離開職場其實是人力資本的浪費,加上少子化,台灣未來即將發生就業人力短缺現象,如何解決嚴峻的挑戰?
鼓勵退休族就業〉
取消職訓年齡上限 開辦合適課程
賴樹立認為,鼓勵退休族再就業絕對是大勢所趨。勞動部已啟動輔導65歲長者再就業的方案,並從2012年起,取消職訓年齡上限,只要有興趣,誰都可以參加。
目前已開辦適合長者職前訓練的課程,包括照護人員、托育人員、物流、門市管理、餐旅服務、美容等類別,2013年已有325名長者受訓。以桃園縣職訓教育協進會為例,就有長者到雲端購物平台設計管理班受訓。家住桃園、70歲的呂正義是個典型案例。
有42年工作經驗的他,說得一口流利英語,在大陸當過台商總經理,管理四家有4000到7000名員工的工廠,是高階管理人才。但他仍好學不倦,從2014年3月底開始學習製作網頁、繪圖軟體,他要在390個小時內,學會設計購物網站。
儘管他視力減退,需要帶著放大鏡上課,但他每天總是最早到教室,作業也最早交,還會用英文做網頁,他希望受訓後能到外貿公司上班。這個心願,政府也將協助他完成。
打造銀髮即戰力〉
勞動部建立人力庫 主動媒合企業
2014年10月,勞動部將設立銀髮人才就業資源中心,為55歲以上的民眾提供職訓、就業媒合、求職諮詢,開發短期及部分工作機會,先輔導500名長者就業,並且建立銀髮人才庫。2015年底,全台將擴增到六個銀髮中心。
然而,台灣職場長期對長者不友善,這種現象能改善嗎?「當長者成為就業主力,你要不要用?」賴樹立希望企業能了解。勞動部也計劃對企業宣導,只要雇用高齡者,每月可領5000元指導費。
賴樹立曾參觀日本輔導長者就業的政策,看到不少70、80多歲高齡者修水電、糊紙門,雖然只工作半天,卻樂在其中。「扮演仲介角色的銀髮人力中心也遍及全日本,有好幾千家,門口貼著『即戰力』海報,表示長者可隨時工作。」「台灣要效法日本,讓銀髮人力中心深入社區!」賴樹立說。
他看到裡面有年輕人,替長者介紹工作,為企業舉辦收費演講,台灣現在有1800個社區老人關懷據點,未來可增加服務項目,由民間組織幫長者找就業機會。
事實上,目前台灣已出現銀髮人力仲介業者,他們以退休高階人士為目標,成立人力庫,工作時間從數個月到三年不等,主要擔任企業顧問工作。例如漢益康集團就媒合55歲到65歲的退休高階主管,到大陸、東南亞的製造業工作。總裁林炳輝表示,台灣過去以紡織、機械業著稱,他們主動尋找相關的退休人力,近三年已媒合20人,有人到大陸輔導電子廠,簽約兩年,也有人一簽就是三年,在異國開創新天地。
5070精英網則鎖定國內中小企業,轉介50歲到65歲的退休高階經理人,已累積上千名的人力庫,擔任短期顧問、專案指導,工作時間不超過一年,媒合成功率為1/3, 以最近三年來看,平均每年成功媒合25件。
令人好奇的是,企業雇用退休長者,是否排擠年輕人的工作機會?這個答案見仁見智,但是,5070精英網總經理劉匡華參加2012年全球生產力老化論壇,就發現全世界都急著幫退休族尋找適合的工作。或許雇主抱著開放的胸襟,接納更多退休長者,就能看到銀髮就業力的春天。(黃漢華)
軍公教早退潮止不住,政府人力大損失
台灣人提早退休現象,以軍公教最明顯,已經成為台灣特有現象。7月中,造訪景美溪畔的銓敘部,一樓櫃檯位子空空如也,一位老員工跑來指引訪客上樓,問她總機小姐去哪了?「前幾年就裁掉了!」她苦笑,現在每次有訪客來,要嘛靠門口警衛通知、再不就得自己到櫃檯打分機。
接連兩年 公職人員退休破萬人
長榮大學醫務管理系副教授林文德研究發現,占全國就業人數不過一成的軍公教,卻占退休人口近四成,比例偏高。而50~59歲的早退族,比起仍在工作的同齡者,退休六年內每年多花932~2640元門診費,每年看病次數多1~2次。證實早退不但是國家人力資源的損失,也無助健康。
檢視政府資料,過去10年來公務員退休人數不斷飆高,前兩年還接連創下破萬人高峰。好不容易,去年才因年金改革(延後月退金起支年齡),稍微止住。大約20年前,公務員就開始出現早退跡象,平均退休年齡從1996年的61.1歲,一路降至目前的55歲左右,整整提前快6歲。
銓敘部長張哲琛長嘆一口氣說,國內公職人員初任年齡為29~30歲,加上須服滿25年,「所以55歲這個數字,應該不會再降了。」可是,上述數據不但跟法定退休年齡65歲相差近10歲,比起一般勞工的平均退休年齡57.3歲,公務員(55歲)、教師(53歲)、軍人(43歲)實在太早離開職場,為什麼?
公職人員的早退潮,來自時代變革與制度使然。近年無論政府、校園、軍方等單位,不斷進行組織整併、人事精簡、營運調整,讓適應不良的資深公僕們,紛紛湧現「趁早閃人」的想法。
加上公務員一般可拿90%以上的所得替代率,當然樂於退休。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教授成之約批評,比起國際一般退休所得替代率僅70%的水準,台灣公務員的90%實在太高了!」如此豐厚的退休福利,當然會引發早退潮。
此外,立法院於2010年通過「公務人員退休法」「公務人員撫卹法」「公務人員任用法」等修正案,隔年將月退金標準從「75制」(歲數加服務年資)延長為「85制」,加上改革18%優惠存款利率、限制公務員轉任規則及化解教授領雙薪等爭議,陸續引發一波波大退潮。對此,張哲琛有很深感觸,過去幾年的政黨輪替,加上媒體批評,及民意代表施壓,使許多公職人員萌生逃離是非之地的想法。
人才斷層 嚴重影響政府效能
翻開銓敘部年報,去年前五名的退休年齡層,55歲以內就占了四名,真正屆齡退休(65歲)者不到一成。然而,通過國家考試的公職人員,是國家大力栽培的白領精英,提早離開職場絕非好事。張哲琛直陳,年過50的公務員,「剛好是業務最熟練、經驗最豐富的中堅分子!」外界常批評政府行政效率低落,就跟早退潮引發的人才斷層有關。
銓敘部曾調查,公務員退休後再就業比率並不高,唯有財務、金融、工程等特殊專長者,有辦法轉戰民間企業,其餘大多遊山玩水去了。這麼多人提早領退休金、未繼續創造收入、也無法貢獻稅收,等於加重未來年輕人的負擔。
如何減緩早退潮,並讓壯年退休族又回流職場,是台灣未來的功課。要減緩早退潮,吸引中高齡人力重回職場,須有正確的社會氣氛與生涯規劃觀念。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系主任馬財專解釋,類似兼職、約聘、計時等「非典型就業」,其實最適合中高齡勞工。「高齡化社會需要work sharing的概念!」當下最好作法,即是從中壯年的「準退休族」及早灌輸觀念,等他們退休後才肯繼續參與社會。
誠如張哲琛所說,這一代的退休族享有經濟起飛、所得成長的時代際遇,「所以,退休後還是要有犧牲奉獻的精神!」切莫因貪圖自身福利,而犧牲了國家未來。(高宜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