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楊育民對台灣不灰心 為生技業拚一條品牌路

韓國三星最想搶的人 出任藥華醫藥獨立董事

黃漢華
user

黃漢華

2014-05-30

瀏覽數 28,150+

楊育民對台灣不灰心 為生技業拚一條品牌路
 

本文出自 2014 / 6月號雜誌 以色列,教育就是不一樣

今年3月底,由國發基金、經濟部、耀華等投資的藥華醫藥,股東會一致通過,聘請羅氏大藥廠(Roche)前執行副總裁楊育民擔任獨立董事,消息一出,不知道讓多少同業又嫉妒又羨慕。也是創辦人之一的藥華醫藥總經理林國鐘掩不住滿心歡喜,頻頻以「天花板人物」形容這位不易請到的國際生技界大老人物。

這項決議對自行研發、不靠技轉、在台建廠生產的新藥公司來說,不啻如虎添翼。原來3月中旬,藥華醫藥才以206元的承購價登上興櫃,創下興櫃生技類股最高承購價,開盤當天最高衝到近255元,漲幅達23.3%,成交金額為5億元,市值一下子衝破300億,成為生技股的熱門標的。

儘管股價在5月份下滑到200元以下,林國鐘信心滿滿地說,藥華醫藥全力研發的P1101新藥,能治療真性紅血球增多症、肝癌、肝炎,正在歐洲進行第三期人體臨床實驗,進度略有超前,今年第三季就能夠完成,預計最快明年就可以申請歐美新藥認證。此時,熟悉國際藥業運作的楊育民加入,正好能協助行銷海外。

放眼以西方人為主的國際藥業,楊育民可是位階最高的華人。他曾任職全球第九大企業羅氏藥廠,排名第四號人物,在默克藥廠(Merck)做過副總裁,更在全球第一家利用基因工程製藥的基因科技(Genentech)擔任執行副總裁,深諳新藥製作過程。由他協助藥華,醫藥預料將帶領台灣生技業進一步與國際接軌。

揮別宇昌陰霾 重返生技業

「他是韓國三星最想搶的人才!」林國鐘道出楊育民在國際生技界的分量。原來三星近幾來也正大力發展生技,有韓國政府做後援,四處尋才,楊育民2013年春天退休前夕,三星就曾經去挖角,除了韓國,至少還有大陸、新加坡的十幾家大公司搶著找他。

但這位國際生技產業最高地位的華人,對多數台灣人而言,更多記憶是2011年爆發的宇昌案。當時正競選總統大位的蔡英文,因在擔任行政院副院長任內核准國發基金投資宇昌,卸任後推薦應聘擔任宇昌董事長,又投入家族資金投資宇昌,並轉賣持股獲利等事件,引發爭議。

曾居間協助成立宇昌生技(現更名為中裕新藥)的楊育民,因此意外捲進這場風暴。身為科學家的他,還因此對台灣一度心灰意冷。在2012年初,以宋代文學家辛棄疾的《臨江仙》為題,寫下「告別了,台灣生技!我已精疲力盡。鐘鼎山林都是夢,人間寵辱休驚,」失望之情溢於言表。

每年10月的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是政府邀請海外生技界重量級人物做多生技業的時刻,過去幾乎年年回台參加的楊育民,2012年卻看不到身影。一年後,2013年國慶前夕的生技諮委會,才再次看見這位身高180公分的大漢。外界對他為何再度願意回台灣協助生技產業充滿好奇,他只淡淡地說:「我雖然對台灣失望,但沒有絕望,藥華醫藥致力研發新藥,我願意再試一試!」

為台灣前途 願意賭上名譽

離開台灣40年的他,當年曾為宇昌案奔走,只要開會,必定參加的熱忱,就能看出他對家鄉的情懷。回想2007年,楊育民和中研院院長翁啟惠、院士陳良博、愛滋病國際權威何大一在美國舊金山成立宇昌。時任基因科技執行副總裁的楊育民居間,將基因國際的愛滋藥TMB-355,技轉給宇昌,希望帶動台灣的生技業。

「他為毫無新藥開發經驗的台灣背書,等於賭上自己的名譽!」浩鼎生技董事長張念慈以過來人的身分表示。他分析,TMB-355是單株抗體,台灣沒工廠,更沒生產經驗,當時和台灣競爭的還有兩個公司,楊育民必須讓基因科技相信台灣有能力建廠、生產,假使媒合不當,導致基因科技損失,他也難交代。

他當時是基因科技核心團隊七人小組,董事長黎文勝(Art Levinson)聽到宇昌團隊有翁啟惠、何大一、陳良博,就當場說,這是絕對世界級組合。後來授權談判曾瀕臨破局,他也不願放棄。「台灣不要再只做代工了,」楊育民的初衷,是希望協助台灣走上創新路、建立品牌。中裕新藥執行長張念原表示,自從2007年簽約技轉,之後數年來,楊育民仍默默在多方面,尤其是提供生產程序轉移的協助。

不凡的職業生涯

工程博士意外踏入生技業

今年66歲的楊育民,台灣交大電子工程畢業後,轉往美國俄亥俄州攻讀電機工程博士,之後長年住在美國。雖旅居國外,但對中華文化念念不忘。擔任馬偕醫院院長的弟弟楊育正說,哥哥從小就喜愛文學,經常背誦詩詞、引經據典,讓大人常稱奇不已。深厚的文學底蘊顯示出楊育民在科學之外,多才多藝的一面,觀察他的職業生涯,也是如此。

學習再學習 融入美國社會

事實上,楊育民的大學與博士學位,並不是生技領域,而是鑽研機器人、控制系統和太空船的工程博士,還當過八、九年的工研院機械所顧問。1980年他進入奇異公司,研發自動化工程,最後成為自動化汽車燈泡工程部經理,由於熟悉製造流程和工廠自動化,才被默克挖角,負責藥廠自動化,一年後拔擢為生產計畫副總裁,從此意外栽進了生技製藥業。

進入生技,他憑著認真學習,也從外行,變成佼佼者。曾一起在默克共事不到一年的浩鼎生技董事長張念慈回憶,楊育民一到默克就擔任高職位的生產自動化執行主任,工程背景與製藥業的化學、生物專長不同,「把大家都嚇了一跳,而且他不是白人,還是台灣人!」

「我每天一有空,就學習製藥知識,」楊育民談起半路成為生技專家的方法,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在競爭激烈的美國社會,他把握每一個學習機會。弟弟楊育正說,哥哥一到美國,就參加Toastmaster英語演講俱樂部,提升語文能力,融入美國社會,他之後經常告訴台灣朋友,要放下文化隔閡,大膽和西方人溝通。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楊氏定律」 產能提高十倍

工程專家跨行成為生技專家,楊育民在製藥界達21年,在美國33年高階經理人的歷練,使他成為企業經營專家。「在奇異公司12年,有如攻讀企管博士,」楊育民說,他見過前總裁威爾許(Jack Welch)20次面,從中學習人才發展、組織管理和「六標準差」。之後他將在奇異學到的本領,帶到默克、基因科技、羅氏藥廠。

同事八年的上海羅氏藥廠技術部副總裁張幼翔就說,楊育民不增加人員、不擴充廠房,希望八年提高產能四倍、12年提高八倍,被同事稱為「楊式定律」。結果,第十年產能提高了十倍!怎麼做到的?祕訣就在員工溝通。張幼翔說,楊育民導入奇異「以人為本」的管理方式,擴大溝通,從操作員到廠長共6000多人,凝聚共識,化解疑慮。

「我傾聽大家的心聲,」楊育民道出人才管理的關鍵。原來深諳控制系統的他,養成專心聆聽的習慣,浩鼎生技董事長張念慈就發現他為人安靜,與人互動總是少說多聽。為了聆聽同事對產能的看法,楊育民自嘲像參加選舉,走遍廠房每一層樓、每個實驗室,召開各種會議,寫電郵、部落格,用盡一切溝通管道,激勵大家。

文字是有力量的溝通工具,從1982年在奇異公司,楊育民每兩週向同事寫信,傳達管理理念、公司發展目標。2003年後,開始寫部落格,他甚至也會在這裡分享自己對人生的看法。例如,他在部落格提到,人生充滿矛盾:我們既要競爭,又要合作;客戶要最高品質,卻要壓低成本;我們要心胸開闊,又要保有原則。他認為,不妨以「但是」作為平衡點,可以有勇,但不無謀,仁慈但不懦弱。

重人才 讓員工能發揮所長

弟弟楊育正就說,哥哥從小喜歡寫作,作文常被貼在牆上展示。有一次,他寫了兩頁文章評論《封燕然山銘》,老師卻寫了五頁評語。在了美國,還是不改寫作嗜好,從奇異寫到羅氏,直到退休,寫了30多年。「同事喜歡看他的部落格,可集結成書了,」張幼翔說,楊育民從生活談起,穿插個人見解。

楊育民的溝通能力在朋友間也能看到。楊育正在美國期間,看到台灣同鄉到哥哥家聚會,視他為顧問,詢問職場、人生等問題。善於溝通的楊育民很重視員工的才能。例如他在基因科技任職時,每個員工都有一張才能分析表,詳列專長。他認為人才是企業最寶貴的資產,得時時檢視大家的所長,調度對的人到合適位置,有利組織發展。

2009年,羅氏藥廠併購基因科技,楊育民再以這套基本原理,管理全球超過1萬5000名員工,他們散布在19個廠區、12個國家,常常要前往訪查。張幼翔說,美國企業高階主管通常坐黑頭車,有大排場,楊育民卻身穿便裝,和員工寒暄,沒有架勢。

說起來,要管理1萬多人,談何容易?「這比做太空船還複雜!」楊育民說。跨國員工文化背景不同,思想互異,他聆聽、尊重他人,分層負責,透過十個主要幹部,希望上萬人能夠溝通無礙。楊育民的管理能力受到肯定,雖然如今已退休,曾經是羅氏總裁的阿斯特捷利康藥廠總裁宋力特(Pascal Soriort),聘他擔任資深顧問,美國上市石油公司Tesoro找他當董事。

無法閒下來的他,行程依舊滿檔,這週到休士頓,不久又要到波士頓、華盛頓,退而不休的他將幫助台灣生技業走向國際。

前台北市長楊金欉的兩個兒子

楊育民優秀有主見、楊育正浪漫又孝順

華人世界生技名人楊育民,出身自國民黨大老家庭。宇昌案藍綠紛爭期間,社會注意到他的爸爸是前台北市長、國民黨大老楊金欉。楊金欉在1982到1985年擔任台北市長,之前則是高雄市長,曾在台電任職工程師,是當時總經理孫運璿的第一大將。

「沒想到楊金欉為官如此清廉!」藥華醫藥總經理林國鐘帶著驚訝的語氣說,去年送楊育民回家探望88歲的媽媽,才知道楊金欉生前沒有置產,過世之後,媽媽沒有地方住,還是由擔任馬偕醫院院長的次子楊育正買房子,讓媽媽安頓下來。

楊金欉不只沒有置產,在台北市長任內,也不准從事水電空調業的小兒子參加市府標案,以免落人口實。曾經是《民生報》醫藥組組長的浩鼎生技資深經理李淑娟,採訪過楊金欉。而在她印象中的楊金欉,為人親切,很喜歡唱歌,歌聲優美,在罹患甲狀腺癌期間,也樂於分享病情,1990年不敵病魔,享年67歲。

楊育民的外表遺傳楊金欉182公分的高大身材。楊育正回憶,哥哥從小表現優異,父母引以為傲,讓他的成長過程,多少承受些壓力。楊金欉在世時,楊育民每次回台,一定會帶他去見孫運璿,詢問孫院長是否要兒子回來台灣效力。但是,孫運璿總認為時機未到,楊育民也因此沒有回台,反倒在美國闖出一片天。

楊育正記得,哥哥從小就有主見,當時全家人睡榻榻米,他引用古人說法:「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可是哥哥卻認為,大丈夫要睡大字形,拿起被子就自在地睡了。或許遺傳了爸爸的好歌聲,楊育正從小就想當歌星,可是,祖母要爸爸當醫生的願望沒有達成,楊金欉就轉而希望下一代能幫忙圓夢,孝順的他於是替爸爸完成奶奶的心願。

楊育正如今幫醫學生上課,有時還帶著吉他,自彈自唱,一償當年宿願。楊育民則說,弟弟雖然學醫,卻熱愛藝術文學,吉他是無師自通,還會寫詩,多才多藝。

楊育民

出生:1948年

學歷:交大電子工程學系、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電機工程博士

現職:台灣藥華醫藥獨立董事、阿斯特捷利康與賽諾菲安萬特藥廠顧問、Codexis生技董事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