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語言學群

除任職外商,文創產業是另種選擇

李雅筑
user

李雅筑

2013-09-27

瀏覽數 14,600+

語言學群
 

本文出自研究所特刊

對語文學群的學生來說,泱泱的疑問絕非特例,因此語文研究所近年來,開始調整課程安排,其中一項就是加強學生的語言教學能力,希望能藉此增加學生的職場優勢。銘傳大學應用日語學系系主任林長河,曾經做過一份跨校問卷調查,發現在200名研究生中,有高達40%的人認為,教學課程是其中最實用的課程,另外淡江法文所也即將開設法語教學課程,可見語言教學是目前一大趨勢。

近幾年,教育部積極推動高中教育的第二外語課程,包含日文、韓文和西班牙文等都是熱門選擇,也因此提供語文學群的學生更多工作機會。在補習班和社區教學市場,也同樣反應熱烈,畢業於文化韓文所的吳艷蓴目前在救國團擔任韓語老師,她說:「最近韓流太夯了,學韓文的人愈來愈多,課程愈排愈密集。」

另外大部分畢業於語文學群的學生,以外商公司作為職場的第一選擇,不過從這幾年開始,語文系所也思考培養文創者的可能性,像是淡江大學法文所就推出「外亞維儂藝術節劇場行銷計畫」的活動,每年派學生到法國亞維儂市,幫助台灣藝術團體在當地的行銷工作。

近年國內文化政策的整合和推動如火如荼展開,急需大量人才,語言系所學生透過語言上的優勢,除了可以更了解國外在文化工作的走向和方法,也能結合課堂所學,將他國的經驗和思惟帶回台灣,為文化創意產業注入新活水。

考試現場

時事議題需留意,研究計畫請「小題大作」

關於語文類的研究所考試,各個學校的考試組合差異相當大,近幾年也有減少學科的現象,像是銘傳大學應用日文所,從去年開始,入學筆試只考日文和日文翻譯兩科,淡江大學法文所也將原有的科目合併為一科。目前就讀台大日文所的蔡旻珊認為,由於語言類的考科範圍太廣泛,因此必須事先了解各系所上課的指定用書,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時事問題是語言所的熱門考題之一,蔡旻珊在準備考試期間,大量閱讀日本報章雜誌,當時她特別留意歐巴馬的就職演說講稿,結果果然出現在考題當中,她也建議,像是安倍經濟學等新詞彙,需多加留意。「但是讓我準備最久的是語言學,」蔡旻珊說,對於語言學的準備,最好的方式是自己動手做筆記,以主題式的方法整理,並在語彙的解釋之後,搭配一兩個例子,才能夠加深印象。

文學方面的準備上,蔡旻珊以年代作為作品分類的依據,並製作表格幫助記憶。在文學類科的答題技巧上,就讀成大外文所的張以昕認為,以循序漸進的方式作答,可以讓答題架構更完善,例如關於喜劇的問題,可以以劇情內容為主軸,之後開始論述角色的安排,其中隱含哪些意義,而之中作者的考量又是如何。􀀁

當筆試成績通過門檻之後,大部分的語言學群研究所還需要進行第二關的面試。台大日文所的蔡旻珊分享自己的經驗,她說她那時在好幾個月前,就完成研究計畫書的撰寫,因此比別人多出許多時間準備口試。「筆試完再準備的話,時間太短了。」蔡旻珊當時以漢字語學的研究為主軸,在面試過程闡述自己對於此領域的想法,成功贏得入學資格。

銘傳大學應用日文系系主任林長河建議,研究計畫題目不宜過於含糊,應該要以「小題大作」為原則,精確地指出研究的問題意識。

校園現場

論文研究可跳脫文學範疇,與生活經驗連結

文學是語文學群中的重要課程,而大多數的上課讀本是小說,究竟閱讀小說可以帶來什麼幫助?目前就讀成大外文所的宋宇哲回應:「念外文所幫助我看到不一樣的世界。」他分享,像是關於文化研究和後殖民論述的課堂中,讓他從以前的二元論,轉變成多元角度的思考模式,透過故事裡文本的使用和寓意,以此來對照目前的社會概況。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另外,語言學的課堂上不只是學習語法構造,而是包含國家對於語言的使用方式和文化。舉例,日本人受到歷史和民族性影響,因此並不習慣直接拒絕別人,而是透過委婉的方式。他說:「要是你有語言學的背景,你就會分辨是yes還是no。」在論文研究上,林長河鼓勵學生,試圖跳脫傳統的文學和語學研究範疇,從其他領域切入,例如從文化面向來看,可以研究日本流行雜誌和動漫中常出現的「Kawaii」(可愛)字句,也可採用經濟學角度,來分析日本企業的全球化戰略。

他也建議,論文研究最好扣連自己的生命經驗,才能讓研究品質提升。畢業於文大韓文所的廖淑敏,因為喜歡韓國流行音樂,研究其在台灣的崛起過程,同時閱讀韓文文獻,掌握目前韓流研究的第一手消息。

產業現場

聯合事務所國際部內勤業務助理 廖淑敏

語言是學習入場券,進入任何產業都適用

近幾年韓國偶像團體的熱潮,不僅成為全球音樂市場的注目焦點,也改變了迷群的生活,有些人開始學韓文、有些人則是從此有了不一樣的人生。為了想要和偶像有更進一步接觸,讓原本就讀應用外語系的廖淑敏,不顧父母親的反對,毅然決然參加插大考試,之後在文化大學韓文系就讀期間,不僅愈念愈有興趣,之後更繼續攻讀研究

所。一個念頭的轉變,讓廖淑敏從此踏進韓文領域。

在研究所時期,廖淑敏尤其對韓語文學有研究,甚至曾經到高中教授韓語課程。在課餘時間,她則是擔任韓國偶像團體演唱會的幕後工作人員,從事翻譯和口譯工作,不過她當時期許自己,未來必須要有更多元的發展,她說:「我不想要只限縮在韓文方面,我還想要學其他東西。」因此畢業之後,她的第一份工作,選擇投入先前完全不熟悉的專利產業。

由於精通韓文,廖淑敏進到專利公司的國際部門,主要負責和韓國客戶接洽,幫助他們申請台灣專利,其中不僅要向客戶說明程序,也要將文件整理成符合台灣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的格式。「新鮮人去職場一定是辛苦的,都要從頭學。」廖淑敏坦言,一剛開始面對專利的相關法規,費了很大功夫,而且為了要在電話中和客戶對答如流,她會將談話內容寫在紙條上,就怕會一時不小心口誤。

她觀察到韓國人在工作領域當中,對於語言的使用相當謹慎,敬語是最常被使用的形式,就連在回答別人的指示時,也必須要說「是的」,而不是「嗯」。這些職場用語,不僅曾經在研究所的課堂上討論,也在國際學術研究會活動中實作。透過擔任接待韓國外賓工作,廖淑敏從中體驗和韓國人的進退應對方式,也學習韓語在工作和生活上的正確使用方式。

與世界接軌 拉近客戶的距離

「現在我做這個可以用到韓文,也可以了解專利工作。」廖淑敏開心地說,工作除了要能發揮所長之外,也要能不斷學習。目前全公司只有她一人會說韓語,負責處理韓國方面的事務,幾乎每天都會有韓國的案子,讓她平均一、兩天就要打電話給韓國客戶,「很忙碌,不過在當中找到自己的價值。」

而讓廖淑敏印象最深刻的,是曾經接到三星公司的專利申請。每次面對大公司案件,讓她直呼相當過癮,也從中了解產業的最新脈動,例如韓國的電子和化學產業等。「我覺得語言就是一個工具,你透過這個語言,可以學習的層面更多。」對廖淑敏來說,語言是她與世界接軌的管道,與客戶的直接溝通,更能拉近彼此距離。

為了拓展海外市場,廖淑敏在今年也隨著主管到韓國出差,希望與韓國專利公司有合作機會。雖然目前國內的專利公司,面對外國客戶,還是以英文為主要溝通語言,不過最近有公司開始增設其他語文的工作職位,碩士生畢業起薪超過3萬5000元,顯示出擁有第二外國語言的能力,將會比別人有更多機會。

從廖淑敏的案例來看,韓語能力不僅讓她取得進入職場的門票,而且也在公司拓展海外市場的計畫,扮演著關鍵性角色。銘傳大學應用日文學系系主任林長河表示,語文類學群的最大優勢,就是並不會受到單一產業的景氣影響,因此必須要掌握每個在工作中的學習機會,未來將有無限可能。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