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開始作多角化經營,」介入房地產行業才五年,已經淨賺兩幢房子的衛明不動產周報總經理蔡為民,坐在淺粉色系的辦公室裡笑說:「台灣房地產市場的暴利時代已經過去了。」
在投機客、建築商、仲介業者手上翻騰炒作了三年的房地產,正由景氣的沸點迅速冷卻,大台北地區預售屋的銷售率,從去年平均七五%的最高峰直線下滑到今年五月的一五%,而一向叫薪水階級仰之彌高的房屋「天價」,也逐步向地面滑落。
房地產交易轉趨蕭條,最明顯的表面原因是搶短線、賺差價的投機熱潮開始退燒。
分析自民國七十六年以來,這一波房地產業者口中的「世紀大景氣」,並不是真的供需不平衡,而是社會上游資過多,部分資金湧進房地產市場哄抬炒作,「造成有史以來,為期最長、漲幅最大的一次價格波動,」住商不動產企畫室經理黃明峰指出。
一位曾經於前年、去年房地產飆漲期,前往各工地調查購屋者動機的市調人員,翻開手中厚厚一疊電腦統計報表說:「六0%是投資型的客戶(非自用,而是轉手賺差價或出租)。」
由於一半以上的購屋者視房屋為獲利商品的投機心態,提供了大財團、建築商與房屋仲介業者的大好機會。
「我們辛辛苦苦蓋房子,成本加上毛利,如果算出定價二十萬元(一坪),可是那些投機客一轉手就賣二十五萬,下一個接手的人再賣出去,又漲到三十萬,市價可以接受這麼高,我當然也要跟著調高定價,」一位建築公司老闆很理直氣壯地辯解。
房價出現轉機
房價愈拉愈高,結果使成千上萬辛勤工作、不炒股票、不投機的上班族、勞工,率先在這場薪水與房價競跑的追逐賽中敗下陣來。
今年開始,情況有了轉機,房地產市場盛極而衰,轉入交易清淡的低迷時期,「就好像大家在拋球,我拋給你只有一公尺高,你再拋給他又加兩公尺,一直加下去,到最後,沒有人敢接也接不住,市場就下來了,」一位市場人士邊比畫著手勢邊解釋。
然而,這是否意味著未來將出現公平、合理的房價?
答案是「未必」。太平洋房屋協理鄭志宏解釋,近年來房價頻頻上漲,建築公司無不爭先恐後搶購土地,興建各種住宅、辦公大樓、小套房,連帶牽動土地價格也狂飆暴漲,「如果建商拿到的都是高成本的土地,房價怎麼降?」鄭志宏同時引述「賠本生意沒人做」的俗諺,說明他對未來房價的可能跌幅不表樂觀。
證諸近來房地產市場的交易情況,價格行情雖然並沒有非常明顯滑落的跡象,但是買賣雙方討價還價的空間,則由過去賣方一口咬定,還價「想都不要想」,擴大到可以殺低兩、三成的總價。「行情根本不管用,」一位資深仲介人員談及目前的市場反應:「照行情開價一定會賣不出去。」政大地政系教授張金鶚也認為,市場交易趨淡,部分急著等現金周轉的建商、投機客,對價格會做「較大的讓步」。
及早看房子
換個角度看,企圖咬緊牙關、撐過市場黯淡期的賣方似乎也不在少數,最近打算出售內湖成功路上五樓公寓的蔡為民就聲稱要堅持三十萬一坪的「行情價」,「寧可長期抗戰也不降價,」他說。
令人悲觀的是,即使房價日趨回軟,一般需屋自住、月收入在三至五萬元的中產階級,依然被排拒在這場遊戲之外。
本身也是無殼蝸牛的基泰建設副總經理馮先勉,正是房價狂飆的一名犧牲者。三年前,台大附近推出每坪九萬元的「莎士比亞」住宅大廈,馮先勉當時以「租比買划算」的考慮而沒有購買,目前這幢大廈的身價已竄升到每坪三十七萬元,「將來就算跌到三十萬,還不是買不起。」他大有「悔不當初」的感受。
許多中產階級為了一圓購屋夢,自動放棄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採取「遠離台北」的策略,去年剛在林口買房子的聯強電子行銷部副理陳嘉尚,現在天天開一個小時車上班,清晨六點多就出門,晚上八點才到家。一對公務員夫婦為了市區十六坪的「蝸居」,整整兩年不看電影、不上餐館,家裡也不曾添購過任何超過「萬元」的家具。
更多的人,則把希望寄望在政府,渴盼主管單位採取有效的打壓行動,抑制房價不合理的飆漲。
事實上,從去年二月起,政府就展開一連串緊縮貸款、提高利率、查稅、調高公告地價等措施,也產生部分效果,但是,「根本問題還是沒有解決,」一家房屋代銷公司總經理表示,這些措施只是將購買力打壓下去,「再過一陣又會冒出來。」
展望未來,投機客縮手,自住型的購屋者將成為支撐房地產交易的主力。有十年房屋仲介經驗的信義房屋總經理周俊吉對無殼蝸牛提出建議,「及早看房子,」他說,「否則,等下一波景氣再好轉就更難買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