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產學合作領域,今年最受矚目的新聞之一,就是成功大學研究總中心承接的產學合作研究經費突破新台幣10億元,挹注校務基金經費同步突破億元。出色的成績,令許多學校都相當羨慕。「成大一大優勢就是工學院起家,加上歷史悠久,許多校友都在民間企業占有重要地位,他們有產學合作需要就會想起母校,」成大研究總中心主任蔡明祺笑著說,成大畢業生受業界青睞不是沒有原因的。
除了校友優勢,成大研究總中心也具備異於他校的組織架構。蔡明祺表示,研究總中心下轄環境資源研究管理中心、太陽能電池暨固態照明科技中心、產業永續發展中心等多達72個研究中心,並提供技轉、育成、創投三項直屬服務。
「我們是以百貨公司的模式來經營,有進駐的精品店,也有直營服務店,」蔡明祺說,在此模式下,教授可以就自己的興趣專長尋找伙伴、成立主題式的研究中心,總中心則提供技轉、法律諮詢、宣傳、循環基金、鑑價等各種服務。
在此機制下,研究中心的教授不用擔心繁瑣的行政工作,而能專心於產學合作。「教授懂技術,但對專利費用的談判往往不在行,這部分由研究總中心的專家來做,反而事半功倍,」蔡明祺不諱言,專家談判下來的金額往往遠高於教授原本的預估值。
成大也提供研究生產學合作機會。蔡明祺回憶,過去的實習工廠早已不存在,但產業仍需直接操作過機器的新員工,產學合作等於補充了這塊不足。「學生在研究中心待幾年,往往很容易就被挖角,」蔡明祺說,學校不乏在研究中心歷練後就創業的案例,顯見「百貨公司」運作模式堪稱成功。
成大土木工程所碩二 蔡宜芬
與業界接觸後 找到論文研究方向
今年畢業的成大土木所研究生蔡宜芬,自碩二開始與內政部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進行為期半年的產學合作。
產學合作的緣起,在於成大土木所研發出用廢棄物(如水庫汙泥)製造隔音板,恰巧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接獲民眾對噪音的抱怨,因此希望能運用成大製作的隔音材料來解決問題。蔡宜芬主要負責用電腦模擬不同結構的隔音板,遇上不同噪音時的阻隔能力。
她除了要在成大的實驗室用商業軟體進行模擬測試,也要到位於台北的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用無機物隔音板進行實驗。在期初、期中、期末都要向該單位做進度回報。
找到新角度看待土木專業
回顧這半年緊湊的產學合作歷程,蔡宜芬認為是很好的學習。「如果不是參與產學合作,我的生活會狹隘許多,」蔡宜芬有感而發。她表示,研究生的生活其實很封閉,面對的不外乎教授、學長姐與同學,如果有問題,也都是和實驗室的人請教,或是從閱讀文獻中找答案,幾乎可以足不出戶。
但是參與產學合作計畫,讓她的生活有很大的改變。「在執行合作案時,我必須接觸形形色色的人,為了解決迫切的問題,也讓我學會如何積極地向專家求助,」蔡宜芬表示,比方在使用電腦軟體進行實驗模擬時,時常會遇到問題,但是實驗室裡沒有人能解決,她只好報名相關課程,利用課餘時間積極向老師請益。
與外界接觸,也讓她得以用新的角度看待土木這門專業。「過去我一直以為念土木,外界就是把你當『土木人』,也只能應徵傳統的土木工作,」蔡宜芬回憶,自己與外界接觸後才發現,別人把她當成一個「懂力學」的人,能走的路非常寬廣。
上台報告 簡報力大幅提升
此外,她也發現許多課程業界相當重視,「比方『結構動力學』業界幾乎天天都在講,但一直待在學校,反而不會意識到這門課的重要性,」蔡宜芬笑著表示,之後她都會叮嚀學弟妹一定要認真把這門課學好。
產學合作的經驗,也讓蔡宜芬深感「學而後知不足」,其中尤以簡報技巧為甚。她回憶第一次對著老師做模擬報告,自以為準備充分,沒想到下台後「每頁都被大修」。原因是,報告不夠吸引人,沒法彰顯出特點,經過多次與老師討論修改,報告才順利過關。讓她深刻體會對外報告「不是中規中矩就OK」,一定要從聽眾的角度思考,才能做出成功的簡報。
蔡宜芬的論文主題與產學案內容高度相關,她不諱言產學合作對她的研究幫助非常大。「我一開始對論文方向沒有太多想法,但經過產學合作的實做,加上和業界人士討論,讓我對研究方向愈來愈有概念,」蔡宜芬由衷認為,產學合作是一段豐富的學習之旅,學生若有參與機會應該盡量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