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積極參與產學合作,智財收入4年增3倍多
8月15日,老字號飲料公司黑松,宣布與中國醫藥大學打造產學合作研發平台,創造結合中草藥材的全新飲料。8月20日,中興大學與希華晶體科技正式簽訂產學合作,承諾共同研發可攜式生醫感測晶片,預計最早兩年內商品化。
8月22日,成大材料系表示已與風青實業合作研發出品質超越美日的超細銅導線,預估每年將創造新台幣5~10億的產值。隨著業界的研發需求提昇、學界致力擴大研究經費,以及教育部、經濟部的大力推動,產學合作隱然已成為一股沛然不可擋的趨勢。
經濟部自民國85年,即開始在各大專院校廣設「創新育成中心」,到目前為止已培育超過4700家企業。另一方面,教育部也把產學合作,當作是學校評鑑的重點指標。
自96年高等教育評鑑中心開始進行大專院校產學合作績效評量後,全國各大學即紛紛將產學合作列為重要政策方針,「產學合作中心」躍升為許多學校的一級單位,在編制、經費上有顯著地擴充。「做產學合作需要有專心、專職、專業,當學校有決心、願意授權,中心就會動起來,」中原大學創新育成中心副執行長王世明表示。由高教評鑑中心來看,自7年前第一次辦理產學合作評鑑至今,確實能看出學校努力的軌跡。在大專校院研發經費來自於企業之比例上,95年占比僅5.19%,到了99年已提昇至8.05%,總計505億的研發經費中,有40.68億來自企業。
大學育成新創企業逾1000家
在大專校院開創智財收入方面,99年總計達6.76億,是95年的三倍有餘,在總收入的占比也由0.5%上升至1.54%。不過前兩者在金融海嘯衝擊下,成績在98年均有下跌。至於在大專校院孕育的新創企業家數上,從95年至今是一路呈現上升趨勢,在99年首次突破1000家,比95年的446家多了一倍之多。若與前一年相較,各體系院校在99年度的幾項重點指標上,也有不同幅度的斬獲。
其中,在智權產出與授權收益上成長最為驚人,幅度約43%。至於新創公司比例也有顯著成長,增加約27%。在爭取非政府產學經費方面,則僅微幅上升4%。至於個別學校方面,高教評鑑中心也分了「國立高教院校」「私立高教院校」「國立技職院校」「私立技職院校」四個類別,用爭取產學經費與效率、產學合作成效廣泛程度、智權產出成果與應用效益三大指標進行評鑑。
國立大學 台交成表現亮眼
在99年國立大學的產學評鑑中,總體成績是以台灣大學拔得頭籌,在三項指標都名列前二名。鄰近竹科的交通大學,則在智權產出成果與應用效益上領先群倫,連續五年成為該項目的頂標學校。位於南台灣的成功大學,在爭取產學經費與效率、產學合作成效廣泛程度兩項,則與台大不分上下。
「我們是以『百貨公司』模式經營產學中心,」成功大學研究總中心主任蔡明祺笑著說,研究總中心底下有多達72個研究中心,教授有想法不難找到相應的資源,研究總中心協助處理行政流程、智財談判,也讓教授能專心於擅長領域,大幅提升效率。因此今年成功大學研究總中心承接的產學合作研究經費得以突破10億新台幣,成果令人稱羨。
私立大學 發展藍海策略
在私立大學中,以醫學、藥理為教學主軸的學校,99年的評鑑成績格外突出。三指標的第一名,分別為台北醫學大學、長庚大學、及中國醫藥大學,至於屬於綜合性大學的中原大學及逢甲大學則緊追在後。
沒有國立大學的光環優勢,不少私立大學在產學合作上,都積極發展屬於自己的藍海策略。比方99年度晉身「爭取企業機構產學經費與效率」「智慧財產授權收益與效率」頂標學校的台北醫學大學,就大力投入藥品及醫材開發領域,與國內藥廠、醫材公司積極合開產業碩士專班。至於位於中壢的中原大學,則是致力於國際化策略,至今該校的產學合作據點,已經遍及越南、印尼、馬來西亞、外蒙、中國大陸等地。
技職體系 與產業界接軌
至於在技職體系,國立科大在99年的評鑑中,以屏東科技大學、雲林科技大學、台灣科技大學三校表現最為突出,幾乎囊括三項指標的前三名。而三所學校在從事產學合作上,也各有擅場。其中,從農專起家的屏科大,運用本身的農科專長,不但與食品、種苗、農畜廠商互動密切,也由成功的研發技轉,獲得可觀的技轉金。位於斗六的雲科大,則專注輔導在地中小企業,協助傳產轉型升級。
私立技職院校的產學評鑑中,三指標的第一名是由正修科技大學、崑山科技大學取得,在二、三名上則呈現多校競爭的景況。多校的產學合作中心主管都表示,產學合作是學校戮力推動的目標。今年入選教育部「典範科技大學」計畫的南台科大,研發處處長黃永慈即不諱言,為搏得老師重視,校方用KPI指標管理各學院產學績效,讓產學合作與教師升等、院所預算、獎懲制度連動。位處高雄的正修科大,則要求每個老師都要邀請業界專家來校內講課,而且人選不能重複。「我們期許學校能成為產業大學,」正修科大副校長游步平說。
企業與大學院校合作,為研發經營找出新契機
台灣企業與學校合作原因及類型十分多元,有的是為了技術創新突破,藉助學界的研究專業,進行投資開發,有的是為了培養企業新血,與學校聯手開設產業碩士專班,有的則是為了激起學子對該產業的熱誠,投入經費舉辦學術論文獎。雖然執行方法迥異,但產學合作確實為企業及學校帶來新的契機與成果。「為什麼我要產學合作?因為學校和業界間的gap(鴻溝)實在是太大了!」台灣東洋藥品總經理林榮錦直言,他與台北醫學大學合開「生技製藥產業碩士專班」,是有感於學校畢業的人才,進入業界「非常難用」。
「學校的課是培養學生去當老師,而不是到業界工作,」林榮錦感慨,這樣的現象在藥學、生技領域最為普遍。「比方,許多業界每天要用的儀器,畢業生十個可能只有一兩個會用,業界視為基礎的GMP(藥品優良製造規範)法規,卻幾乎沒有學校在教,」台灣東洋製劑研發處資深協理胡宇方不諱言,學校要求學生測量精準度是小數點1、2位,但業界一般都要精確到更多位數,學生不明白箇中差異,往往會認為是業界在刁難,徒增誤解。
主動出擊 培養業界需要人才
為了扭轉這樣的局面,林榮錦決定和母校台北醫學大學合作,在2011年開設第一屆產業碩士專班,所有的課程幾乎都比照業界的需求規劃。「除了在學校上課,學生暑假還要做一個月實習,」台灣東洋組織發展暨人力資源處深經理許蒨儀表示,學生要自己和台灣東洋的主管談,決定要去哪個部門實習,當兩年課程完成,學生就會對製藥產業有清楚了解,也相當容易進入台灣東洋工作。
「台灣東洋有義務聘用至少七成的畢業生,但不強迫畢業生一定要來台灣東洋上班,」林榮錦表示,生技製藥產業碩士專班招收20位學生,明年才有第一批畢業生,成果有待檢驗。但可以確認的是「技能備齊」的畢業生,薪水會比沒有經驗的高。「當新人有先備知識,我們當然願意給較高的薪資,他也會工作更開心,進而形成良性循環,」許蒨儀說。
不同於台灣東洋對「畢業生與業界接軌不足」的憂慮,美律實業和逢甲大學在2006年開始合開「電聲碩士學位學程」,則是基於更深層的需求。
代替政府進行人才培育工程
美律實業的主要產品是耳機與麥克風,兩者都屬於電聲產業領域,然而在台灣,一般大學並沒有純屬於「電聲」的學門或系所。「電聲是跨領域專業,結合電機電子、聲學、機械力學,一直沒有一套系統性的教育課程,」美律實業董事長廖祿立基於「有好人才,才有好產品」的信念,決定自己投入進行人才培育工程。「我的想法是,政府不做,我可以來做做看,」廖祿立表示,學程課程是與逢甲大學一同研擬,美律也找了許多業界專家進行授課。
為了讓學生能夠有充分的實務學習,美律實業在逢甲中科校區斥資4000萬台幣,建立了一座符合ISO3745、ISO7779國際級的電聲實驗室,同時安排學生在暑假去美律、奇美、友達、佳樂電子等電聲相關的企業實習或參訪。雖然一屆碩士班只招收十位學生,經過幾年的耕耘,已有十多位畢業生順利進入美律,從事基礎研究的工作。
為了讓學界重視電聲領域,除了在逢甲開設碩士學位學程,美律更開設「美律電聲論文獎」向全國大專院校徵件。美律實業公共關係組處長陳文娟表示,電聲論文獎至今已舉辦第三屆,今年收到近20篇的投稿,交由各大學教授評審後,第一名可獲得新台幣20萬元獎金,誘因不小。「論文獎能讓學生對『電聲』領域多一份好奇,甚至開啟他們的興趣,十分值得,」廖祿立笑著說。
補充研發能量 跟上新趨勢
因為台灣產業發展偏重製造及科技業,工學院、電資學院一向是有最多產學合作案的院所,而在合作案中許多都是著重技術的研發及突破。美律廖祿立不諱言,該企業自1983年創立一直經營至今,就是因為與學校產學合作、不斷補充的研發能量所致。無敵科技董事長曾炳榮也表示,與學界合作最大的幫助在技術,「因為學界已經做了,業界去用就能少走許多辛苦路。」
數年前無敵科技就與多所學校進行產學合作,包括台大、清大、中央等知名學府,合作內容遍及硬體開發、數位教學實驗、雲端辭典等項目。近年無敵科技與清大資訊工程系教授張俊盛的產學合作案,即是應用學界研發能力的案例。
「張教授一直做的是數位學習與自動翻譯,與無敵做的電子字典非常相關,」曾炳榮說,無敵電子字典內容過去沿用研究專家編纂的辭典,但是新時代字彙急速膨脹,加上數位化打破容量限制,於是決定與清大資工自然語言實驗室合作,進行「雲端詞庫」的內容擴充計畫。合作中,清大自然語言實驗室提供結合語言學、以及資料採礦(data mining)的演算法技術,無敵科技再將之寫成程式並進行優化。「現在詞庫上能查到的字,比google還多,」無敵科技網通研發一部經理車成洋說。從事多次產學合作的曾炳榮說,產學合作不是每次都能成功,不乏甚至失敗的案例,但是「這是個把事情想得更周全的機會,也能讓企業跟上最新趨勢,不致於落伍,」他由衷地說。
協助傳統產業轉型
學界不只能幫助大型科技業者進行高端的技術研發,也能協助傳統產業轉型。位於雲林縣土庫鎮的源順芝麻油公司,即是在雲科大數位媒體設計系的協助下,順利通過觀光工廠的認證。
「能取得觀光工廠認證,雲科大幫了很大的忙!」源順總經理陳啟源表示,幾年前源順芝麻觀光油廠曾向經濟部申請觀光工廠進階評鑑,無奈準備不夠鎩羽而歸,後來輾轉得知雲科大育成中心可以協助輔導,於是在育成中心牽線下,99年與數位媒體設計系簽下這起80萬左右的合作案。陳啟源回憶當時沒有給雲科大太多限制,唯一要求就是「認證通過」,沒想到數媒系師生非常的積極,不但在先期規劃時,師生就多次從斗六校區親赴源順開會、討論設計規劃、勘查場地,之後定期進度報告,還親自到施作現場監工。
「一週至少來兩三次,老師、研究生都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在做,」源順特別助理唐昭龍表示,產學案延續九個月的時間,研究生騎著車來來回回,也看了30次水稻收割。在雲科大數媒系的協助下,源順芝麻觀光油廠規劃了四大展區,呈現六大主題,在學生的巧思設計下,觀光工廠有了可愛的吉祥物「芝麻油寶寶」,還有活潑的數位互動裝置及動畫短片,讓工廠的可看度大幅提升。
去年9月施工完成,10月就獲得認證,現在大約一年有2000車次來參觀,結果令產學雙方都十分滿意。「專門做數媒的,真的比較懂得如何進行視覺化呈現,」陳啟源表示,和學校合作能讓傳產注入年輕人的創意,學生也能學以致用,「雙方都很有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