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醫療環境惡化,速度超乎想像,就連醫界龍頭台大醫院,也難倖免。初夏,走進巴洛克建築風格,台大醫院常德街西址院區,彷佛置身時光隧道。挑高大廳、木桁架架起的天花板,典雅大方,完全維持91年前樣式。台大醫院已經117歲了。1895年由日本人創立;1898年,從大稻埕遷至現址;1921年,改建完工。這裡,現作為門診之用,各科醫師每日看診8000多人,是台灣醫界最高殿堂,天天人潮熙來攘往。但今年5月,一則震撼消息傳出,讓人驚覺,即使已有百年歷史招牌的台大醫院,也受到衝擊了。
新血流失,後繼無人 台大醫院「五大皆空」
「洪浩雲開了第一槍,台大醫院光環快撐不住了,」洪浩雲的老師、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柯文哲沈痛地說,台大醫院醫師薪水不高,不到長庚2∕3,但許多人因為這裡資源豐富,決定留下。如今,這些非經濟因素正在失去吸引力。洪浩雲會是創院以來,第一個完整接受院方訓練的總醫師,卻出走到醫美的總醫師。
緊接著7月,又有主治醫師離職。現年30多歲,台大醫院雲林分院急診部李皎豪也因個人生涯規畫,決定前往新加坡一所醫院任職。「兩年前,就有這個想法了,」他透露。新血流失,後繼人力又不足。連台大醫院的外科、內科、婦產科、小兒科等傳統四大科,加上急診科,也都大鬧「五大皆空」。先是招不到住院醫師。去年,台大急診部招收兩名住院醫師,結果只來一個;今年,衛生署放寬至三個名額,仍只來一個。
找不到醫生 55歲以下主治都要值大夜班
台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現有20多個,人力仍不足。平均三、四天,就要輪一次假日或夜班。「年紀大了,這樣通宵熬夜,都快撐不住了,」一位現年50多歲、台大急診主治醫師嘆了口氣說。
小兒科也首次招不滿額。今年預計招收11個住院醫師,結果只來9個。這是台大醫院有史以來第一次出現這樣的情況。「以前進來小兒科,都要成績好才行,現在卻變成這樣,」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小兒科教授及主治醫師江伯倫憂心地說。 婦產科雖然招滿3個住院醫師,但今年有4位住院醫師離開,人力還是不足。從今年7月起,55歲以上的教授才不用值班,其餘副教授和55歲以下的主治醫師,竟全都必須輪值大夜班。
外科、內科情況稍好一點,今年都有招滿,但危機隨時會來。最近,柯文哲問剛來的外科住院醫師:「你為什麼選外科?」對方竟回說,「老師,我沒辦法啊。我的成績吊車尾,其他科的名額都滿了,只好選外科。」令柯文哲大感訝異,在他的年代,可是成績好才能選外科。
柯文哲:死守四行倉庫,繼續等待援軍
更讓柯文哲灰心的是,他在台大醫學系開設的暑期選修課「基礎外科重症醫學」,每年投入許多心力聘請優秀講師,但今年,全年級130多位學生,居然只剩三個選修,九年來首次未達開課標準五個學生;儘管系上建議他不要開課了,他還是決定開。「死守四行倉庫,繼續等待援軍,」他自嘲地說。
台大醫院是全台灣最具指標意義的醫院。從日據時代,醫院結合醫學院,讓醫師臨床治療結合研究,使得台大醫院醫療專業發展,一日千里。尤其,在肝炎、心血管疾病治療、器官移植、腹部微創手術、鼻咽癌、癌症診斷治療、及生醫光電的研究成就,深獲國際肯定。
驅使台大醫師向前行的動力,並非只有高報酬,還有一股榮譽、一股自我期許。早年,台大醫師或許還能靠收紅包、或兼差開業,增加收入,但近10幾年來,這些「油水」全都沒有了。台大主治醫師薪水雖然做了調整,還是偏低。目前本薪,加上績效獎金及教學收入,從原本只有長庚1∕3,調至約2∕3,平均月薪約20多萬元。如果是菜鳥主治醫師,月薪頂多10萬上下而已。儘管比起其他行業仍算高薪,但跟上幾代的台灣醫師相比,光環早已褪色。
台大醫師的特質是濃濃的書卷氣,專心看病人,也專心做研究。台灣各地病人對自己疾病有所疑慮時,通常會再找台大醫師提供第二意見。在許多病患心中,台大更成為最後一絲希望。「我們不能,也不會拒絕病人,」台大醫院院長陳明豐認真地說,別家醫院不敢接的、不能接的、不會接的,台大醫院都必須全部接下,因此台大急、重、難、及癌症病人,占比最高。 2006年11月,台中巿長夫人邵曉鈴車禍昏迷當時,因為台大醫院團隊南下協助,死裡逃生;四年後,2010年11月,連勝文遭人搶擊,也是送往台大醫院急救,撿回一命。
醫生護士都累了,只好「救醜不救命」?
但現在,連有著百年優良傳統的台大醫院也嚴重缺醫師。當10年後、20年後,資深、醫術一流的主治醫師都退休,他們的棒子誰接?誰又來治療台灣的急、重、難症的病人呢?未來,台灣的病人誰來醫?放大全國來看,如果台大醫院都四大皆空、甚至五大皆空,那其他醫療院所更可想而知了。情況已愈演愈烈。
今年5月1日,新北市立聯合醫院板橋院區最後一位一般外科醫師離職了,從此這家醫院無法進行外科手術;開刀病患只能轉去三重院區。「我要休假!我要休假!」同一天五一勞動節,白衣天使及實習醫師也全都走上街頭抗議,血汗醫院壓榨他們,工時過長、薪資給付太低。
「8月生產預約已額滿,沒預約到的媽媽,請另尋醫院醫師」
「我真的累了,」同樣5月,花蓮玉里榮民醫院婦產科醫生鄭吟豪,更因連續工作22天,沒有一天休息,身心俱疲,情緒近乎崩潰。「8月生產預約已額滿,沒預約到的媽媽,請另尋醫院醫師,」今年4月30日晚間,新竹國泰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曾英智在臉書上這樣寫著。
從今年4月開始,新竹國泰醫院因為人力不足,開始實施生產預約制。例如,預產期在10月,就必須在7月1日當天拿到限量的預約牌。壞消息不只這樣。南投縣各醫院免疫風濕科、血液腫瘤科、和腸胃內科至今幾乎沒有醫師進駐;台中市農民醫院迄今沒有婦產科、小兒科;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外科及婦產科也乏人問津。
事實上從2000年至2011年,全台執業醫師總人數是增加的,從2萬9134人,增至4萬183人,成長37.92%。但同時,內科、小兒科、一般外科卻只成長28.99%、26.84%、14.26%,甚至婦產科還出現負成長,從2207人,減為2174人,減少1.5%。
婦產科真是岌岌可危。「乾脆比照外勞,開放『菲醫』來台比較快,」台大醫學院婦產科教授謝豐舟灰心地說,目前婦產科醫師平均年齡53歲,高於其他專科醫師,沒有新血加入,斷層嚴重。但是,增加那麼多醫師,都跑去哪些科?答案是,五官科,包括皮膚科、耳鼻喉科、眼科,以及醫療美容科。以皮膚科為例,醫師人數就從2000年652人,增至2011年1016人,成長55.82%;耳鼻喉科醫師人數也從2000年1551人,增至2011年2219人,增幅43.06%。
實施全民健保是轉折點 醫狗比醫人貴
甚至,醫美因為只需一般醫師執照,不需專科醫師執照,加上病患多是自費,更讓醫師趨之若鶩,全台約有1∕4醫師,約1萬多人兼職或專職從事醫美。「醫師救醜不救命」的說法,因此廣為流傳。分析今天台灣醫療環境到底出了什麼問題?1995年開辦的全民健保是個轉折點,影響甚鉅。
以前,醫師與病人關係單純,病人看病付費,醫生收費即可;開辦後,健保局變成唯一的老闆,健保怎麼規定,醫師只能照著請款,動什麼手術,領多少錢,全都規定清清楚楚。但是,健保給付的計費方式卻沒有合理考慮難度、風險、以及看不見的醫師內隱價值。尤其,四大科通常因為疾病難度高、風險也跟著升高,但在現行健保制度下,報酬並未跟著等比例增加。
台大醫學院婦產科教授楊友仕比較,同樣都是門診,皮膚科通常不到5分鐘,婦產科至少10分鐘,但給付全都相同。同樣一種手術,面對不同風險程度的病患,給付也都一樣。楊友仕舉例,生產手術,如果嬰兒位置不正確難產,有經驗的醫師可憑一隻巧手伸入產道調整,讓胎兒順產。雖然只有幾秒時間,但醫師將孕婦、胎兒從鬼門關裡救回來,這種無形的價值,健保完全不管,生產給付全都一個價錢。
甚至,健保沒給付的,就得醫院自己負擔。例如,兒童打點滴,靜脈血管不容易找,需要多幾針才能注射好,但健保三天內只給付兒童一支靜脈注射留置針,醫院也只好自行吸收。更諷刺的是,狗比人貴。陳文茜曾撰文比較,她的一條小狗患有心藏病,每兩個月看一次醫師,門診1000、藥費5000,一年需要3.6萬元,但婦女懷胎10月生個小孩,全部產檢到生產完,健保只給付醫師3萬多元。
健保給付不合理 發表論文、升等壓力更沈重
「分配正義,是健保最需解決的問題,」監察院黃煌雄一語道破,如果再不提高重症、急症、難症給付,四大科醫師就沒人要做了。因為健保不論質,只論量計酬,使得各家醫院醫師只好拚命看診,而且專挑容易醫治的病人,好提高薪水。
「近15年來,全國成長四成的病床數,用在急重症上了嗎?有分布在醫療資源缺乏的地區?」醫改會董事長劉梅君質問。在黃煌雄的健保調查裡,從台北巿立醫院、慈濟、新光、國泰、長庚、到馬偕醫院,論量計酬的績效獎金占整個薪資結構,少則56%,多則高達75%。
唯獨台大醫院的績效獎金占比低於50%,只占總體薪資的1∕3。陳明豐解釋,台大醫院的使命是成為世界一流醫院,讓醫師底薪高,才能讓他們花更多時間在研究上。在績效導向下,其他醫院「撿剩」的病人,自然送往台大醫院。
5月底,走進急診部,整個空間人滿為患,走廊上擔架,也都躺滿病人等待急救。「沒辦法,每到月底其他醫院總額給付額度用完了,就把病人全轉來這裡,」一位台大急診室醫師聳肩無奈地說。當醫院論量計酬,醫護人員工作量只好增加;同時,台大醫院也因此收到更多別院不要的病患,增加工作負擔,也讓更多優秀醫師萌生出走念頭。
JCI被譏「吃屎」 注重表面,評鑑畸形
諷刺的是,近幾年來,在提升醫療品質目標下,大力推動各項醫療評鑑,又增加醫事人員負擔。「醫院的公公婆婆很多,類似評鑑的項目五花八門,」一位台大醫院主治醫師透露,除了衛生署醫策會、JCI(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國際醫院的評鑑之外,還包括許多上級單位的視察,例如台北巿衛生局、環保署其他單位、重症醫學會、癌症醫學會、以及其他醫學會等。
但台灣又太注重表面工夫,使評鑑變得畸形。「都在準備paperwork(文書工作),以備檢查,」這位主治醫師接著說,使得醫事人員只好加班工作,犧牲休息時間。排斥評鑑的醫師很多,私下把發音很像台語「吃屎」的JCI,統稱「吃屎ㄟ」。
台大醫院醫事人員工作量不斷增加同時,「發表論文、升等教授的壓力也沒減少,」一位最近才剛升上台大醫學系外科教授的主治醫院歎了口氣說,和他老師相比,他這一輩的神經都繃得很緊。在台大醫院,因為定位使然,教授地位崇高。「但一個蘿蔔,一個坑,想要升上教授,並不容易,」這位外科教授主治醫師說。
日系文化影響 想要升等出頭必須低調慢熬
嚴格說起來,台大醫院還是有著深深的日系文化,論資講輩,出頭必須熬上許久。通常,升上教授大概都要等到50歲左右,明顯比其他醫學院慢。「在升上教授前,你不能太出鋒頭,必須低調、低調、再低調,」另一位台大醫學系內科教授說,在這座白色巨塔裡,隨時都有人在「推」著你,有人從後面推你一把,你就爬得快;但有人從前面推你一把,你就爬得慢。
現年53歲的柯文哲就是一例。儘管他的學術、臨床成績有目共睹,但因他有話直說,樹敵不少,從助理教授升等副教授足足花了八年,是同儕一倍以上時間;最近,他申請升等教授,也被打了回票。重重壓力下,負擔沈重,難以想像。
2009年,當時才45歲,專研腦中風、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台大醫院心藏內科主治醫師賴凌平,怎麼也沒想到,他因行政、研究、教學、看診等多重工作量下,突然中風;過了一個多月後,才脫離險境。現在,他的行動還是受到影響,走路一跛一跛,但他依然回到工作崗位,做著他平日的工作,行醫救人、指導學生。
2010年,年僅39歲,單身未婚的台大醫院腦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至全,也因工作過勞,猝死家中。
屋漏偏逢連夜雨 醫療糾紛層出不窮
「教學醫院住院醫師,每週工時123小時,平均每天長達18小時;主治醫師每週工時也有89小時,其中外科、婦產科工時最長,」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副教授楊銘欽調查。「醫師工作過勞,是病人安全的重要問題,」台大醫院精神部總醫師林煜軒以自己的同事為實驗對象,發現醫師在繁重的值班後,自律神經功能就如同吃了安眠藥一樣。即使能調整值班後的作息,仍無法改善注意力較差、做決定較衝動性的現象。
這個研究結果與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報導不謀而合:在一個月繁重的值班工作後,醫師的表現,血液中有0.05%的酒精濃度,約等同於酗酒。偏偏,屋漏偏逢連夜雨。近年來,消費意識不斷抬頭,使得台灣醫病關係持續惡化,病患不尊重醫師,又增加許多醫療糾紛案件。
前陣子,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醫師一如往常看診,但他卻看到病患在沒徵求他同意下,偷偷啟動手機上的錄音功能。他的心裡很不好受,想著等下診斷過程,如果他稍不留神,請錯一句話,明天可能就上媒體頭版頭,成為庸醫。台大醫院小兒部兒童胸腔與加護醫學科主任呂立,也因為常要接收別院送來的重症、難症病人,發現現在家長第一句話不是問他,「小孩病情到底怎麼了?有沒有救?」而是問他:「前個醫院醫師做錯什麼?有沒有疏失?」
患者家屬口氣惡劣 要醫生「看快一點」
由於呂立看的都是重症小孩,需要花費較多時間,有些排在後面的家長不耐久候,更直接開門要求呂立看快一點,口氣不友善。年輕人的價值觀也正在改變。過去,老一輩的醫師從醫,總以病患、醫院為主,犧牲家庭;但如今,年輕一代對家庭、職業的認知,觀念慢慢在變,不再只以工作為重。「貢獻社會,不一定只有當醫師這個方法,」一位台大醫學系七年級學生告訴《遠見》記者,家庭及工作對他都很重要。
惡劣的醫療環境,已讓台大醫院中生代醫師提早退休。2010年,台大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施永豐醫院,在50多歲之際,就決定退休,移民紐西蘭。今年65歲,台大醫學院外科教授、肝臟移植權威李伯皇也即將退休。雪上加霜的是,新加坡、中國大陸又在積極挖角台灣優秀醫師。例如,新加坡衛生部已連續四年到台灣招募醫護人才。新加坡住院醫師第一年,月薪加上獎金、津貼,約有新台幣12萬元,遠比台大醫院住院醫師第一年7萬元月薪高;如果當到主治醫師,薪水更高。
「內、外、婦、兒科等四大科,是台灣百年來的醫學主流,也代表一個國家的醫療水準,但未來人力發展情況堪憂,」監委黃煌雄沈重地說。 改善台灣醫療體制問題,已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