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扼殺管理顧問服務業發展的, 正在於「知識無價」

策略思維

許士軍
user

許士軍

2012-01-30

瀏覽數 24,550+

扼殺管理顧問服務業發展的, 正在於「知識無價」
 

本文出自 2012 / 2月號雜誌 72萬人減重奇蹟

管理顧問服務業代表知識經濟下的重要產業

無論從哪一方面去想,管理顧問業都應該是一種極具潛力與關鍵重要性的服務業。首先,未來台灣賴以支持經濟成長,強化國際競爭力的,必須是靠以知識為主要價值創造來源的產業,而不是過去那些依賴廉價勞力、大量投資或先進機器設備這類競爭條件上的產業;其次,固然知識可以應用在產業價值鏈各個環節上,但是,無可諱言地,以經營管理做為一種整合和創新的推動機制,這方面的知識更可大展拳腳。

第三,不過管理知識之發展,一般而言,企業多取之於內部,經由「知識管理」與「學習性組織」的作法,將內隱性(tacit)知識轉變為外顯性(explicit)知識,也就是在企業內具有「專用性」(appropriability)優勢的知識。

然而,正如同今日企業可經由向外採購或策略聯盟取得種種關鍵零組件,一企業所需要的先進而有效的管理知識,同樣可自外界專業顧問機構獲得。這也就是先進國家管理顧問服務業所扮演的角色,諸如美國的Mckinsey、Boston Consulting Group(BCG)、Bain這類公司,甚至策略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也有自己的顧問公司,它們都是一般熟知且尊敬的業者,而且創造了驚人的營收和規模,以2010年為例,麥肯錫收入達70億美元,BCG有30億美元,Bain也有20億美元;而所雇用人員,僅就顧問師而言,分別也達9000人,4800人和5500人之譜,由此可見在先進國家這種知識服務業蓬勃發展之一斑。

支持管理顧問業發展的三層次條件

論及這種管理顧問服務業的發展,主要涉及三個層次因素。

首先是顧問人才──或顧問師;其次為顧問產業;再則為有利於這種產業發展之外在環境條件。現簡要說明如次:

管理顧問人才代表一類具有特殊知識和經驗的專業人才,就美國而言,這類人才主要來自兩個來源:一是來自業界具有豐富經驗之高階主管轉任或退休而來;一則是出身頂尖MBA學府如哈佛、史丹福、哥倫比亞、華頓等名校。

無論何者,他們都是學識與經驗極為傑出的人才。因此要讓他們願意投身於這一服務業,沒有精神上與物質上極大的吸引力是辦不到的。

然而,僅有顧問人才,對於管理顧問產業只是必要條件而非充足條件。這一情況,正如同醫院不能只靠有好醫生,大學不能只靠有好教授,媒體不能只靠有好記者或主播一樣。因為在這些優秀人才的背後必須有組織與合作平台的支持:包括了策略發展、財務籌措、資訊運用以及行政支援等。尤其重要的,他們必須仰賴由組織持續不斷發展創新的想法和作法,做為他們服務上的差別優勢和能力。沒有這些背後的支持,徒有一流顧問也是無能為力的。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然而,即使有了這些條件,管理顧問產業能否在一社會中萌芽和成長,還靠有適合之土壤和氣候。假如一個社會只重視有形的實體物質而不重視知識,這一服務根本沒有容身之處;再如即使重視知識,但卻認為知識不應當支付金錢報酬,以免「有辱斯文」,在這價值觀念下,管理顧問一樣不能成為一種「產業」。

真正關鍵在於「定價機制」

從以上分析中將會發現,以上所論及影響管理服務業能否蓬勃發展的因素,都和其收入或定價機制有密切關係。具體言之,管理顧問業必須有足夠的收入足以吸引優秀人才,亦有餘裕用以支持此種組織的發展性與支持性活動;更需要一個有利環境,包括觀念、法令和教育等。缺乏這些條件,一社會將不可能有高素質的管理顧問業,素質不夠好,也反過來難以收取較高服務費用,這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困境。

知識產業定價之困難還有其更深層的原因。此即像知識這種無形而獨特的事物,無法像有形——尤其標準化——物品,可以經由市場供需作用形成有效之價格做為交易準則。這說明了何以許多企業對於管理改進之道,寧可選擇在組織內進行而不外求,此即所謂之「組織內部化」理論。

當然,除此之外,聘用外界顧問尚有洩密之虞,這也是許多公司不願利用外界管理顧問的另一個理由。

真正應了「知識無價」的宿命

很不幸地,國內目前所面臨的,正是這些不利的狀況。 首先,業界對於支付管理顧問這類抽象無形的服務意願,一般而言,相對於購買機器或原料,顯然是保守和猶豫的;再加上由於政府或大學提供種種免費或廉價服務途徑的存在,更壓縮了可能收費的空間。

更嚴重的是,作為最大買主的政府,在以「勞務採購」項目進行管理服務採購時,往往依成本加成(cost-plus)方法定價。最後得標者所獲者,只是最基本的直接成本加上微薄的管理費而已。在這種勉強支付「從手到口」(from hand to mouth)的定價機制下,業者是不可能有任何餘裕用以支持人才培育和發展所需的。

在這種狀況下,即使有經費用於辦理許多推廣和訓練活動,恐怕將有如放煙火一般,活動結束後,一切又歸平息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