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楊樹榮從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系拿到博士學位。一直以來,他以當大學教授為生涯目標,當兵的那年,陸續投出十幾張履歷,應徵各大學的教職空缺,卻連一個面試的機會都沒有。他心知肚明,教職是沒有希望了。
「不如轉而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吧,」楊樹榮盤算。這次申請倒是很順利,他跟著一位國內土木學術權威做博士後研究,期間仍然不放棄每一個應徵教職的機會,甚至還把履歷投到大陸去,但仍然沒有回應。找不到教職,只好去業界。
教職夢難圓 先到業界等機會 楊樹榮的第一份業界工作,在高雄一家做水土保持的迷你公司。全公司不過三名員工,加上一個老闆。他的工作是,每次拿到案子後,不斷地畫設計圖。需要研究能力嗎?公司沒有需求。讓他更難受的是,同事學歷雖然比他低,但每個都經驗老到,畫圖的速度也比他快。在這種小公司,一個博士,沒有多大用武之地!
待了一陣子,楊樹榮又陸續試了其他工作,連補習班兼職也不排斥。「如果你挑工作,會失去很多機會,」他務實地說。
經過五年苦熬、尋尋覓覓後,他現在是國內三大土木工程顧問公司之一、中興工程顧問社的副研究員,雖然在業界,但某種程度也在做研究,每年固定有一、兩篇SCI(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論文發表。
楊樹榮算了算,助理教授起薪約6萬7000~6萬9000元,現在待在業界,年收入比學界多了1∕3。但放在天秤一比,錢和夢想哪個比較重要?在他心中,還是沒有放棄教職夢想,只是暫時放下。
楊樹榮並不是個案,他可是每年數千位年輕博士們的真實人生。以楊樹榮博士時就讀的土木工程領域為例,某間前段國立大學土木系博士班成立至今約30年,歷年來約150位畢業博士,但只有約60位順利進入學界,比例約四成。
但若只看近五年,博士膨脹速度非常快速,五年內就有45位博士畢業,扣掉在職進修講師,只有五人得到大學助理教授的職位,比例只有一成。
不過,在九成找不到教職的博士畢業生之中,楊樹榮已經屬於比較幸運的那個。他的學弟在南部某間小公司找到工作,薪資卻也沒高多少,不禁抱怨,投入這麼多時間成本念博士,怎麼拿到博士學位後的人生,好像跟原先想的不太一樣?
台灣博士 僅37.2%到業界
這麼多年輕博士找不到教職怎麼辦?許多博士生就窩在博士後研究,等待機會。根據國科會統計,過去補助博士後研究員不到千人,近三年補助增至2300至2500人。
拿到中正大學心理系博士學位的林思賢,現在37歲,博士念了六年,當了一年成功大學建築系博士後研究員,現在在成大醫學院醫學系精神科,繼續做博士後研究。他曾經在國立、私立和科技大學都當過兼任老師,但就是沒找到理想的職缺。
問林思賢接下來打算如何?他說,利用博士後研究累積的研究成果,在國內尋找教職或研究員,或者出國當研究員。找到能發揮的教職,還是他的最終目標。
「博士後研究員,是就業問題的未爆彈,」連續三年接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託、執行博士畢業生流向調查的王麗雲指出,其實博士生畢業後一年的就業率高達九成,失業問題不像想像那麼嚴重,只是有些人因為沒有找到理想工作或其他原因,繼續做博士後研究,但「總不能做一輩子吧。」
對此,國科會2011年10月中旬祭出「促進博士後研究員到產業就業方案」,由國科會出資3萬元,私營企業出資2萬7000元,共計5萬7000元、200個名額,由企業聘僱博士後研究員,提升產業研發水準,也幫助博士進入業界。此方案以科技產業為主,最快今年農曆春節後上路,試辦兩年。
消息一出,引發各界熱烈討論:博士進入業界,是解決流浪博士的解藥嗎?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針對96學年度博士畢業生畢業後一年調查,國內進入學界工作的博士占61.7%,業界(公營與民營企業、非營利法人團體)占25.3%,政府機關為10.4%。
對比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調查指出,2006年美國博士生47.1%流向學界,業界約37.2%,台灣博士流往業界比率偏低。
翁啟惠:博士不應排斥業界
博士生不願去企業界服務,卻寧願在學界當不穩定的博士後研究員,有時候是心態問題。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就曾經在公開場合表示,國內博士不應排斥到企業研究,只想當個安定的大學教授。
博士畢業生小新(化名)從美國留學回來,就深感「改變」的重要性。他說,在一個環境待久了,會不願意嘗試新的改變,「其實你並不是很想待在裡面(學術界),只是不想離開而已。」
小新自台大化工系畢業後,就前往美國深造,取得普度大學工業工程博士的亮眼學歷,卻未獲學校青睞,面試七家都沒被錄取。尋找教職不順利,投稿國際期刊也遇到瓶頸,他一念之間想開,跑去國內一家知名科技公司當工程師。
小新是部門裡唯一博士,負責策略性產能規劃,跟他博士研究的主題,完全沒有相關。「老實說,(這份工作)其實並不需要(博士),只要邏輯和報告能力好,就可以勝任,」他坦言。
真要說博士經歷對於工作有什麼幫助,在於心志磨練。小新說,在國外念博士是一種精神折磨,像看不到終點的馬拉松,跑完了,就無所畏懼。
很多朋友都勸小新,先做博士後研究再做打算,甚至直到他去業界,也持續鼓勵他面試教職,他卻決定不再回頭。「想留在學術界,要付出的代價可能比以前多更多。一直在學界往上爬,路很窄,更難跳出這個圈子,」他輕描淡寫地說。
廣招博士生 資源錯置惹爭議
當社會大眾大聲疾呼提高博士生轉往業界服務時,從另外一方面來看,台灣的產業若是沒有升級,就不需要培養研發能力,對博士生的需求也就不高。因此,「學用不配合」不能只講「學」而不關注「用」,要問的是,業界準備好了嗎?
其實,台灣高等教育培養這麼多博士,是否已經造成社會資源的錯置,是個需要好好檢討的議題了。
要取得博士學位,花費的時間成本非常高,足以讓一位大學或碩士畢業生在職場取得一定的成長歷練與職位升遷。96學年度博士畢業生畢業後一年調查顯示,台灣博士生,近五成修習博士學位花了四到六年,修習六年到七年也有三成。
然而儘管台灣的流浪博士愈來愈多,台灣各大專院校畢業的博士生卻有增無減。而且增加速度非常快。
根據教育部統計,99學年度有3萬4178位博士生,80學年度為5481人,20年來成長約6倍。
為什麼本土博士愈來愈多呢?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王麗雲表示,博士生倍增與大學評鑑、系所爭搶經費相關,許多學校把增設博士班當成學術地位指標,博士生愈多也能取得愈多教育補助經費,而教授們做研究也均需要博士生助理。
這些因素讓各校努力增加博士名額,哪裡還考慮到博士生的就業問題呢? 曾幾何時,光耀門楣的博士生,淪落至全民要幫忙解決失業問題!
儘管引發輿論批評,國科會的「促進博士後研究員到產業就業方案」至少給高等教育和產業升級,各敲了一記警鐘。流浪博士何時才能不再流浪?台灣各大學還要毫無節制繼續擴張博士生名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