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快樂不是對不快樂的否定

字裡行間

王力行
user

王力行

2012-01-01

瀏覽數 22,500+

快樂不是對不快樂的否定
 

本文出自 2012 / 1月號雜誌 翻身吧HTC

「積極心理學」是近年來在企業和商學院極熱門的課程,出版的書籍也不少。其中極重要的一堂課是「幸福學」。夏哈教授在課堂上問學生:「我們來到世上到底追求什麼最重要?」他的答案是:「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最終目標。」

「幸福」二字的英文是「Happiness」,也有人稱為「快樂」。自從1972年,不丹國王旺楚克提出以國民幸福指數(GHP)取代國民生產毛額(GDP)後,個人、企業和政府都紛紛思考這個「快樂」在小我和大我中扮演的角色。

最新一期《哈佛商業評論》(HBR)封面就是一個大家熟悉的微笑標誌,題為「幸福的價值」,針對企業讀者的刊物,還是強調幸福帶給員工的價值,帶給企業的利潤。

其中一篇「幸福經濟史」倒是點出了我們身在其中而不自覺的觀察。

俄羅斯有一諺語:「一個老是在笑的人,不是傻子,就是美國人!」的確,和美國人相比,俄羅斯人、亞洲人都相對不歡愉;拉丁美洲人追求快樂的文化又高過美國人。因此麥當勞到了俄羅斯,首要工作就是訓練員工展露快樂。

據說18世紀前,西方社會並不鼓勵人們顯現歡樂,因為上帝讚許「性格憂鬱且自制,不追逐快樂愉悅的人」。直到西方啟蒙運動興起後,追求幸福快樂的價值才漸出現。

其中美國人追求幸福快樂的文化最明確,甚至1776年明訂在開國獨立宣言中:人民有追求快樂的權利。

應選擇能帶大家走追求幸福快樂之路的領導者

【會員限定活動】護國神山怎麼造?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背後的賭注!

1926年,「生日快樂歌」在美國問世,現在全世界用各種語言在唱。美國也是第一個把過世的人埋葬在布置成花園的墓地。他們將天堂形容成一個快樂的地方,減少死亡的悲傷。

孩子出生後,父母教養手冊裡都提醒大家:「對孩子來說,讓他們快樂,就像給他們食物一樣重要。教養的最重要目的,就是盡一切力量讓孩子快樂。」

西方的快樂文化更產生巨大的娛樂產業,如迪士尼樂園、美國諧星。企業中更強調「快樂優勢」(happiness advantage)帶來的員工競爭力。「快樂優勢」就是如果員工擁有正面積極的心態,在面對挑戰時,會有更好的績效。腦神經學術研究也發現:訓練自己大腦的正面積極,和健身房鍛練肌肉沒有不同。透過新習慣養成、協助同事,正面看壓力都是方法。

研究幸福快樂的學者不少,甚至科技走向行動數位化後,智慧型手機就可以時時刻刻「追蹤你快樂的程度」。然而,哈佛的夏哈教授告訴學生:「不是擺脫憂鬱、憤怒等不快樂情緒,就等於幸福快樂。」「幸福快樂不會自然出現。」他特別強調「逃避不快樂」是一種病態模型,而「追求快樂」是一種健康模型,我們應該走健康模型的路。快樂,不是對不快樂的否定。

1月14日,下屆總統即將出爐,對一個國家而言,我們也應該思考:是選一個能帶領大家走追求幸福快樂之路的領導者,還是一位只求擺脫不幸福之路的領導者。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