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古都西安 千年第一次世界園藝博覽會

台北花博閉幕後,4月28日新登場

彭杏珠
user

彭杏珠

2011-04-11

瀏覽數 43,300+

古都西安 千年第一次世界園藝博覽會
 

本文出自 2011 / 4月號雜誌 一個人的經濟潮

預計達到800萬參觀人次的台北花博即將於4月25日閉幕。緊接著上場的是,4月28日於大陸西安所舉辦的世界園藝博覽會,簡稱西安世園會。

這是西安千年以來,第一次舉辦的世園會,與歷年的29屆相較,更顯得意義非凡與不同凡響。

多年來,西安的文化古都形象早已深植人心,秦陵的兵馬俑、漢唐歷代皇陵的遺跡更是聞名遐邇,西安已被定位為中國古文化、古文明的化身。

殊不知,早在1200多年前的唐朝天寶年間,唐玄宗就在長安(西安古名)的廣運潭舉辦過規模盛大的水運商品交易博覽會,開啟了世界博覽會的發端,也是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第一次博覽會。

「其實,西安早就是商貿往來頻繁的國際化城市,」西安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與西安滻灞生態區黨工委書記王軍說出了西安重要的歷史定位。

而千年後的今天,西安選擇在唐朝廣運潭的舊址上舉辦現代化西安的首次國際性博覽會,對當地人而言,意義非凡。

特別是廣運潭歷經唐朝時期的盛況後,轉眼千年,沒落成1980年代河流污染、垃圾圍城的生態重災區,現在又回復到「楊柳千絲蕩綠波」的怡然景致,「在在體現出現代西安以綠色環保治理城市的成果,」王軍說,世園所在地更契合了「天人長安、創意自然,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主題。

暌違1200年才迎來的第一次大喜事,西安市政府對這場千載難逢的國際盛會,更是傾全市之力,竭盡所能打造。這也使得西安世園會不僅超越歷屆規模,更拉高層級至世博會水平,因而創下諸多前所未有的世園會紀錄。

突顯園藝設計 廣邀9位大師

首先,占地規模為歷屆世園會之冠,面積達418公頃,為上海世博的1.4倍、台北花博的4.54倍大,涵蓋了230公頃的陸地與188公頃的水域面積,是難得一見的「山水景合一」。

由於山水景合一,讓小島圍繞的錦繡湖常被誤以為是天然的地貌,其實這是西安世園會不折不扣的傑作。

世園團隊依照廣運潭現有地形,在原先被挖掘的沙坑中,引來西安最大的河流灞河的水,搖身變成碧綠湖泊,再用湖裡的砂子堆填出一座小終南山。「湖水是活的,與灞河的水域相通,」世園會工程管理處長陳默說,不僅免除填平沙地的大量工程,還締造了歷屆最大的水面紀錄。屆時旅客可以乘船,倘佯在湖中,從不同角度觀賞世園會。

同時,西安世園會的參展家數也創下歷屆的新高。光是室外展園就有九大類、109個之多,遍及五大洲、24個大陸內地省市自治區與香港、澳門、台北,以及32個國家及三個國際組織參與。

展園中還首度邀約了國際園藝大師與相關科系大學生參展,成為創舉。

出自九位國際景觀園藝設計師之手的大師園,將呈現領先於世界的園藝設計作品;還有來自全球頂尖園藝景觀學院所設計的十個創意園,這些都代表了當今景觀設計的新趨勢。

為何會有邀請大師與大學院校參展的想法呢?

對花博或世園會有所瞭解的人都會發現其中的通病。歷屆的展園區幾乎都是當地建築的微縮景觀,每個城市都想展現自己最具指標性的建築特色,反而讓世園會的主客易位,偏重城市的建築而忽視了園藝的特色。西安世園會為加強園藝的主體性,才主動邀請國際大師與大學生參展,展現現代園藝的潮流所趨。

展出秦嶺四寶 體現萬物和諧

專業的園藝創作外,花草樹木堪稱是世園會的重頭戲,高達數百種、來自西安秦嶺與各國的奇花異草都將在長安花谷、五彩終南、絲路花雨、海外大觀、灞上彩虹五大主題園藝區域中展出。

「不僅有難得一見的北韓金正日花、中國千年烏木,還有太空植物區,展示以外太空培育種苗所養植的蔬菜,」規劃設計處副處長李新春說。

此外,還有三個主題式的大型展館。除長安塔展示國寶文物與藝術創作外,做為世園主題館的創意館也將展示園藝、植物、花卉的新成果、新產品,以及環保節能的新技術與新材料。而規劃為溫室用途的自然館,則以展示地球上不同地域、不同氣候帶的珍稀植物與生態景觀為主。

預期這些園藝的主角們將爭奇鬥豔地吸引遊客的目光。

最令外界驚奇的是,明明是園藝博覽會,西安卻將秦嶺「四寶」熊貓、朱䴉、金絲猴、羚牛都請到園子裡,特別開闢了秦嶺四寶的專園,連國際園藝生產者協會的評審委員們也好生納悶,有位委員甚至針對此提出疑問。

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當時,代表世園會簡介的王軍幽默地回應:「這次我沒有邀請西安的三位老鄉——秦始王、漢武帝、唐太宗,他們都是西安的歷史人物代表;也沒有邀約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位大詩人。反而是請來熊先生、金先生、朱小姐與羚小姐,這些珍貴的動物都健康地生活在西安南邊的秦嶺郊區。人類既然要與自然和諧共生,動物、植物、生物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彼此息息相關,更能體現世園會的精神所在。」

王軍的機智回答,博得大會一致鼓掌通過。

而世園會招展處處長助理王向華補充說明,四寶是秦嶺的原生動物,想看到其之一已非易事,四種都到齊,更是難上添難。其中羚牛、朱鹮已是瀕臨絕跡的珍禽動物,經人工培育才留存下來,目前只做學術研究用途,幾乎不對外展出。

4大指標建築 長安塔最亮眼

當然,為了烘托園藝花卉的珍貴與特殊性,西安世園會更大手筆邀請國際大師參與景觀與硬體建築的設計,以增添奇花異草的光彩。其中最醒目的就是四大指標性建築。首先,映入遊客眼簾的是英國普拉斯馬(Plasma)公司首席設計師伊娃.卡斯楚(Eva Castro)所規劃的廣運門。

身為世園會的迎賓大門,橫跨了60公尺寬的大道,高峰期每小時可通行二萬多人次。伊娃巧妙運用了橋樑、水景、方塊花卉造型所組成的坡道,將上下層聯繫起來,並與長安花谷的大片花卉融為一體,除具備人流疏散功能外,也為遊客帶來視覺震撼。

通過長安花谷的花海盡頭就是世園會的主場館創意館,建築布局很巧合地呈現「王」的中文字形,由三翼不規則的幾何體所組成,採用青銅、石材及花園式種植屋面等飾面的不規則銜接方式,達到錯落有緻的景觀效果。

經過錦繡湖後,就來到全園的制高點長安塔。這個由中國著名建築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錦秋所設計的寶塔就矗立在小終南山上,塔高95公尺的13層隋唐佛塔建築為最頂級的皇家寺廟規格,塔內有1500平方公尺大的菩提樹油畫,經西安美術學院師生耗費多時才通力完成。

「用油畫貫穿基地至13層的佛塔中心點,是非常大膽的創意,規模之大,前所未有,」菩提樹油畫創作者、西安美術學院油畫系教授張建群說,這座由不銹鋼、玻璃所打造的長安塔在陽光照耀下,如同玲瓏剔透的寶塔,而夜間七彩霓虹燈的光影變換,更為寶塔增添了現代元素與空靈感。

長安塔不僅是世園會的指標建築,也是最高的觀景台,遊客可登塔俯瞰,將全園景致盡收眼底。

就在長安塔左前方,宛如鑽石般璀璨的自然館也是出自伊娃的設計。座落在湖畔的自然館倚山而建,建築體大半埋在地底下,立面的材料是選用玻璃、木材與少量混凝土,層層疊疊的走勢與大地融為一體,遊客可邊觀賞園藝邊感受建築的起伏與外在景觀的千變萬化。

同時承接廣運門、創意館與自然館三大建築的設計師伊娃特別強調,她設計的出發點是希望將更多的自由度、權利還給民眾。

三個建築都具體展現建築與景觀的結合,廣運門更像座橋,橋面組織與景觀緊密相連,成為景觀延伸的一部分。

而創意館則是從長安花谷延續而來,再向上抬起膨脹,形成大體量的建築。自然館更明顯地體現出建築與自然的交融。

展覽最終目的 實踐綠色生活

對西安世園會來說,做為永久保存的四大建築還兼具了時代的傳承意義,長安塔毫無疑問是歷經千年後還能留給後代子孫的建築文化遺產,就如同已經屹立長達1300多年的大小雁塔般。

至於英國設計師伊娃的三大建築呢?

確實,當初在決標四大建築時,就出現過爭議聲。有學者專家對於邀請國外大師設計主要建築,提出質疑,咸認在西安世園會上擺上西方的作品簡直不倫不類。沒想到,四大建築完成後,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效果,不僅消彌了疑慮,也讓世園會的建築變得更具多樣貌與可看性。

東、西方兩位女設計師不約而同採用玻璃與不銹鋼材質,設計理念相近,讓自然館與長安塔宛如兩顆鑽石與水晶在湖邊相互輝映,「東方的新古典主義與西方的後現代主義擺放在一起竟是如此的和諧,真是珠聯璧合,」連王軍都沒想過會有這樣意外的效果,只能說不管是哪一派建築主義者,設計理念都是相通的。

不讓世園會的主角們專美於前,其他配角如休閒購物區也匠心獨具,西安世園會共規劃了灞上人家、椰風水岸、歐陸風情三處集結餐飲、購物、娛樂、休閒與消費功能的服務區。

讓遊客在休憩之餘,還能欣賞到關中的建築景觀、民族特色工藝品,還能觀看東南亞民族歌舞與傳統歐洲文化的表演。

連王軍都難掩興奮之情地說,亮點真是說不完,不妨親身體驗,自己去發現驚喜。

從硬體建築到軟體園藝,再到園區的雕塑大作與長安塔內的稀世文物,這些都讓前一陣子才到世園考察的「國際園藝生產者協會」主席法柏(Doeke Faber)為之驚豔,直說,「西安世園會樹立了一個新的標竿」。

對主辦城市西安來說,「新的標竿」雖然是一種榮耀,卻不是終極目的。

王軍強調,「西安世園會是生態文明的實踐,不是看完熱鬧後,什麼都沒留下的一次性活動」。他希望藉此向外界展現大陸城市對生態與環境保護的成果,同時導正市民的觀念,實踐綠色生活主義。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