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月中旬,德國北部的基爾歌劇院上演作曲家羅西尼的歌劇《在阿爾及利亞的義大利女郎》,飾演男主角Lindoro的歌手有著西方人一般的深邃五官,唱到高亢處,聲音還有轉折變化。
他,是台灣聲樂家林紹駒(原名林健吉),也是台灣第一位沒有留學國外,卻能站上歐洲歌劇院,擔任主角的歌唱家。
德國是「音樂之父」巴哈的家鄉,擁有悠久的音樂歷史,這裡有許多歌劇院,聚集全球優秀的聲樂家。劇院之間還分成A、B級,基爾就是B級當中較好的歌劇院,能在這裡駐唱,實力不容小覷。
「林紹駒是當晚神祕的明星!無重力感的輕音和華麗閃耀的頭聲共鳴,讓他是羅西尼歌手的不二人選!」當地樂評如此評論這位阿美族男高音。消息傳回台灣,他在東海大學音樂研究所的老師李秀芬與有榮焉。
「他很有天分,」李秀芬談到得意弟子憑藉台灣的音樂教育,就能站到國際舞台,顯得十分興奮。
她分析,林紹駒擁有原住民天生的好嗓子,經過訓練後,歌聲變得很清亮,非常適合演唱19世紀美聲時期作曲家羅西尼、董尼采第的音樂作品。
老家在花蓮市的林紹駒,是阿美族原住民,從小就在哼哼唱唱的部落中長大,族人們習慣在戶外邊用餐邊唱歌,耳濡目染下,養成他愛歌唱的嗜好。
因為喜歡鋼琴的聲音,他小學開始學習,為了要考音樂系,高三那年,在老師的建議下,也開始學習聲樂,把聲音當成第二樂器。
憑著絕佳的鋼琴技能和優美歌聲,考進東海音樂系,他經常為同學伴奏,一次次的經驗讓他認識許多歌曲,也發現適合自己演唱的曲目,他愈練習,就唱得愈好,於是,開始參加聲樂比賽。
在1999年的聲樂家協會第一屆年度新秀大賽,他就嶄露頭角,得到新人獎,給他鼓勵和更多自信,知道自己可以走這一條路。
因此,進入研究所深造,他轉而主修聲樂,25歲那年,就和當時的台灣省立交響樂團合作,演唱羅西尼的歌劇。 學西洋歌劇,語言是個很大的問題,他每學期必須學會10幾、20首德文、法文曲子,還要上台演唱,在有限的時間裡準備周全,是很大的磨練。「那時我把義大利文歌詞貼在房間的牆壁,一星期內硬記下來,」他回憶念書的情景。
除了強記語文,讀研究所時,他也經常6點起床,先在操場跑十圈,再到老師家練唱四小時,而且他自我要求很高,遇到不容易唱的音,總會嘗試突破。 因為在東海打下良好的聲樂基礎,讓林紹駒有信心參加國外比賽。2000年,他先到香港參賽,2005年,他在維也納Hans Gabor Belvedere貝芙黛芮歌唱大賽,從世界150多名好手中脫穎而出,贏得評審特別獎。
找經紀人,向A級劇院進軍
俗語說,機會總是留給準備好的人,對林紹駒而言,也是如此。
贏得貝芙黛芮大賽的那年,林紹駒還參加國家交響樂團的歌劇《尼貝龍的指環》排練,接受德國聲樂家雷哈德.林登(Reinhard Linden)指導,讓林登留下深刻印象。
兩年後,林登要他到基爾歌劇院試唱,通過考試後,就這麼成為駐院歌手。
2008年,他帶著行李和一個大同電鍋,到了曾經是二次大戰時期的軍港,在這裡展開新的人生旅程。
林紹駒在劇院裡演唱大小不同的配角,不到一年,挑大樑的時機來了。羅西尼的歌劇正好需要唱得高、又能轉折的歌手,由於具備這項特色的人不多,專攻羅西尼歌劇的林紹駒就成了劇院裡的明星。
「美聲時期的歌劇,可不是每個聲樂家都願意練,」林紹駒說。由於這個角色唱的音很高,對橫膈膜會造成壓力,為了克服歌唱的挑戰,他邊跑步邊練唱,有時練伏地挺身、青蛙跳,也要練習發聲,好增加體力。
家住高雄市,和林紹駒數度合作的對位室內樂團團長梁孔玲觀察,他每天跑5000公尺,鍛鍊體魄,原住民熱愛自由的性情讓他能邊跑邊唱,唱歌就像吃飯般地輕鬆。
每回林紹駒到南部表演,就會借住梁孔玲家。當他拉開嗓門練唱,一樓的家門口就有路人駐足聆聽,歌聲帶著情感,能夠打動人心。
和南部企業家熟稔的梁孔玲,有時會安排朋友欣賞林紹駒的表演,沉醉在他的歌聲。有一次,高雄市知名的愛智圖書公司總經理楊博名儘管生病了,也不放棄聽林紹駒的歌聲,對他讚不絕口。
想到今天的成就,林紹駒感謝台灣對他的協助。他在2007、2008年得到兩屆奇美藝術獎,才得以籌措旅費,順利前往基爾發展。
在競爭激烈的歐洲歌劇院,駐院歌手通常待上兩、三年,就會轉往更好的劇院,林紹駒也立定這樣的目標,正積極尋找合適的經紀人,向A級劇院進軍。
「我希望有一天能唱給英國指揮大衛.派瑞(David Parry)聽,」他充滿期望,為了能和這位擅長羅西尼歌劇的指揮合作,他時時刻刻都在努力,要讓更多歐洲人聽到台灣人的歌聲。
台灣之光〉林紹駒
年齡:35歲
職稱:德國基爾歌劇院駐院歌手
光榮成就:
● 2007、2008年,獲奇美藝術獎
● 2007年,獲紐約世界華人聲樂大賽第2名
● 2005年,獲維也納Hans Gabor Belvedere貝芙黛芮歌唱大賽評審特別獎
● 1999年,獲聲樂家協會第一屆年度新秀大獎
勵志格言: 忠於自我、勇於挑戰、承擔挫折、避談空泛理想、踏實築夢
林紹駒
想對台灣說的話
台灣培養很多聲樂人才,可惜一年表演次數不到五次,獨唱家存活不易,除非加入合唱團。倘若縣市文化中心能自製節目,邀請聲樂人進駐,定期演出,相信市場會逐漸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