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剛拿下5月於德國科布倫次國際吉他音樂節(Koblenz International Guitar Festival)比賽第3名的林家瑋,低調返台。
科布倫次吉他比賽是古典吉他界極具重量級的比賽,冠軍將可以到美國紐約卡內基音樂廳開一場獨奏會,因而吸引了上百名選手從歐洲、中國、日本各國蜂擁而至。
來自高雄的林家瑋第一次參賽就拿到第3名;前兩名是來自西班牙與匈牙利的演奏家,均已發行過個人專輯,林家瑋是唯一來自亞洲、也是年紀最輕的一位。
這還不是他最好的成績。今年3月,他就在歐洲音樂好手齊聚的德國蓋韋爾斯貝格(Gevelsberg)國際吉他比賽中,得到第2名;4月,在希臘維瑞亞(Veria)國際吉他比賽中,更勇奪冠軍,年僅21歲的林家瑋讓台灣在這個項目不缺席。
事實上,早在2005年以前,林家瑋就打遍亞洲無敵手。從國一到東京參加第一次國際賽,打敗一大票成年參賽者得到第4名後,他就不斷突破年齡底線,在泰國、澳洲、新加坡等國際賽事中都至少拿到前三名,也常受邀於電視節目公開表演,獲頒「年度優秀青年獎章」「總統教育獎」「兩廳院樂壇新秀」,還是「2007年台灣十大潛力人物」中的人文藝術類得主。
不以天分自滿 不懈自我要求
一臉稚氣猶存的林家瑋,拿起吉他卻迸發出驚人的成熟與自信。他在自己的部落格分享了在希臘維瑞亞的賽後獨奏影音,當時蓄著長髮的他穩穩走向台中,演奏了捷克作曲家拉克(Štěpán Rak)的名作〈文藝復興的誘惑〉(Temptation of the Renaissance)。飛快地在琴身上按捺扣和,時而輕柔如戀人絮語,時而奔放如戰士鬥舞,一曲奏畢,爆出滿堂喝采。
算來,林家瑋到德國科布倫次國際吉他學院研習僅八個月,卻在三個月內拿了三個歐洲古典吉他演奏大獎。
問他怎麼做到的?有做什麼特殊訓練嗎?從小就被稱為「吉他神童」的他歪著頭想想說:「其實都沒有和平常一樣練習三、四個小時,時間到了就去比賽。」
但再細問下去,就會發現林家瑋說來雲淡風輕的「平常練習」,卻不是平常人能做到的扎實訓練。早在一般好動、未定性的幼稚園時期,他就能乖乖坐著練三個小時的琴,到了有升學壓力的國高中,每天也要練六小時。
現在他的技巧已漸臻成熟,投注較多時間於研究上,包括思考如何詮釋曲子會更具創造力、以及學習新曲子,但還是維持每天三個小時練習音階和琶音(arpeggios),以奠定穩固的基礎能力,保持演奏時的順暢。他的手指因為長年累月的練習,比例較一般人長得多,左手比右手大,大拇指還得蓄指甲。
陪同接受訪問的爸爸林功信,看著兒子在鏡頭前有點手足無措的樣子,笑著解釋,「他是比賽型的選手,不怕比賽,只怕訪問。」
林功信是林家瑋最感謝的人、最懂得他的慈父,也是苦心栽培的嚴師,不僅開啟了小小家瑋對古典吉他的興趣,帶著他四處拜師,來自各地的邀約、接洽和訓練,都由父親一手打理,點點滴滴補足了台灣音樂教育的不足與限制。
只是林家經濟環境僅稱得上小康,兩個妹妹也對音樂有興趣,栽培孩子所費不貲,樂譜、樂器、學德文、出國,無一不是大開銷,僅靠林功信在市場擺攤賣成衣著實負擔不起,不得不靠親友和企業贊助,也養成林家瑋從小懂事與懂得感恩的個性。
像現在他德國留學,學費不高,但生活費卻很貴,一個三明治都要6歐元(約新台幣240元),節儉的林家瑋一餐只吃一片吐司,一天兩餐,把一個月開銷壓到350歐元,媽媽心疼地說:「他剛去德國那陣子都不敢開視訊給我看,怕太瘦嚇到我。蓋韋爾斯貝格只拿到第二名,我覺得是他餓到手麻掉,在科布倫次彈巴哈的〈BWV1001〉居然彈錯,就是太勉強自己,不然他從不出錯的。」爸爸則嘟囔:「我叫他多吃點,他聽話,但也只是多吃一片吐司而已。」 不過最讓林家瑋覺得難熬的不是練習,而是當兵,2007年到2008年一年多,完全不能比賽、練琴。他在金門當完大頭兵,只慶幸手指沒有因為出操受傷。
談到未來,他靦腆地說,目前可能還不是學創作的時候,想先把演奏能力盡可能地提升,嘗試一些新元素。他希望仿效捷克的頑童演奏家Pavel Steidl,「我也想在我的音樂裡加入這種幽默的風格,」他的眼睛閃閃發亮。 台灣之光〉林家瑋
年齡:21歲
光榮成就:
● 2010年,3月在德國蓋韋爾斯貝格國際吉他比賽得到第2名;4月在希臘維瑞亞國際吉他比賽勇奪冠軍,5月,德國科布倫次國際吉他比賽得到第3名
● 2007年,台灣十大潛力人物人文藝術類得主
● 2006年,獲頒年度優秀青年獎章、總統教育獎、兩廳院樂壇新秀
● 2005年,新加坡國際吉他比賽第1名
● 2004年,澳洲國際吉他比賽第3名、台灣國際吉他比賽第1名
勵志格言: 按部就班、循序漸進,持之以恆、堅持到底。
林家瑋
想對台灣說的話
國內對培育資賦優異兒童配套不足,特別是在音樂藝術。目前公費留學都僅對大學畢業以上申請,兵役減免也僅開放給運動類國手,希望政府對以上三項有所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