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五年夏天,全世界觀眾在電視上觀賞到援救非洲飢民的演唱會,也目睹到貝魯特的劫機事件,印證了著名傳播學者麥克魯漢二十年前所預言的,電視正在營造一個天涯若比鄰的「地球村」。
但也有人擔心,電視這個無遠弗屆的聲光利器,會不會孕育出淺薄墮落的新生代?
不全是反面教材
最近,一次針對全球十個國家、六千名青少年--幾乎是「吃電視奶水長大」的一群--所做的研究發現,他們的確有不少共同的價值觀和態度;但不像許多人所說的,電視給他們的光是「反面教材」。
這項由芝加哥青少年研究中心精神科專家奧福、歐斯托和心理學家霍華聯合主持的研究,結論是世界各地青少年有類似的成長歷程,他們比上一代勇於自省和自我挑戰,人生目標比較清楚,態度也更積極。
一般人以為,青少年期反叛性強,容易和家庭疏遠,此項研究駁斥了這種說法。在澳洲、孟加拉、匈牙利、日本、以色列、台灣、土耳其、西德和美國,絕大多數青少年肯定他們和家庭的關係。他們尊敬父母,也確信父母以他們為傲。只有少數人對家庭有敵意,同時認為父母瞧不起他們。
另一個普遍印象是現代青少年相當自私,而且放蕩不羈,這個研究的發現恰好相反。至少有九0%的受訪者同意「把工作做好會帶來成就感」、「我經常思考未來要從事什麼行業」;只有極少數人回答「不想工作,寧願讓人供養我」。還有很多人表示珍惜友情,當朋友有難,他們會盡其所能的幫忙。
整體而言,這些青少年都適應得不錯--快樂、自制、關心他人、思慮周到、能務實且有效的解決問題、對未來頗具信心。
當然他們也不是無憂無慮。四分之一的受訪者承認常感到寂寞、空虛,甚至動過自殺的念頭。
煩惱源各不相同
不同國家孩子煩惱的來源也不同。在孟加拉,由於嚴重的貧窮,較多青少年感到抑鬱沮喪;而在日本,激烈的社會競爭常加給他們沈重的負荷。
另外拿孟加拉、土耳其和西德、美國比較,前面兩國十四到十八歲的青少年占了人口中很大的比例,每個人能分到的教育經費有限;後面兩個國家青少年人數較少,相對教育資源比較充足,使得他們在對人生的確定感方面產生很大差異。
當然,性別、年齡、父母的社會和經濟地位都會影響他們的自我認知,但總的來看,全世界青少年正因為電視普及,分享著共同的成長經驗。
不可否認的,如果電視的力量更加擴大,他們的所言所行會更雷同,隨著這一群人的成長,國與國之間的差距也會愈來愈小。或許就從這一代起,人類將真正體驗一種「全球文化」,瞭解什麼叫做「四海之內皆兄弟」。
(摘譯自Psychology Today)
(原作者為Robert Aekin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