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進廚房的孩子不會變壞

烹飪遊戲,無形的品德教育

林珮萱
user

林珮萱

2010-03-29

瀏覽數 33,750+

進廚房的孩子不會變壞
 

本文出自 2010 / 3月號雜誌 第285期遠見雜誌

內政部統計,2009年台灣生育率8.29‰,出生人口已降至19萬人。不過生育意願低落,卻沒有削弱台灣父母對教養的重視。親子教育一直是顯學。

近來,「廚房教養」算是親子教養領域中的新話題。很多人說「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現在似乎又加了一項,「進廚房的孩子也不會變壞」。

親子烹飪班,新教養方式

為何教養會和廚房有關呢?從基本機能來說,廚房裡的事本來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一代的父母理解到孩子不能只顧著讀書,而不懂生活。從附加特性來看,料理製作過程如同一場遊戲,孩子尤其喜歡做烘培,享受過程裡揉捏麵糰、攪拌餡料的手作樂趣,更適合親子動手同樂。

另一方面,從事廚房工作過程中所需的耐心與專注力和料理完成後的自我滿足感,對孩子也是很好的成長體驗。

因應這股廚房家教新思潮,近年來市面上慢慢出現了兒童烹飪班。

2月初,一個晴朗的週日,小男孩和媽媽手牽著手,踏進天母SOGO百貨,母子倆搭著電梯,直接來到設有兒童玩具專櫃的七樓。不過,男孩並未走向玩具區逗留,反倒拉著媽媽彎進一旁的新生活食演中心(New Life Kitchen Studio),準備要上課。

這座2009年5月新開幕的教室裡,環境寬敞明亮、器材齊全,背後的教學團隊是與專門從事烹飪教育的巧思廚藝合作,即使一堂要價上千元,報名情況依然踴躍,現場約莫十多人的位子都坐滿著大小朋友。

不只是這家開在百貨公司裡的烘培教室,坊間大大小小各種類似的親子烘培班,近幾年也多了許多。

收穫1〉看見孩子的潛質

在台北市大安區開設補教業、擔任作文家教的蕭媽媽,今年寒假幫小四的兒子報名兒童廚藝班冬令營。蕭媽媽發現,以前根本沒有烘培經驗的兒子,顯得相當愉快,每回課程完畢都會興高采烈地將手中的作品展示給她看。

任職於竹科、家住苗栗的吳媽媽,每逢週末特地送二個孩子從苗栗到台北來上課。

原本還擔心小二兒子平常過於好動、坐不住,沒想到喜歡吵吵鬧鬧的他,學習過程十分專注,不但提前完成自己的作品,還主動去幫姐姐打蛋白。

更有才小一的小女孩,從幼稚園大班便開始接觸兒童廚藝課,她的媽媽說,女兒最喜歡拉著她去買原料,做餅乾帶去學校和同學分享。

看著孩子們的改變,家長們幾乎都很肯定「讓孩子走進廚房」所帶來的學習效益。像是對於作品完成的成就感、製作過程裡展現的定力和學會與人分享的態度,常協助家長們挖掘出孩子不同以往的特質。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不光是較具規模的大型教室,許多中小型的親子烘培課也陸續開張。像是2008年由陳安儀、吳孟樺等人所創設的「媽媽Play親子聚會」。近年來兒童親子頻道台的節目,也不乏教導孩子製作簡易料理的單元。

收穫2〉成為懂得生活的人

起初,家長支持小孩學廚藝的理由,多半因為孩子喜歡享受處理食材和揉捏拌煮那種如同遊戲、新奇有趣的部分。但發展至今,更多家長們開始認同「讓孩子走進廚房」不單純只是一種遊戲,還能培養孩子基本的生活能力。

廚房的烹飪工作和「吃」有著高度關聯,只是現在許多人「只會吃、不會做」,忽略掉「學會為自己做一頓飯」其實是基本的生活能力。

創辦「巧思廚藝教室」,從事教學十多年,出版過多本食譜書的曾美子,早年也曾在國外,因為想吃一碗牛肉麵卻不會做而苦惱。她觀察,現階段孩童介於學齡前到國小中低年級的父母,多半屬於五、六年級生,這個世代從小成長的環境正好跨越了早期農業與現代化社會的交界,比起過去有更多機會接觸外國文化、傳統生活型態改變。

「出國求學的人也變多了,」一走出去後,發現西方社會的學生會玩、會生活也會讀書,促使這一代的父母突破早期被灌輸只要讀書就好的概念,開始重視各方面的生活能力教養。

「媽媽Play親子聚會」的陳安儀,同樣提倡讓孩子學習生活的重要。

去年元宵節時,她曾帶聚會活動的孩子們煮湯圓,結果有孩子沒看過煮熟的湯圓會從水裡浮起來,還以為她會變魔術。也有孩子不懂分別蔥薑蒜,讓陳安儀感歎,小一、小二的孩子雖然能回答出昆蟲的完全變態和不完全變態是什麼,但卻分不清楚口中吃的小白菜和大白菜長什麼樣子。

事實上,在現行國小的校內課程裡,也強調類似的理念。

專家:爸媽應陪伴而非指導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教育學系副教授魏慧珍指出,九年一貫課程的國小中低年級階段,就有讓孩子透過參與家庭生活、從事家事的課程指標,如整理居家環境、和爸媽同做料理等,凸顯家庭生活教育也是孩子成長的重要環節。

因為廚房內的活動特性,不僅實踐度高(吃的到成果,滿足感高)、娛樂性夠(可操作,參與樂趣高),提供很好的親子交流介面,強化了廚房在家庭生活中的角色。

當然她一再重申,技巧的訓練是最不重要的。「廚房」其實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並非要將孩子栽培成頂尖大廚,而是在鼓勵父母引領孩子享受參與家庭生活的樂趣。讓孩子養成參與家中生活的習慣,否則等他長大後,家庭觀念也會淡薄。

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副教授唐先梅則建議,孩子參加完兒童廚藝課程的同時,家長應將孩子的學習熱情帶回到家庭裡,例如請孩子教爸媽怎麼做,讓親子之間有所交流。否則這又會落入另一種才藝教育,非但沒有增進親子情感的機會,反而是讓親子相處時間又變少。

教出好孩子,就從走進廚房開始吧。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