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職周年馬總統與台北市大理及彰化伸東國小的小朋友共讀《十二歲的天空》;告訴他們:小時候的志願不是當總統,是想當火車司機。此刻他宿願已償:既是總統,又是兩岸雙贏列車的司機。
(一)
一年前馬總統與新團隊接任時,低估了八年來政治與媒體生態的改變,民眾耐心的缺乏,也沒有預估到阿扁後遺症的強度與深度,更沒有預料到全球80年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的侵襲,那是一個內外煎熬的困境。
在這就職周年時刻,即使全球經濟衰退依然嚴峻,馬總統與劉內閣終於走出了困境,民調開始攀升,信心開始恢復,逐漸看到了隧道盡端的曙光。這個大轉變的關鍵還是兩岸關係突破後的直航、陸客投資、鬆綁帶來的商機、WHA參加後國際空間的出現。四年前連戰與胡錦濤兩位歷史性的共同聲明規劃出了遠景,馬總統以「沉默的魄力」在「不獨、不統、不武」政策下,獲得了強勁的起步。負責兩岸決策的高層官員指出:「守信與不放話,換來關係的急速改善。」
2007年4月在北京舉辦的第三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我講過這段話:「在解決人類歷史重大爭端中,『啟動和解』的時刻常比『到達終點』的時間更重要。兩岸關係良性互動的列車已經慢慢啟動,終站的名字叫做『雙贏』,它要經過三站,站名分別是『協商』『整合』與『和平』」。
兩年後的今天,「雙贏列車」在馬司機指揮下,已經出站。
(二)
伴隨兩岸關係的突破,近例如國台辦主任王毅於5月17日在海峽論壇宣布的八大利多,(包括大陸企業赴台投資),又激勵了台灣產業及股市。《遠見》雜誌在總統就職周年的民調中,反映出民眾的正面評價:
(1)馬總統的兩岸政策算是成功或失敗?
‧認為成功的53.4%
‧認為失敗的24.2%
(2)比較馬陳兩位總統的兩岸政策,誰的做法對台灣有利?
‧認為馬政策有利55.3%
‧認為陳政策有利21.4%
從當前台灣政治環境來看,要創大事業的政治人物應當要具備五項條件:①品德(個人及家庭的清廉)、②學識(中外古今的知識與外語能力)、③謙卑心與同理心、④歷練、⑤魄力、決斷力與團隊執行力。
綜合評比,細查與馬年齡(59歲)相近及較年輕的政治人物,除第五項不確定外,還真找不出哪一位可以與他媲美。
或許正因為這些條件,選民對馬總統的「好感」最高,為56%,「信任」為50%,「整體表現」39%。
從調查中也可以比較人民對三位政治人物的「好感」與「沒有好感」:
‧馬英九 56%(沒有好感為30%)
‧陳水扁 14%(沒有好感為73%)
‧胡錦濤 24%(沒有好感48%)
在這個民主開放的社會中,大家對中共總書記胡錦濤的好感居然還高於「台灣之子」陳水扁。
馬總統起步艱辛,走過1∕4路程時,漸顯馬力。一位賞識而重用過他的政界前輩說:「他沒有缺點,有一些弱點;他不會做壞事,祇會做好事;但要加快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