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國內陷入在如何拚經濟、救失業、是否該簽署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爭議時,第66場遠見人物論壇邀請到全球最大自行車品牌的巨大集團董事長劉金標,貢獻對時局的觀察心得。
3月中的週末,在台北陰晴不定的氣候中,仍吸引約700名與會者進場聆聽。
劉金標說,這段時間來不少企業發出呼籲,期待政府做些什麼來救企業。但是他倒是最想分享,企業自己該做什麼?
3月中,巨大也與台北市政府合作,發表了號稱全球最先進的公共自行車租借系統「You Bike微笑單車」,讓民眾享受到更便利的休閒與通勤服務。
當天特地撥冗蒞會的經濟部長尹啟銘回想,過去台灣自行車廠受日本廠商技術控制,經過不斷努力,如今台灣單車業已走出自己的一條路,「他不是靠奇蹟,而是一步一腳印走出來的,這便是我們台灣產業最可貴的地方!」以下,是劉金標的演講精華:
刺激經濟要靠企業 而非政府
1930年代的美國經濟大恐慌,我並不瞭解,因為當時我還沒出生。於是我問金融界的朋友,到底當時情況有多嚴重?他們就以當時紐約有八位金融業負責人跳樓來解釋。
但我想,可能現代華爾街的肥貓臉皮都很厚,就算出了事也不想自殺,所以不能這樣比較。(笑)
今天我會來,是因在報上看到高希均教授的一篇專欄〈救經濟,總統要講實話〉,讓我感觸良多,立刻約時間見面,交換意見。
政府這陣子很頭痛、官員也都被罵得很慘,但經濟扭轉的動力應該是在企業界。這段時間裡,為什麼企業界都沒有聲音?到底企業界在做什麼?
我事先聲明,我沒有黨派、也是選舉「不沾鍋」,但今天話題講下去,一定會牽涉到政治、媒體等,如果有過當的地方還請諸位包涵。不過這一切,都是為了為台灣尋找經濟風暴後的出路。
金融風暴的影響確實很嚴重。雷曼、AIG、花旗這麼大的金融機關,現在都瀕臨倒閉,以往做為標竿的豐田、GE,也產生了困難。所以任何產業都沒辦法避免這樣的衝擊。我們現在看到的是,金融體系瓦解、企業資產萎縮、民間消費緊縮、市場需求也減少、失業不斷增加,社會問題跟著浮現。
如此一來,當然民眾會要求政府的紓困、救濟、調降利率、減免稅務、多發消費券與失業給付等。不過,現在並不是谷底,我們必須知道,後面還有第二波金融風暴產生的可能性。
政府的救濟行為,我認為成效有限,這些興奮劑都是一時的。我一直認為,企業是扭轉這種頹勢最重要的動力源。在這麼嚴重的風暴裡,企業應該從長遠的策略裡,謀求未來的創新之道。
台灣的民主已成為經濟障礙
面對金融浩劫,台灣各界的共識顯然是不足的。其中有個問題根源,就是我們不成熟的民主政治。
大家很標榜台灣最進步的就是我們的民主,但這些對國家的健康與經濟發展有沒有幫助?以我看來,其實是負面的。
以前開放總統大選,宣導「人民是頭家」的觀念做得太成功了。但民主應該是有「民」有「主」,如果人民是政府的老闆,也只有選舉那一天,剩下來的時間,應該就是政府、官員來為台灣做決策。
結果現在都混雜在一起,任何時間都可以罵、可以挑戰,最糟糕的就是「無限上綱」。我前兩天看到曾雅妮爭取舉辦LPGA(女子高爾夫國際賽)這條新聞,大家都罵得很嚴重。如果是這樣的話,我推動「自行車島」至少有17年了,也不曉得傷到多少心。
在我看來,「民不民、主不主」,才是我們現在的問題!
今天的經濟變成這樣子,如果罵政府有效的話,那我自己也會跳下來一起罵。但不是這樣子啊!愈罵愈亂,最後該做決策的人都不敢做決策,但很多事必須突破性的、克服困難地執行。
重新出發迎接泡沫後的世界
現在從事製造業,如果還是只會努力地降低成本或擴大規模,覺得這樣才符合經濟效益的話,這個方向絕對錯了!
現在要講究的是限時、精緻,或高品味的產品,不是光降低成本,就可以扭轉我們現在的困難。
而企業過去的多角化經營、購併公司,也得重新思考。必須忠於本業、專心深耕!我們自行車產業都是朝這方向在努力,如果沒有「深耕」,大家都無法生存。
同時,企業的格局要放大,焦點也要看遠,絕對不能只看眼前的,那種「撈了就走」的心態,已經不符合時代潮流。而且必須以經濟衰退、洗牌後的環境,來為公司重新定位。
當然,要創新不是那麼簡單。我們也曾經要做高級車,但客戶到店裡問了問價錢,最後還是買廉價的。但只要大家有共識,這些都是有方法解決的。
此外,也要在這時候培育人才、創造新需求。人才是最困難的一點,我常碰到主管抱怨:下面的人都不能用,但打考績的時候,每個人卻都是甲等,怎麼這麼矛盾?好好先生是不行的。
像我們最近上路的「微笑單車」,那是現在全世界最好用的,比法國巴黎的還好用,我敢保證諸位一定都用得著。
那個是怎麼開發的?
其實台北市政府只給我們1200萬元的預算,我看了原本快要暈倒,本來要說No!但我推動自行車的理想有17年之久,那個No又講不出口,所以後來只能答應,先用六個月的時間來開發。
其實裡面的電控、金流、收費等細節,我們的部門員工也沒有經驗,唯一的辦法就是成立專案小組,我跳下來跟大家一起學,每個禮拜定期檢討、研究,見招拆招,碰到什麼問題馬上做決定,就這樣從實務中訓練起來,現在我們這方面的人才已經有了。
搶市場 大陸已是全球大戰場
未來,大陸絕對會領先各國興起,它的市場就是有這麼大的空間可以成長,其他的先進國家已經沒有了。尤其這次我們看得出來,包括家電、汽車、電腦下鄉等,雖然是用人為的方法來刺激需求,但以後變成常態的可能性不是沒有。
所以,我們必須把大陸視為市場,不要說想靠三通、或我們要賺他們的錢,這種想法都不對。一定要政府跟民間大家來合作、方向一致,先擱置主權爭議,把政治和經濟問題分開,把大陸定位為一個「特殊市場」,如果繼續政爭下去的話,我們很難突破。
大陸這個市場也絕對是一個「戰場」!外資絕對不會在那缺席的,還有很多很強的陸資品牌,台灣若想爭得一席之地,就要很努力才行。
有人講,因為中國大陸改革成功,所以台灣才那麼慘。但我卻反過來思考,如果大陸改革失敗的話,可能最慘的是我們,因為有那麼多台商在那邊投資。
所以在那個戰場,我們絕對不能輸!萬一輸掉,我們大概連國際市場的資格都沒有了,輸掉大陸,就等於輸掉全球,這場仗我們絕對要打贏!
為了贏,企業的總部絕對要設在台灣,在台灣做創新、研發、試營運、試水溫,可以靈活地仿效先進國家的做法。
所以三通不是定什麼輸贏,而是節省成本、省時間、加快速度的手法而已。
因此絕對不能「移民式」地到大陸去,因為你在台灣擁有那一套長處,一旦在大陸用完了,就不需要你了。只有在台灣繼續創新,參加大陸市場的競爭。就像有句閩南話說「拿棍子打狗,也要留三寸」,如果這三寸沒留著,可能整根棍子也丟了。
賣單車 要建立單車文化需求
企業一定要專業、用心、專心,有句話叫「春江水暖鴨先知」,因為不在江中游的話,以後景氣、市場會變成什麼樣,你絕對不知道。
再來要騎上峰頂,你沒有爬上那麼高,自然沒辦法看到新的風景,等你爬上去之後,就會看到新的舞台、發現新的機會與挑戰,挑戰成功後,就會給自己帶來信心,可以繼續爬更高的高峰。
以我們公司的定位來講,一開始只有38個人,當然是製造導向,後來規模愈來愈大,就必須自創品牌,到海外設點、建立子公司,建立全球的營銷據點跟通路。
可是這些都建構起來了,我們還是覺得格格不入,有很多問題和觀念都不通。
所以我們又調整到市場導向,之後又很納悶地發現,產品做得再好、量賣得再多、也有品牌,可是人家還是不跟我們買。
之後,我們決定推動自行車新文化,跟車友來「搏感情」,一起騎車、一起玩、建議政府建立自行車道、建構自行車的騎乘環境,再把產品做得更高級。
所以現在很奇怪,廉價的產品反而不好賣了,因為人們發現,高級的車子騎了會上癮,廉價車騎了會有挫折感。很多人第一次買車,兩、三個月後就後悔了,覺得朋友買的比較好,所以在買的時候就要一次到位,決定改買高級車。
台灣實力不應被政治綁住
現在我們還在當「傳教士」,像我最高興的事,就是騎了自行車之後,交了很多原來交不到的新朋友,公司也形成了一個新的全方位經營與價值鏈(value chain)。
前年我騎自行車環台,接著也計畫5月份從北京騎到上海,距離有1700公里,要跨過三個院轄市、三個省、一江、一河。很多朋友說你都70幾歲了,這樣太辛苦,但我說「因為我是傳教士,我這樣做的話,會有很多人跟我一起傳教。」
台灣有很多優勢,除了原有的國際市場之外,我們還可以增加大陸這個特殊市場。另外,台灣的資金也很充裕,尤其遺產稅降低之後,有很多在外面的錢就會回流,人在外面的歸屬感也會回來。
而且,台灣中上階層的人才非常多,只欠一個真正有魄力的經營者,專心、努力地做,這也是大家最為期待的。
最後,台灣在這波金融浩劫中受的傷也比較輕,只要民主化方面有進步,企業的實力就會再躍進上來。而且台灣的國際化適應力也很高,要拓展大陸特殊市場比其他國家更容易,我們絕對不能被政治綁住。(高宜凡整理)
現場答問 自創品牌要從小規模做起
問:「如果輸掉大陸市場,就等於輸掉全世界,」這句話可以再做點補充嗎?
答:大陸市場對我們非常重要,現在台灣有40%是靠大陸這邊,不管是原料還是成品,但我相信未來還會再增加,因為先進國家的購買力不會再恢復到以前那樣,所以一去一回,比例就差很多了。
問:你在全世界成功打造台灣的自行車品牌,最關鍵的一個因素是什麼?
答:我們的品牌其實有27年歷史了,也是從小規模開始。沒有自己的品牌,真的是沒有自己的經營權,價值鏈也沒辦法完整,所以這個過程雖然辛苦,但一定要做。
不過,自創品牌不能野心太大,一下子就要很大規模,偏偏台灣很多靠OEM(代工製造)成長的企業,基本上,量都已經大到某個程度了。規模那麼大才來自創品牌,那就很難了。好像一個人等到年紀大了,才想到自己沒有名字,想要取個名字。
所以一定要從小規模的時候做起,即使現在規模很大也沒關係,就成立另外一個公司做品牌,慢慢再來調整,這樣才比較可能成功。
年輕人不急創業、不要怕失敗
問:很多年輕人想問,他們不缺夢想、勇氣或信心,但該怎麼跨出創業的第一步呢?
答:我年輕時也換過很多行業,幾乎每兩、三年就換一次,做過罐頭、麵粉、木材、螺絲釘、碳酸鈣工廠等,甚至還做開過運輸公司、養過鰻魚。
所以年輕人不要怕失敗,就和騎自行車一樣,如果怕跌倒的話,那你就永遠不必騎了。從學校出來的學生,我建議剛開始不用急著創業,先進好的公司學習,兩年、三年也好,不必計較薪水,先學一些經驗。
問:請依你的道德勇氣,告訴政府應該做些什麼事情?
答:這又是個敏感問題(笑),我們知道政治生態裡,在野黨有反對的立場,但政府推動政策時,一定要事先規劃好、再去說明,也要把反對黨提出來攻擊的地方考慮在裡面,做完整一致的說明。
請不要在外面被記者攔住時,說個兩、三分鐘,這樣是講不清楚的,記者也會挑他喜歡報的出來報,這樣對政策的運作會產生更多困難。
雖然我不知道能不能做到,但我建議官員們,臨時被攔截下來要訪問時,盡可能把它推掉,一次做完整的說明,才比較好做。(高宜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