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報就像一本故事書,創業家說它,經理人寫它,投資人讀它。它顯現企業經營團隊商業智謀的高低,衡量企業競爭力的強弱,也刻劃企業的起伏興衰。財報是企業由一筆筆交易所產生的,當每一筆交易都產生價值,每一個記載都誠信公允,企業就會走向王道經營之路。(本文節錄自《財報就像一本故事書》一書,作者:劉順仁,時報出版,以下為摘文。)
1. 「你是對是錯,並不是建立在別人的認同之上,而是建立在正確的事實上。」
2005 年春天,74 歲的巴菲特接受《財星》專訪時,引述這句來自其師(人稱「現代投資學之父」的葛拉漢〔Benjamin Graham〕)的告誡,他認為這句話是他這輩子得到最棒的忠告。
身為一個經理人,你之所以對,是因為財務報表的事實不斷顯示你做得對、想得對,不是因為公司股票的漲或跌(代表投資界同意與否)。短期內股票超漲或超跌的現象十分常見,但是長期下來股價終究會回到「事實」。
著名的基金經理人彼得.林區說得好:「公司市場價值能成長,有3個要素─那就是盈餘成長、盈餘成長、盈餘成長。」當經理人能創造盈餘持續成長的事實,就不怕得不到別人的認同。太容易屈就於市場的看法,會讓經理人失去獨立判斷。
對於投資人而言,如果只見公司股價持續上漲,卻看不到經營「正確的事實」(獲利、現金流量等),則可能是碰到有財務弊案的公司。
2. 你必須讓公司的財報盡可能快速地顯示「經濟實質」,減少「衡量誤差」,並拒絕「人為操縱」
財報的會計數字並非完美的溝通工具。首先,它存在著「衡量誤差」。由於未來的不確定性,無人能完全去除估計壞帳、保固維修等項目的誤差。
值得注意的是,發生衡量誤差並非都是會計部門的職責。例如,部分公司會要求業務人員運用面對客戶的第一手觀察資料,協助會計部門決定合理的壞帳費用,這不僅是為了減少衡量誤差,也加強了企業內部溝通協調的功能。
但是要切記,千萬不要進行「人為操縱」,它將使經理人迷失在「做帳」而非真正解決問題的惡性循環裡。務必記住,「公開欺人者,必定也會自欺」。對於投資人來說,避開有做帳嫌疑的公司,則是保護自己的第一要務。
3. 財報是你問問題的起點,不是問題的答案
財務報表的數字加總性太高,通常無法直接回答經理人關心的管理問題。然而,當你反覆追問「事實是什麼?為什麼變成這樣?」的問題時,你終究會找出解決問題的關鍵。財務報表無法告訴你該怎麼做,經理人才是解開「波切歐里密碼」的偵探。
此外,不要輕信一般人宣稱的「合理」數字。我們看到沃爾瑪與戴爾的流動比率都小於 1,這並不代表它們有財務危機,反而顯示它們具有以「負」的營運資金推動企業的卓越競爭力。
經理人必須有能力找出一組「合理」的關鍵財務數字,有效地管理企業。相對地,投資人雖然無法如此深入分析公司的財務數字,但質疑財報合理性的習慣,絕對是必須具備的自保功夫。
4. 企業像是一個鼎,靠著三隻腳(三種管理活動)支撐,任何一隻腳折斷,鼎就會傾覆
企業的「三隻腳」就是營運活動、投資活動及融資活動。經理人須利用財務報表尋求這三種活動的健全平衡,而5大報表之一的現金流量表,就是以這三種活動說明現金流量的來源與去處。就企業的經營而言,短期要看營運活動的順暢,中長期要看投資活動的眼光。在整個企業運轉時,必須確定融資活動資金供應的穩定。
5. 活用財務報表吐露的競爭力密碼,建構你的「戰情儀表板」
企業隨時處於戰鬥當中,因此必須利用財務報表建構一套戰情儀表板。
這套儀表板要能「究天人之際」──顯示公司與主要競爭對手在市占率、營收、獲利、現金流量及股東權益報酬率等重要指標的相對位置,以及公司在 ESG 上的表現;這套儀表板也要能「通古今之變」──顯示公司與競爭對手過去至今各項關鍵指標的變化。
(延伸閱讀│為什麼「現金為王」?巴菲特成為偉大投資人,最重視的3個戒律)
6. 企業的競爭力主要來自「貫徹力」、「成長力」與「控制力」等3種力量所帶來的優質成長
營運活動現金流量的成長,代表企業具有「貫徹力」,因為收回現金是所有商業活動的最後一道考驗。沒有現金,就沒有企業存活的空間。
營收成長代表企業具有「成長力」,能夠不斷在新產品、新市場、新顧客之上攻城掠地。營收無法成長、只靠著成本控制來擠壓出獲利的企業,會變得沉悶、沒有生機,也會流失優秀的人才。
獲利成長代表企業具有「控制力」,能在營收成長的同時,控制成本的增加,如此才能確定企業有「成長而不混亂」的本領(grow without chaos,英特爾前總裁葛洛夫的名言)。這種「3力彙集」的企業才能創造持續的優質成長。
7. 除了重視財務報表數字金額的大小,也要重視財務報表數字品質的高低。
當經理人面對資產品質的問題時,要能「認賠」、「捨棄」及「重新聚焦」 。
金額再高的資產,若品質不佳,可能會迅速由磐石變成流沙。數目再大的獲利,若盈餘品質不佳,會使企業的績效暴起暴落,變成「一代拳王」。
當經理人面對資產品質不佳時,要克服「認賠難,捨棄更難」的心理障礙(請參閱第一章「心智會計」的討論),在投資失利中學習「重新聚焦」。要經理人「取」比較容易,要經理人「捨」比較困難,但是,不捨棄就不能重新聚焦。
8. 讓財務報表成為培養未來企業領導人的輔助工具
企業領導人必須具備4種關鍵能力(包括正確認知現況、協調整合、形成願景以及嘗試創新,請參閱第二章),這些能力都能透過對財務報表的認識來加以鍛鍊。
企業應培養可能成為領導幹部的經理人(尤其是沒有會計、財務背景者),使其具有檢視財務資料以判斷企業競爭力強弱的能力。
9. 經理人必須養成閱讀「經典企業」年報的習慣
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經理人往往太過依賴所謂「管理大師」的企管著作,這些「大師」通常是管理顧問或學者身分。然而,真正的管理大師,其實是創造一個個卓越企業的執行長和其經營團隊。這些卓越企業所編製的年報,是這些管理大師「原汁原味」、坦誠的自我檢討,並不只是例行的法律及公關文件而已。
找出你心儀的企業,閱讀它們從過去到現在的年報,尤其是面臨重要策略轉折前後期的討論。持之以恆地閱讀,你會看出財報數字背後更深沉的管理智慧。而投資人若能捨棄只聽明牌的習慣,多看看好公司的財務報表,自然可以逐漸培養辨識優質企業的能力。
10. 別忘了正派武功的不變心法──財務報表必須實踐「誠信」的價值觀
一間令人尊敬的企業,是一個能創造「多贏」及「共好」的組織。檢驗企業實踐「誠信」的最佳方法,便是觀察公司對待小股東的態度。
小股東在資本市場中處於財富弱勢與資訊弱勢,當弱勢團體在財務資訊公開透明等領域也受到妥善照顧,這間公司對實踐「誠信」的努力就無庸置疑。
(延伸閱讀│巴菲特70年超額回報的智慧:遇到一艘總是漏水的破船,別費力修補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