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86年創辦《遠見》
近90歲的人生,讓我有機會回望台灣70餘年的發展,也親身體驗全球經濟與政治的多次巨變。從南京出生到台灣讀書,23歲到美國進修,28歲取得學位,然後在威斯康辛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體制下執教34年(1964-1998),21世紀初再回到台灣定居。
我走過了學術與出版兩條道路,始終關注的是個人觀念與社會體制,因為唯有靠「前進」的觀念與「優良」的制度,才能在動盪的時代為社會奠定持久的穩定。

1960年代起,台灣在經國先生與一群改革者(尹仲容、孫運璿、李國鼎、趙耀東等)努力下,曾創造經濟起飛,也奠定了小康基礎。這段可貴的歷史經驗,在當時以及以後,誘發了我們持續推動「前進思維」的動力。
1970年代,雖在美國教書,常設法短期返台,對台灣經濟發展提出一些建言。那段時期,先後認識了幾位重要的財經首長與企業家,也結識了新聞界的朋友。每當有聚會時,總感覺一股責任壓力:這片土地需要現代觀念的激盪,需要公共議題的討論,需要能推動社會前進的具體政策。就在這股「書生報國」的意念下,1986年,與王力行、張作錦共同創辦了《遠見雜誌》。
在那之前的十年,1970年代中期,自己有二次短暫機會在台大(1975與1977第二學期)任教。承《聯合報》總編輯張作錦的鼓勵,在報上發表了一些文章,提醒大家:「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決策錯誤比貪汙更可怕」。前者要求我們拒絕依賴、發揮自我韌性;後者則強調政治清廉固然重要,但若缺乏正確決策,國家仍會誤入歧途。那些文章似乎引起了不少討論與共鳴。
(二)「軟實力」的重要
進入21世紀,「硬實力」(Hard Power)的迷思,透過國防預算不斷攀升,再度壟罩世界及台灣社會。然而,我深信真正能帶來安全與繁榮的,是民主制度的健全、經濟的發展、文化的包容、政策的親民,也就是更值得推動的「軟實力」(Soft Power)。它展現在民主、法治、多元、開放與文明的累積,而不是航母、坦克車與無人機。
唯有軟實力的累積與擴散,才能讓世界信賴彼此,也才能避免陷入紅海的對抗,轉向藍海的合作。因此,在2024年出版了套書《打造台灣軟實力之島》。一套共有五卷——分別討論開放、文明、進步、和平、學習——每卷約360頁。
(三)談判、交流、和平
自川普於一年前就任美國總統後,國際局勢陷入更動盪不安,全球政治經濟已進入更加不可預測。
在這樣的時刻,我們要沉痛地認清:談判,不是投降;交流,不是賣台;和平,不是退讓;三者都是文明進展的轉捩點。在這片土地居住的2300萬人民,用理性與對話搭建溝通與信任的橋梁,展現追求和平的決心與勇氣,不讓恐懼與敵意分裂人心。不論外力如何壓來,內部若能鞏固人民的共識,人民若能記住文明與和平的價值,人類還是會有共處的希望。
這本《前進思維》,集結了王力行發行人、張作錦顧問和我三位多年來的觀察與省思。它不是抽象的空談,而是立足台灣、面向世界的實踐理念。我們盼望讀者能在書中看見:制度比人治重要,文明比激情重要,和平比對抗重要。這是我們這一代的責任,也是下一代的希望。
願這本三人撰述的書,在不確定的時代裡,依然能孕育出更多堅韌的「前進種子」。
《前進思維》觀點精華
【王力行看趨勢】
科技把事做對,人決定做對的事
千禧年過後,科技主導了世界的發展,成功企業領袖,尤其是創業家,成了大家爭相邀約的對象。
2005年,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在史丹佛大學的演講,令人動容。才剛從胰臟癌病中走出來的賈伯斯,談人生挫折:輟學、解雇、面臨死亡。他鼓勵同學的名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至今仍留在大家腦海。
他的接班人庫克(Tim Cook)在2015年喬治華盛頓大學畢業典禮上也提到,之所以追隨賈伯斯,是贊同他「要有跟隨內心和直覺的勇氣」。相信內心和直覺是一顆北極星,指引人走往正確方向。那就是價值觀。
當科技改變甚至控制人類生活時,人們開始恐慌懷疑:
AI是否會讓我失業?大數據如影隨形干預我的自由、快樂?成功的科技領袖似乎已察覺到:科技幫人把事做對,人要選擇做對的事。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在2007年哈佛畢業典禮上就說,在哈佛他學到了創新,發掘了科學對人的貢獻;但是它對改善貧窮落後的人群是沒有幫助的。他在50歲後退休,全心投入:如何最有效地用資本主義的收益來改善貧困人民的生活。
【張作錦評時局】
兩岸若「戰耗動員」,哪一個不是人家的孩子?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美國當年獨立也和英國打了一仗。但今天台灣不願接受中共統治,想維持自己的主權和生活方式,是否一定要獨立?一定要以戰爭方式來爭取?除了武力之外其他途徑是否都努力過了?更重要的是,打「制憲建國」這一仗要死多少人,是否一定會贏?要是敗了怎麼辦? 這些,主政者都應該跟老百姓說清楚。
過去十多年來,政客們為了擴張和鞏固自己的權力,不斷挑弄、激化兩岸關係,以從中取利,卻還厚顏說是為了台灣人民的前途。中共若貿然動武固應譴責,但政客騙台灣人民上戰場更是其心可誅。
舍下已無服役青年,不會有人列名12萬8000的「戰耗動員」名單。府上可能也沒有。但我眼前不禁浮現一個畫面:
1989年「六四」之前,北京萬千學生聚集天安門廣場靜坐爭取自由。一位中年太太每天去為他們打掃清潔。電視記者問她:「妳的孩子也在裡面嗎?」這位太太傷感地說:「為什麼一定要是我的孩子呢?廣場上每一位青年,哪一個不是人家的孩子?」
唉!12萬8000人的「戰耗動員」名單上,「哪一個不是人家的孩子?」
現在政客正醉心玩弄公投,我們要不要辦一次「戰爭公投」,看有多少人願意打本來可以不打的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