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活動報名 免費活動報名 郝旭烈/郝哥帶你打開兩本改變人生思維的關鍵之書

城市美學革命!告別老舊市容,基隆如何「畫新妝」化身永續港都?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user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2025-10-13

瀏覽數 1,300+

基隆火車站南站候車亭。
基隆火車站南站候車亭。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對基隆的印象,還停留在綿延的細雨、灰濛的港口與船鳴聲中嗎?如今,若旅人再次踏上這座城市,景象已悄然不同。走在基隆市區,或許你會發現一座設計前衛的候車亭,牆上一面融入海洋意象的新門牌,或是被藝術點亮的百年鬼樓,都在宣告一場城市美學革命的到來。

這場變革,並非來自驚天動地的大型工程,而是一場由內而外、從細節著手的城市美學運動。幕後關鍵的推手,是基隆市副市長邱佩琳。她如何串連起民間力量,以「美學」和「公私協力」這兩支畫筆,為這座港都的日常風景,描繪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與溫度?

公私協力 基隆與企業共創候車亭與地下道點綴城市

等公車是多數通勤族的日常,而改造候車亭的起始點,則始於基隆市長謝國樑的一個念頭:「我們來改造候車亭吧!」。邱佩琳坦言,一開始要說服企業「認養」候車亭屢遭婉拒,直到她為每家企業量身打造「劇本」才漸入佳境。

邱佩琳用美學和溫暖點亮基隆,把候車亭與老屋化作風景,希望基隆持續展現有歷史、有文化、摩登的港都新樣貌。

邱佩琳用美學和溫暖點亮基隆,把候車亭與老屋化作風景,希望基隆持續展現有歷史、有文化、摩登的港都新樣貌。

以首開先河的和泰LEXUS來說,為基隆第一座公私協力候車亭,因成效佳並做出口碑,就此為企業到基隆,與市府合作認養候車亭,注入一劑強心針。

而邀請星宇航空時,星宇航空董事長張國煒爽快答應邱佩琳的邀約,也以國門廣場「陸海空交會」為意象設計候車亭。不同於一般候車亭多針對正面和側面,星宇航空更多加上方的立面設計,打造飛機跑道,從上方俯瞰也可以發現巧思,不僅金額投資最多,也是目前基隆品牌價值投注最多的公私協力候車亭。

T-HAM 台畜熱狗堡公車站。

T-HAM 台畜熱狗堡公車站。

老字號品牌的台畜,則是結合正濱海港邊的天然優勢,將彩色屋前的候車亭結合童趣風格進行外觀包覆,讓候車亭與正濱漁港的彩色屋相互輝映,打造台畜熱狗堡成為熱門的打卡聖地。除了與企業合作翻新候車亭,基隆更將公私協力的共好精神延伸到市區最高使用率的人行地下道。

邱佩琳回憶基隆市區忠一孝二路上的人行道,一端連接著逾200年的古蹟城隍廟,一端則是國泰世華銀行,2023年邱佩琳拜託國泰世華郭明鑑董事長出資認養改造地下道,同時也配合市府城市美化政策與港區整體風貌,以縮小LOGO的方式,讓設計更能融入整體都市形象,也以牆面設計回應基隆都市紋理,採用溫潤玻璃磚與素色牆面,一側映照廟宇古樸,一側呼應銀行現代感,創造和諧共融的「永續光盒子」。陰暗角落就此重生為串連城市記憶的光廊,也成為基隆城市美化、公私共好的成果。

城隍廟前地下道以玻璃磚與紅磚,引入光線,打造「永續的光盒子」,成為忠一路美化的新起點。

城隍廟前地下道以玻璃磚與紅磚,引入光線,打造「永續的光盒子」,成為忠一路美化的新起點。

從候車亭到地下道,邱佩琳最感動的是看到老人家很晚還會特地去打卡,讓候車亭不只是冰冷的公共設施,而地下道也不再陰暗,這些城市建設更像是一盞盞「留給最晚回家的人」的燈,溫柔地照亮了城市的角落。

建築美化 都發處景觀計畫鼓勵老屋與歷史併行

有魅力的城市,更需要有歷史文化的底蘊,因此,在基隆新與舊的文化交融,也以一種充滿智慧與溫情的方式上演。

基隆市都發處長謝孝昆分享經點案例,便是矗立在海洋廣場第一排、被稱為「基隆鬼樓」的林開郡洋樓。這座巴洛克式建築已荒廢多年,由於斑駁的外牆與陰森的氛圍,似乎也成了市民心中另類的「歷史記憶」。

基隆市都發處長謝孝昆提到公私協力的模式,未來將運 基隆市門牌用在更多建築,歡迎市民關注蛻變。

基隆市都發處長謝孝昆提到公私協力的模式,未來將運 基隆市門牌用在更多建築,歡迎市民關注蛻變。

市府為了重建基隆「海港城市」的形象,媒合洋樓屋主及中央公私協力,並諮詢專家學者的意見後,找來在地畫家,憑藉老照片手繪重現洋樓原始風貌,再將畫作轉印至巨幅藝術布幕,為老宅穿上新衣。夜幕降臨時,藉由燈光映照,化身典雅藝術品,成功翻轉數十年負面形象。

傾聽民意 民政處美學翻新40年不變的門牌

如果說候車亭與歷史節點是「點」的突破,那麼全市19.5萬面新門牌換發就是「面」的整合,讓美學深入市民生活最小單位。

新門牌設計是對基隆的深度挖掘。市府將基隆嶼輪廓、盤旋天際的黑鳶、象徵海洋的波浪線條,巧妙融入方寸門牌間。更具巧思的是,七個行政區各有代表色,如中山區藍色代表港灣,暖暖區綠色象徵山林。

這不僅為了視覺美觀,更為實用性與在地認同。清晰色彩分區讓用路人與郵務、救護人員快速辨識方位,對市民而言,門牌承載家鄉符碼,讓每位基隆人都能自豪。

基隆市門牌。

基隆市門牌。

從點到面,一座擁有美學自信的永續港都正在成形

從候車亭的「點」,到老舊建築的「線」,再到新門牌的「面」,基隆城市美學革命全面展開。核心是「以人為本」思維,建立公私部門信任,重新發現與詮釋城市深厚底蘊。

邱佩琳表示,企業認養候車亭不會太多,要維持獨特性,未來期望推出標準化設計,符合基隆多雨、多長者需求,將美學與實用推廣到每個角落。目標在15~20座,平均一區至少2座,以及全市210座候車亭,會針對過半數較老舊的候車亭,透過公開徵件,以嚴謹與高標準的專業團隊審查,選出最適合的設計,再以一致化的設計型態,代表城市風格的候車亭,於各處林立。

基隆正在蛻變。它不再只是具歷史意義的港口城市,而是值得停留品味的城市。

忠一路不只是基隆主要幹道,更代表北台灣海港正對國際旅客來到台灣的門面,根據港務公司統計,113年基隆港國際郵輪總計331艘次、外籍旅客人次達26.6萬。

當市民開始為家門前的候車亭、門牌感到自豪時,身為基隆人的自信已然建立,也成就兼具美學涵養與永續精神的港都,駛向更開闊的未來。

(基隆市政府 廣告)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