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R說明會 USR說明會 第七屆遠見USR獎說明會 開放報名>>掌握最新評選辦法

Y世代熱愛「頂石婚姻」值得嗎?來談泰勒絲的抉擇

職來直往 Miss 莫莉
user

職來直往 Miss 莫莉

2025-10-04

瀏覽數 31,600+

Y世代熱愛「頂石婚姻」值得嗎?取自Instagram@taylorswift
Y世代熱愛「頂石婚姻」值得嗎?取自Instagram@taylorswift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流行樂天后泰勒絲Taylor Swift近期官宣訂婚,未婚夫還是身價驚人的美式足球明星。看到一些社群討論說這就是「頂石婚姻」,也是Y世代最理想結婚範本。沒好的事業與財富,哪能好好結婚呢?另一半也不該太差。真的嗎?身為台灣Y世代、三十出頭的我認真研究了美國年輕人「頂石婚姻」的潮流,來談談我對婚姻的看法,泰勒絲的抉擇真的可以學嗎?



近日,美國媒體熱烈討論流行天后泰勒絲(Taylor Swift)的婚姻話題。焦點不僅是她的人氣與財富,更是因為她和另一半選擇在事業最成功的時候步入婚姻,被媒體貼上「頂石婚姻(capstone marriage)」的標籤。這種婚姻模式,與過去「先結婚,再慢慢打拚」的傳統大相逕庭,而是「等一切準備就緒,才把婚姻當作人生的冠冕石」。

到底頂石婚姻是什麼?為何美國Y世代會認可甚至推崇?身為台灣Y世代的我,挺能理解。因為對我們Y世代(1980~1995年出生的一代)來說,婚姻不再是起點,而是一種「成就解鎖」的象徵。當你有了穩定的事業、足夠的財力,甚至社會地位後,才考慮婚姻;而且最好另一半也同樣具備條件。

社會學者曾用兩個概念來形容婚姻的不同定位:

基石婚姻(foundation marriage):婚姻是人生的基礎。過去許多人在二十出頭就結婚,夫妻共同打拚,買房、生子,婚姻被視為出發點。

頂石婚姻(capstone marriage):婚姻則被放在事業與自我實現之後,像房子頂端的最後一塊石頭,代表人生圓滿的一種象徵。

在美國,尤其是 Y 世代,頂石婚姻的比例不斷上升。原因包括: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年輕人追求個人自由與自我成長、經濟壓力(學貸、房價)延後結婚年齡。換言之,婚姻不再是「你需要它來安身立命」,而是「等到我已經能安身立命,再選擇它」。

Y世代崇尚頂石婚姻,只是不想複製上一代悲劇

也因此,近期泰勒絲跟美式足球明星凱爾西(Travis Kelce)官宣訂婚,就被視為Y世代的「頂石婚姻範本」。她正處於事業巔峰,世界巡演賣座、身價破億、影響力橫跨音樂、影視與政治。當她在這個時候結婚,媒體解讀為:婚姻不是她成功的基礎,而是她成功的象徵。

她的故事告訴大家,先讓自己足夠優秀、獨立,婚姻就像是一個「加分項」。

至於泰勒絲的另一半,是據聞擁有高達500億新台幣身價的美國NFL球星凱爾西,聽來財富與地位確實可與她抗衡。在頂石婚姻的觀念下,對象不能只是「陪伴」,而要是同樣有成就的人。否則,社會輿論往往會認為這樣「不匹配」。

這樣的婚姻觀念,說真的在我這樣的Y世代之中非常有共鳴。因為在現代社會,大家愈來愈相信「先有自己,再有我們」。不先把自己顧好,隨便找一個人結婚,許多人從自己爸媽或者長輩聽聞的結局都不太妙,有可能夫妻長年爭吵,或為財務生活問題所苦,真的不想再複製人生悲劇。

美國調查:晚婚者離婚率低

不可否認,頂石婚姻有其合理之處:經濟基礎更穩定。根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統計,晚婚人群的離婚率顯著低於早婚者。因為當你有足夠的財務基礎,就不會因為金錢壓力導致婚姻破裂。

自我更清晰。年輕時匆忙進入婚姻,容易在成長過程中發現彼此不合。等到 30 歲後,對自我與伴侶條件有更清楚的認識,婚姻也更理性。

夫妻互為成就者。頂石婚姻不是「我們一起熬苦日子」,而是「我們都已成功,婚姻讓我們更好」。這種互相欣賞的基礎,讓關係不容易陷入依附或不對等。

但我聽了這些說法,心中浮現的問題是:婚姻會不會只剩「精英遊戲」?一般人大概玩不起了。

Y世代的頂石婚姻,聽來很像條件交換

頂石婚姻的流行,也帶來一個現實的隱憂。像是婚姻門檻提高,如果婚姻被定義為「要有房、有錢、有成功」,那麼對於仍在努力打拚的人來說,結婚似乎永遠是「還沒準備好」。這會讓許多中產階級或基層的人更難建立家庭。

退休金靠自己!訂閱即贈投資理財好書三選二

也因此對我而言,頂石婚姻的一些理念並不壞,但它也不會是我思考婚姻擇偶唯一的「正解」。如果夫妻能一起成長,不一定非要地位身價多相當,雖然一開始辛苦,但我還是看見週遭有些夫妻因為共同經歷風雨而更有凝聚力。

因此,如果你相信婚姻是成就的象徵,那麼晚婚也無妨:在自我足夠成熟時,婚姻可以是人生的加分題。至於我自己的體悟是,我不鼓勵早婚。因為隨著一個人資歷和感情經驗逐漸增加,一定會跟學生時代的自己極度不同。

還記得大學時,我在乎的就是跟誰交往我會快樂,然後最好高學歷、長得帥帥的,因為我是外貌協會,這樣就夠了。但是出社會後,我曾經跟比自己年輕的小鮮肉,到事業有成的大叔們都約過會。我才發現現在的自己,不僅在乎情緒價值,也很在乎所謂的功能價值。

而我眼中的功能價值不一定是要收入多高、讓我可以不用上班,而是我如果跟這個人交往,我是否覺得我們能在能力和個性上互補。

另外,我想呼籲小妹妹們,應該多跟不同的男生交往,你會知道許多男生不一定是你想的那麼真心,不要被所謂的心動騙了。

比起愛一個人,更應該注重這點

身為三字頭前段班的我,會說比起多愛一個人,你應該更務實地思考:「跟這個人一起,我會過上什麼樣的生活?我會發自內心感到快樂且有安全感嗎?」

比起所謂「對的人」,我覺得「對的時間」更務實。我還沒結婚,但我大概會嫁給在我想結婚的時候剛好出現的人。並不需要嫁給這輩子最喜歡的男生也可以。

那麼,我們該如何看待「頂石婚姻」?

第一點:認清自己的價值排序。婚姻不是績效表,每個人要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如果你重視伴侶共同成長,那麼早點結婚也沒關係。

第二點:避免陷入條件綁架。當婚姻只剩「對方夠不夠好」,就失去了愛情的本質。條件固然重要,但能不能在彼此最脆弱的時候互相支持,才是婚姻的核心。

第三點:社會要給不同選擇空間。不該只有一種「理想婚姻模式」。對某些人來說,先結婚再打拚是選項;對另一些人來說,先事業後婚姻也是選項。

婚姻不是用來炫耀的

泰勒絲的婚姻故事,確實成了Y世代的縮影。年輕人愈來愈傾向把婚姻放在最後一步,並且追求旗鼓相當的伴侶。這種選擇有其合理性,但也帶來新的階級與情感挑戰。

我認為,婚姻既可以是頂石,也可以是基石。重要的不是「你什麼時候結婚」、「你有多少財富」,而是「你是否真的準備好進入一段關係」。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