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曾說過:「分散是給那些不懂自己在做什麼的人」,而霍華• 馬克斯補了一句:「問題是,大多數人其實沒那麼懂自己在做什麼。」這並不是否定每個投資人的能力,而是提醒我們:在資訊不對等、市場充滿雜訊的現實中,你以為的確定,其實只是暫時的自信。(本文節錄自《價值投資翻身筆記》一書,作者:Kelvin價值投資,商周出版,以下為摘文。)
所以,回到前面那個問題,當你看到自己的股票在原地踏步,而市場上其他股票接連上漲時,你真的有辦法心如止水、持續堅持自己當初的分析與判斷嗎?
有的產業走快、有的產業慢慢醞釀;有的股票瞬間爆發、有的股票需要時間驗證。但每個好公司,都會走出自己的節奏。
分散投資的好處就是:你不會因為單一判斷的失誤而全盤錯過。
甚至就算最後驗證當初真的看錯了,也因為分散投資、其他布局正確,依然能參與市場成長,不會錯過其他的行情!我們無法預測每次的風向,但可以透過分散投資,讓自己不會被單一選擇所擊垮。
(延伸閱讀│為什麼「現金為王」?巴菲特成為偉大投資人,最重視的3個戒律)
總結來說:集中投資是放大獲利的方式,需要對公司本質與產業趨勢有極高的認知與確信,還要能耐得住孤獨與波動。
分散投資是對「不確定性」的一種防禦機制,是降低錯誤代價的保險。如果你知道自己不是天才,那就應該分散投資。
無論選擇哪一種方式,重點都在於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為什麼這麼做,以及能不能承受這個決定的代價。
投資不是一場比誰跑得快的比賽,而是一場關於「耐力與認知」的長跑。集中持股,讓你賺得快;分散投資,讓你走得遠。
而你的任務是找到一種方式,能讓你在市場風浪中穩住情緒、堅持信念。因為最終真正贏得這場投資賽局的,不是最聰明的人,而是能夠持續活下去的人。
(延伸閱讀│投資不能只懂數字,還要掌握底層邏輯!價值投資大師們的心法)
在分散和集中之間取得平衡
我先分享我自己的做法。
我會將所有資金分配至5到10家精挑細選的公司,並依照對產業的看好程度與持有時間的不同,進一步將這些持股分成「核心持股」與「衛星持股」,核心持股占比10%到20%、衛星持股占比5%到15%。
整體原則是:單一持股占整體總資金不超過20%,讓整體資金不會受到單一持股影響過大,即便看錯一檔股票,也不至於讓整體組合重傷,維持風險在可控範圍。
雖然我認同分散投資的重要性,但我並不建議過度分散,因為如果你買入20甚至30家公司,你真的有辦法對這些公司都深入了解嗎?能夠每季持續追蹤這些公司的季報嗎?或者這些公司的法說會都一一觀看嗎?甚至持續跟這些公司的發言人對話嗎?
與公司發言人對話,能夠讓我們掌握到的資訊,遠多於市場上流通的資訊,這是創造資訊優勢的關鍵。那麼,過多的持股是不是容易顧此失彼呢?最後還可能變成「看起來很忙,其實並沒有深入掌握」的投資人。
因此,我認為持股維持在5到10家公司,是兼具分散和集中投資優勢的中間值。不僅保有足夠的分散效果,降低單一風險,同時也能讓你有能力對每家公司保持深度研究與追蹤,進而做出具前瞻性的投資決策。
(延伸閱讀│連巴菲特也重視:值得投資的CEO,都有「這4個」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