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會員專屬 會員專屬 《造山者》導演分享護國神山背後「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信念

用「富人思維」看你的可支配所得:如何「用錢」決定人與人的差距

如何「用錢」決定人與人的差距。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5-06-27

瀏覽數 22,500+

《用商業思維優化你的人生選擇》/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用商業思維優化你的人生選擇》/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戴勝益當年「月薪不到50,000不要儲蓄」的發言曾被很多人抨擊,說他是典型的富二代,缺乏同理心。但其實他的思考邏輯是典型的「富人思維」:富人們總會思考如何拿錢換回他們沒有的東西,請顧問節省自己學習的時間,請管家節省自己處理家務的時間,因為相較於錢,時間與注意力對他們來說更寶貴。(本文節錄自《用商業思維優化你的人生選擇》一書,作者:游舒帆(Gipi),聯經出版,以下為摘文。)

審視常態性支出與可支配所得

人生的路途很漫長,不論是為了有餘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或是為了規避風險,我們都得重視自身的財務狀況。在談論理想時,我們同時也得面對現實,回過頭來看看如何用正確的觀念看待財務,累積資產。

往下的幾堂課,我們會先帶大家從財務角度出發,思考如何改善個人財務狀況,讓自己慢慢致富。

我們可以如何思考財務這件事?

猶記得王品集團創辦人戴勝益曾說過「月薪不到50,000不要儲蓄」,當年曾引起一陣軒然大波。他的主張是當你的收入不高時,這些錢怎麼存都很難變成大錢,不如把錢花在建立人脈上,還援引他當年創業初期跟 66 個貴人借錢的經驗,不過最有爭議的當屬這段:「如果一個月薪資只有30,000元,你要寫信或打電話回家,跟你的爸媽要20,000元。」

爾後,張忠謀也評論了這段發言:「薪資在50,000元以下還要存錢,老實說也存不了多少,不如把錢投資自己。而投資自己有各種方法,例如上課進修、進行具教育性的旅遊等。」

張忠謀的陳述方式讓我們接受度高很多,兩者共同的思維是把錢投資在其他更能創造價值的地方,而相異的思維則是戴認為能創造價值的地方在人際連結,而張則認為在個人成長上。我個人認為觀念上問題不大,但在做法上,我們到底該如何做才能正確的在儲蓄跟投資自我間找到平衡呢?

(延伸閱讀│年收入50萬以下的策略:投資你個人在未來的「創富能力」

可支配所得

手邊的現金到底該如何運用才恰當呢?如果把我們企業的自由現金流觀念對應到個人上,其實有個很雷同的概念,那就是可支配所得(Disposable Income)。

如果你是南部人,在台北上班,一個月的收入是50,000元,每個月的基本開銷是房租 8,000 元、水電網路 1,500 元、孝親費 5,000 元、伙食費 9,000 元、交通費 2,000 元、勞健保+其他保險 5,000 元、手機費 500 元等等,零零總總加一加大約就是30,000元,這30,000元可以稱為你的常態性支出。

這意味著,每個月50,000元,實際你可以動用的錢就是 20,000 元,而這都還沒計入你可能會有的其他開銷,諸如購物、聚餐、旅遊等等,不過在此我姑且假設 你的每月可支配所得就是20,000元的挑戰:

*存起來(定存或活期存款),目前利率這麼差,這是個好選項嗎?

*投資金融商品,投資有風險,有賺就有賠,不過有些風解法嗎?險相對較低,且收益穩健的金融商品,那這就是最好的。

*投資在個人成長,如何保證這種投資會值得呢?會不會犧牲了短期收益,卻也沒有帶來長期收益呢?
你訂了嗎?訂遠見兩年,額外加送一年,智慧閱讀不間斷

基本上可支配所得愈多,個人財務風險也愈小,如果你想要休息半年,手邊的錢足以支撐這段時間的開銷,那問題並不大。

如果你還有一些被動收入如投資、定存、房租等,即使在失去薪資收入的同時,還是有一些收入可以來支撐日常開銷,那穩定性自然更高了。而這也是為何理財專家非常強調被動收入的原因。

如何「用錢」決定了人與人的差距

戴勝益當年的發言曾被很多人抨擊,說他是典型的富二代,缺乏同理心。但其實他的思考邏輯是典型的「富人思維」,所謂的富人思維指的是,富人們總會思考如何拿錢換回他們沒有的東西,請顧問節省自己學習的時間,請管家節省自己處理家務的時間,因為相較於錢,時間與注意力對他們來說更寶貴。

曾有人問過我關於「投資自己」跟「投資金融商品」間的選擇,因為他聽別人說「投資自己是永遠不會後悔的選擇」,想聽聽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

其實很多年前我曾說過:「就算是投資自己,也要穩健精明地投資。

所謂的投資自己,並不是說花錢去上課、參加活動、擴充人脈就好,而是該圍繞著目標與長期效益,如果因為投資自己真的讓你的能力提升了,眼界擴展了,然後讓你找到一個更好的工作,拿到更豐厚的薪資,那自然是好事。但如果沒有呢?那就白白浪費了金錢,以及更寶貴的時間。

舉例來說,如果你每個月的可支配所得有 5,000 元,你全部投資金融商品,穩定的話,每年可投入 60,000 元,若年利率為 5%,兩年後你會有 126,454 元,多出來的 6,454 元是你的投資所得。

若你選擇將這筆錢全部投資在個人成長上,提升了個人學識與能力,一年後你有可能會因此換了一個更好的工作,月薪提升了 5,000 元,每月的可支配所得可能從 5,000 元瞬間變成 10,000 元,投入的本金翻倍,獲取同樣投資回報的時間自然也會大幅縮短。

說起來,可支配所得的運用並不是一個單選題,而是配置問題。如果有20,000元,你總不會每個月都花 20,000元去上課,也不見得會把所有的錢都投入在同一個金融商品上。你可能會拿 5,000 元去學習,10,000 元投入 ETF,5,000 元放活存以備不時之需。這就是一種簡單的配置概念。

(延伸閱讀│如何培養「習慣紅利」,讓你加速累積能力、時間、財富3大資產?

《用商業思維優化你的人生選擇:拆解人生關鍵變數,掌控財務、工作、人際與個人職場定位,活出自我版本的人生【附人生優化練習冊】》,作者:游舒帆(Gipi),聯經出版

《用商業思維優化你的人生選擇:拆解人生關鍵變數,掌控財務、工作、人際與個人職場定位,活出自我版本的人生【附人生優化練習冊】》,作者:游舒帆(Gipi),聯經出版

你可能也喜歡

走鋼索的中產階級
數位專題

走鋼索的中產階級

體感頻撐不起的夢想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