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洗腎率位居世界之冠?國民營養健康調查顯示國人普遍喜歡重口味,吃太鹹、太甜、太油。2017年∼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19歲以上成人每兩位就有一位體重過重與肥胖,血壓異常盛行率也是半數以上。三高、體重若控管不佳,恐將走向洗腎人生,這也是為什麼腎臟病逐漸成為我國國民病之一。(本文節錄自《吃出好腎力》一書,作者:陳怡婷,時報出版,以下為摘文。)
1.不良飲食習慣
國民營養健康調查顯示國人普遍喜歡重口味,吃太鹹(醬汁、湯品、加工品)、太甜(含糖飲料、零食餅乾、糕點、精製澱粉)、太油(油炸物、加工食品)。
另外,社會型態改變,許多雙薪家庭都不開伙,加上飲食便利性,外食比例將近7成以上,外食的調味品添加過量,還有許多加工食品。同時會攝取過多精製澱粉、精製糖、鈉、飽和脂肪酸,這些不良的飲食習慣會增加肥胖、代謝症候群、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比例,慢性病也會增加腎臟病的風險!
2.慢性病人口增加
2017年∼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19歲以上成人每兩位就有一位體重過重與肥胖,血壓異常盛行率也是半數以上,此外,血糖異常者每三位成人就有一位,腹部肥胖盛行率約50%。
肥胖、代謝症候群、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病人口比例增加,這些疾病問題同時也會提高罹患腎臟病的機率。
另外,洗腎人口中,有4成左右同為糖尿病患者!要延緩腎功能的惡化,控制好三高、維持理想體重也是重要因素!控管不佳恐將走向洗腎人生,這也是為什麼腎臟病逐漸成為我國國民病之一。
3.邁向超高齡社會
臺灣人口老化比例增加,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意思是人口有20%以上為長者,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逐漸退化,腎臟的代謝與排毒能力也可能變差,所以年長者相對年輕人罹患三高、腎臟病的比例高一些。
不過,不代表腎臟病是老年人的專利,近年來腎臟病有年輕化趨勢,且因多數人腎病初期症狀不明顯,加上工作繁忙、飲食不正常、生活不規律等,很容易忽略治療,如果未即時處理,會演變成末期腎臟病,面臨洗腎,甚至危害生命。
4.不當的用藥習慣
有些人會自行購買成藥、中草藥、偏方等,不看醫囑服用藥物,其中包含來路不明的藥物,藥物本身具有腎毒性或重金屬等,可能會損害腎臟功能。
另外,有些患者為了控制病情,聽信親友介紹,重複服用多種中西藥、偏方、健康食品等,也可能導致藥物交互作用或過量攝取。不當的使用藥物可能讓病情控制不佳,加速腎臟惡化。
(延伸閱讀│「早餐像皇帝,晚餐像乞丐」觀念過時?營養師:三餐應這樣吃)
5字訣簡易自我評估腎臟健康
初期腎臟病症狀不太明顯,容易被忽視,許多人出現嚴重不適後才發現。為了及早發現治療,可以透過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5字訣「泡、水、高、貧、倦」,簡易觀察自己的身體狀況,察覺腎臟是否生病了。
1.「泡」泡尿
尿液裡是否有泡泡尿,就是「蛋白尿」。健康腎臟會攔截、再吸收蛋白質,尿液幾乎檢測不到蛋白質,但若腎臟出問題時,尿液會出現許多泡沫且持久不散。建議早上排尿後,回頭檢查小便,若是因尿液流速較快而有泡沫,正常三十秒左右就會消失,若有蛋白尿,泡泡會密集而不散,持續幾分鐘不消失,要留意可能是腎臟病的徵兆。
2.「水」腫
身體有無「水腫」現象,腎臟功能不佳,體內調節鹽分、水分能力會下降,容易使水分滯留在體內,下肢、眼瞼浮腫等現象。
雖然造成水腫有很多因素,如高鹽飲食、營養不良、生理期、懷孕期,以及心臟、肝臟等疾病問題,若發現經常有水腫現象,請多加注意。
3.「高」血壓
長期高血壓會損傷腎臟血管,導致腎功能惡化,要定期監測血壓;另外還要搭配控制血糖、血脂,才能全面保護腎臟健康。
4.「貧」血
腎臟具有製造紅血球生成素的功能,而刺激骨髓製造紅血球。若腎臟功能下降,無法製造足夠的EPO,可能導致貧血,若發現有不明原因的貧血狀況(如臉色蒼白、頭暈、心悸、虛弱等),也應檢查腎功能。
5.「倦」怠
指身體容易感到「倦怠、疲倦」,雖然倦怠的成因非常多,如忙碌、壓力、睡眠、內分泌失調等生理、心理因素。但當腎臟功能不佳時,毒素容易累積在體內,可能會出現無力感、虛弱、無精打采等。如果經常莫名感到倦怠,千萬別忽視。
若你在日常中發現出現「泡、水、高、貧、倦」的徵兆,建議盡早至醫療院所檢查,可能是腎臟在求救!
(延伸閱讀│營養師:保護腎臟健康,現代人必改的5大飲食、生活NG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