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七年級生的百老匯級舞台劇 嵐創作體 賠掉700萬後的奇蹟

陳建豪
user

陳建豪

2008-05-01

瀏覽數 28,150+

七年級生的百老匯級舞台劇 嵐創作體 賠掉700萬後的奇蹟
 

本文出自 2008 / 5月號雜誌 金色俄羅斯

在台北捷運麟光站附近、一處約20坪大小的地下室裡,有群年輕人,經常在那裡出沒。他們勤快地練習,希望舞蹈動作再優美一點、肺活量再強壯一點,好讓將來台下的觀眾,能被他們的音樂劇感動。

這群年輕人,學歷也都很漂亮。有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米蘭歐洲設計學院珠寶研究所碩士、清大科技管理碩士、以及正攻讀台大法律系的學生。

頂著漂亮學歷,這群人不去任何新貴產業服務,卻選擇了他們的最愛——表演工作。

而他們所組成的新興劇團「嵐創作體」,在幾個月前,於台北皇冠小劇場演出百老匯音樂劇《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簡稱LPC),也為台灣的表演團體,創下了許多項紀錄。

小劇場演出卻有大劇團水準

「他們的新戲《LPC》,是我近五年來,看過最棒的小劇場作品!」看過許多表演藝術、前任兩廳院藝術總監平珩,給予嵐創作體相當高的評價。

「唱作俱佳不用提,硬體上他們利用旋轉舞台,不斷呈現新的布景、音樂也採用現場的小提琴、鋼琴演奏、服裝起碼也換了約20~30套,」平珩認為,嵐創作體雖然是在小劇場演出,但是其水準其實已經不低於其他商業劇團。

除水準不差外,嵐創作體在演出《LPC》音樂劇時,更挑戰連續演出30場的紀錄,為台灣劇團界少見。

「連續演出,對演員來說,是一項很大的考驗,已經是百老匯職業級的水準,而絕非玩票性質!」曾於美國參與多部百老匯戲劇製作、劇場前輩馬天宗指出,長期連演正考驗一個劇團的穩定性、體力、與自律性。

「而嵐堅持要做這樣的嘗試,也是想嘗試他們能否承受百老匯演員的壓力,甚至是樂在其中?」馬天宗認為,這份企圖心正是這個年輕劇團最可貴之處。

有趣的是,30場演出的頭幾場,只有約四成的觀眾,但到了中後期,卻因看過的人不斷推薦,口碑行銷逐漸發酵,就場場爆滿,甚至到後來,因太多人慕名而來,而臨時加演了三場。

包含知名作家侯文詠、蕃薯藤網站創辦人陳正然,跟許多人一樣,都是在最後的加演場中,才搶得門票。

「他們演出時,用英文原文呈現,歌唱、舞蹈、演戲,都兼顧得很好,很有百老匯的水準。但讓我最吃驚的是,這個劇團居然大多都是由七年級生組成!」陳正然對於這批年輕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奇蹟1〉賠700萬仍要作戲

然而,這個被平珩、馬天宗、陳正然等人稱讚的劇團,已經虧損高達700萬~800萬元,靠的完全是一股年輕人的熱情才支撐得下來。

今年27歲、大學念的是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嵐創作體創辦人兼導演林家億,是劇團的靈魂人物,從2006年成立劇團以來共製作過三部音樂劇。

在大學時期,前往紐約百老匯觀賞音樂劇後,林家億就對音樂劇結下了不解之緣。

「音樂劇,是藝術與商業結合得相當好的一種表演形式;雖然目前慘賠700萬~800萬,但我還是相信這條路是對的,」出身自宜蘭地方望族,林家億雖然有來自家中的金援後盾,但他還是有獲利的壓力。

「《LPC》這部劇,已經是我們賠得最少的一部劇,控制在50萬元內,而且到最後幾場甚至都是場場爆滿!」從前兩部戲,動輒虧損數百萬元,到現在大幅縮減虧損幅度,林家億認為,已經看到獲利的可能。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其實有些劇場前輩,會批評我是用錢在做戲、用錢砸出成績;但其實我相信這些錢並不是浪費,而是投資!」林家億很相信自己選擇的路。

奇蹟2〉頂高學歷仍要演戲

雖然林家億的夢想還沒實現,但他並不孤單。跟他一起努力的,還有一批也是賭上自己未來的高學歷演員。

林家億曾舉辦過三次試鏡來招募團員,每月並花費至少約10萬元安排師資與場地,訓練團員,此舉也吸引了許多對表演有熱情,但卻不一定是科班出身的優秀人才加入。

1978年次的史茵茵,頂著台大外文系、哈佛教育研究所碩士的光環,就是一個例子。

史茵茵留學回台兩年多,換過三、四份工作,因為沒有一份工作,能讓她做得開心。「我從小就喜歡唱歌與表演,而因現實考量,不太敢貿然投入;但工作後發覺,做一份自己喜歡的職業,比穩定、高薪都重要,」她回憶自己加入劇團的過程。

「本來有點怕父母會不諒解,但是我的母親,卻來看了八次我演的戲!」史茵茵很謝謝家人對她的支持。

同樣頂著高學歷、從美國雪城大學畢業,主修大眾傳播、副修心理學與服裝設計的胡世恩,也是在嵐創作體,找到了自己的夢想之路。

「當年同時申請上戲劇系與大傳系,父親要求別去念戲劇系,我唯一的條件是,當我畢業後,若對戲劇仍有興趣,他必須同意讓我去嘗試兩年,」1985年次的胡世恩,在去年夏天大學畢業後,對戲劇的熱情仍沒有消失,父母親只好順了她的意,讓她去演戲。

「在嵐這邊,不必付錢,就能獲得很好的訓練,同時又有演出機會,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原本已經計畫要前往紐約學習戲劇,胡世恩則被嵐創作體提供的條件,吸引下來。

擁有著不少高學歷演員,讓嵐創作體與台灣其他劇團有很大不同。

待過「綠光」「春禾」「如果兒童」等劇團,現為嵐的團員,朱建衡觀察,這些非科班出身的高學歷演員,雖然基本功不一定足夠,但創意與拚勁,往往高過科班演員。

存亡挑戰在下部戲能否獲利

然而,嵐創作體能否存活下去,其實還是未知數,舞台外的世界,其實沒那麼多童話故事。

「嵐的存亡關鍵,就在下一部戲能不能獲利?總不能只是靠家裡一個人花大錢撐著這個劇團!」1978年次、被林家億邀請擔任「財務長」的陳午明,在劇場服務已經有近十年經驗,他的最重要使命就是開始獲利。

「下一次,我們一定要開始獲利,才能讓團員看得到未來,路也才走得下去!」陳午明強調。

事實上,讓嵐創作體從第一部戲虧損500萬元,縮減到《LPC》僅虧損50萬元,就是陳午明的努力成果。

四處找尋贊助,請知名設計師贊助服裝、甚至邀請知名模特兒參與若干場的演出,造成話題,也都是陳午明的策略。

為了堅持理想而奮鬥,一群台灣年輕人賭上青春與未來,嵐創作體成員幕後的精采奮鬥,並不會亞於他們所呈現的音樂劇。但若要喜劇收場,則更要搞懂現實世界的遊戲規則。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