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機器」動起來?台積電.半導體.地緣政治

劉佩真
user

劉佩真

2025-09-03

瀏覽數 3,500+

美國總統川普以「國家干預商業」的動作頻頻,對半導體業造成不小衝擊。AP
美國總統川普以「國家干預商業」的動作頻頻,對半導體業造成不小衝擊。AP
00:00
00:00

編按:美國半導體領域的戰略干預持續升級。繼晶片法案與探索股權模式後,美國政府又撤銷台積電的「經驗證終端用戶」(VEU)授權,此舉顯示華府正從傳統補貼,轉向更直接的國家介入,為台積電與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帶來挑戰與深遠影響。

近來,美國政府以「國家干預商業」的動作頻頻,特別是半導體業。除了美國政府對NVIDIA(輝達)降規版H20、AMD的MI308晶片徵收15%營收之外,先前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釋出正在探索美國如何獲得股權,以換取《晶片與科學法案》對Micron、台積電、Samsung的補助款。

上述消息一出,震驚市場。顯然,美國不僅要入股Intel(英特爾),劍指台積電的意涵濃厚。類似的手段,不但違背市場自由原則,且中長期,恐引發法治、道德、國際信任、地緣政治與供應鏈自主等多方衝擊,影響層面將相當深遠。

美方新模式,對戰略性產業敲響警鐘

事實上,川普政府擬成為Intel最大股東,也鼓勵其他企業直接入股Intel,此已非商業行為,而是帶有強烈戰略意味的產業政策轉變。也就是說,美方對於要重拾過去半導體製造的強大地位,相當積極。

短期內,除了藉由相當高的晶片關稅,來迫使其他國家供應國快速到美國進行設廠;特別是台積電外,美國終究還是期望,有自己美系的半導體製造大廠。因此,建立美國在地化半導體供應鏈列為優先外,已開始著手美國政府直接成為Intel最大股東,或是鼓勵其他企業直接入股Intel的可能性。

而過去,美國政府多半透過採購或補貼來影響戰略產業。但這次,直接持股半導體巨頭,顯示其不甘僅做政策制定者,而是選擇更積極地介入,此恐將成為川普總統強化美國製造業的重大政策創舉,並標誌美國在戰略科技領域,採取更積極的資本介入。

此種新模式,對所有美國戰略性產業的企業來說,敲響了警鐘。未來企業與華府打交道,不再只是單純的遊說或遵守法規,而是需要適應一種直接、個人化,且無法預測的關係。企業高層的公眾形象、政治表演能力,以及與華府高層進行交易的能力,將變得至關重要。這使得矽谷與聯邦政府之間那條若即若離的界線逐漸被模糊,企業必須在這種新遊戲規則下尋求生存之道。

補助換股權成常態,恐降低赴美意願

對台積電來說,雖然在美國政府本身與軟銀,甚至預料未來有更多企業將入股Intel。因此,台積電雖然短期內應不會再面臨救援Intel的議題,對於台積電的獨立性、無可取代的地位、與供應鏈及客戶維持中立性的架構,皆不會遭到破壞,關鍵核心技術也較不會有外流的風險。

39週年慶特別企劃,訂遠見還能帶走行李箱、咖啡機等好禮!

但另一方面,美國總統川普曾提及過,美國晶片法案上路後,台積電即便沒有後續補貼也無礙,基礎上,每家業者皆是公平的條件下競爭;倘若美國政府或鼓勵其他業者入股注資Intel,台積電顯然將面臨較為不公平的競爭環境。

況且,在美投資成本又高,持續輾壓競爭對手的唯一途徑,僅有不斷擴大先進製程的領先程度,並在這Intel的空窗期,建立高度的技術門檻。唯有如此,即便未來重量級客戶必須有訂單又釋出給予Intel,也僅能是指標性小量的下單,必須讓客戶了解台積電超高的先進製程良率,才是大量訂單的最佳去處。

至於面對美國商務部釋出晶片法案補助款換股權的模式,劍指台積電意味濃厚,市場會擔憂,此舉對公司未來營運帶來的潛在風險,包括台積電在未來中美地緣政治角力中,面臨更複雜的處境,甚至對於技術主導性、營運自主性皆會受到干擾。同時,這項政策可能引發其他國際企業的疑慮。若美國將「補助換股權」變成常態,恐會降低其他外國公司赴美投資的意願。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APIAA院士)

延伸閱讀

AI教父黃仁勳的創業領導成功之道
數位專題

AI教父黃仁勳的創業領導成功之道

AI晶片巨頭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勢不可擋!1993年創立輝達以來,公司市值近來創下歷史新高,黃仁勳身價更是破千億美元榮登全球前15大富豪。隨著Computex 2024登場,他帶來的A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