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美國總統川普喊出,晶片關稅可能高達300%,意圖迫使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向美國靠攏。雖台積電、日月光等台系大廠暫獲豁免,但可能讓台灣半導體產業出現結構性變化。晶片關稅已成地緣政治的工具,牽動台灣在全球半導體戰略的關鍵角色。
2025年8月上旬,美國宣布100%晶片關稅後,台積電與相關廠商,如環球晶、日月光投控、德鑫半導體、德鑫貳半導體、聖輝大集團等,也同步獲得豁免。畢竟,上述公司均已在美國或計畫投資,顯然短期內,伴隨部分台系中大型半導體業者為規避100%晶片關稅,將有機會共同赴美投資,搶占美國AI、高效能運算、智慧型手機,以及其他電子終端產品的晶片商機。
爾後,8月中旬,川普更喊出晶片關稅稅率,未來恐會制訂高達200%或300%。其實,這樣的高水準關稅意義與100%差異不大,主要皆是藉由驚人的關稅稅率,來讓其他國家的半導體業加大力道,迫使半導體供應鏈赴美建置產能。
更多公司在美國設廠,確保順利進入市場
不過,關稅壁壘造成台灣半導體產業結構性的改變,仍是不可忽視的議題。例如,供應鏈重組壓力,恐讓台灣本土半導體完整生態系遭到弱化;中大型業者於美國恐多少將進行投資,小型業者則難以負擔美國投資成本的壓力。況且,未赴美國設廠的台廠,未來將評估銷美的比例、美國市場有無拓展機會、赴美投資成本等進行綜合考量,因而造成台灣半導體行業別布局兩極化更為顯著。
中長期來說,台廠恐加速往美國進行投資,半導體業對台灣經濟拉抬效果將有所變化,甚至台積電在海外設廠,雖然會謹慎保護核心技術。但隨著人才、設備、供應商的移動,先進技術外溢的風險也隨之增加。
對全球半導體版圖的影響來說,100~300%晶片關稅政策,將重新塑造國際半導體產業的競爭格局,迫使各國的半導體公司重新評估其供應鏈策略。也就是說,這項政策將直接鼓勵全球半導體公司前往美國設廠,以避免高額關稅;不只是晶圓代工,相關的材料、設備、封測等上下游廠商,也會被迫跟進,形成一個新的美國半導體生態系,相對於亞洲地區過去在供應鏈中所扮演的角色。
其中,川普100%半導體關稅政策,首當其衝的對象應是中國半導體產業,如中芯國際和華為等業者生產的晶片,不太可能獲得豁免,未來內捲情況恐更加嚴重。不過,中國業者進入美國市場的晶片,大多被內建在中國組裝的裝置中,此部分未來如何釐清,也將是難題;另一方面,東南亞國家半導體產業也面臨風險。
至於為了避免高額關稅,預計會有更多公司選擇在美國設廠,以確保能順利進入美國市場。此外,關稅成本最終會轉嫁給下游產業和終端消費者,從智慧型手機、個人電腦,到汽車等所有需要晶片的產品,都恐面臨成本上升和價格上漲的壓力。這部分是否影響終端電子產品的需求表現,未來進一步向上延伸,影響半導體業者的接單,則值得持續觀察。
甚至,此政策也代表著,未來地緣政治因素在半導體產業決策中的影響力,將會持續增強,全球化貿易、各地或區域專業分工的形態,將完全遭到破壞。至於未來全球是否以美國及其盟友為核心、以中國為主的供應鏈兩大陣營,導致技術標準和市場的分化,半導體產業鏈的分裂更加嚴重。
地緣政治下的武器,半導體產業鏈加速重組
整體而言,100~300%晶片關稅並非單純的貿易措施,而是地緣政治下的戰略武器,它將加速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重組,推動供應鏈從效率優先轉向安全優先,並使得美國在全球半導體版圖中的地位更加鞏固。
在台積電及相關供應鏈逐步移往美國投資之際,對業者極具考驗。畢竟,生產重心部分轉移,恐需要建立兩套不同的生產體系,一套在美國境內,另一套則服務其他地區,此將大幅增加營運成本和管理複雜度。同時,對台灣半導體業與台灣經濟的負面後座力也不可小覷,中長期如何穩固國內半導體,乃至於科技供應鏈生態系的完整性與生態系,則成為重要的發展課題。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APIAA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