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小宅成為許多購屋族首選,在規劃小宅時,比起「裝進更多東西和功能」,更重要的是「如何保留空白的空間」。面對坪數有限的情況下,調度空間的靈活度、流暢動線與整合收納,才是讓小宅真正好住的核心。(本文節錄自《小宅買房裝修全書》一書,作者:東販編輯部,台灣東販,以下為摘文。)
整合空間,多工重複利用
小宅不是不能住,而是你得改變怎麼住。隱作設計設計總監鄭安志提到:「有不少業主是從大空間搬到小宅,必須調整生活習慣適應小坪數。」從是否真的需要獨立餐廳、客房會不會使用等,這些選擇會影響空間未來的使用彈性。
因此鄭安志強調,設計小坪數需具備多功能整合、空間重複利用的思維,透過生活模式和空間簡化,客廳兼餐廳、書房兼客房、書桌同時作為餐桌,吧檯也可以當作工作區,允許空間交疊使用,小宅反而能展現出比想像中豐富的機能面貌。
確認空間的複合機能後,再調整格局和動線,動線是空間的節奏,需要讓人能順暢來回走動,同時達到空間利用最大化。
鄭安志提到:「我會將空間格線化,以90公分為一格,這是最符合人體工學的活動範圍。」每個格子盡可能重疊多種機能,像是走道兼放餐椅,爭取最大的使用彈性,各個功能區整併後,自然能整理出主要的動線路徑。
「安排過程中,減少動線的曲折和彎繞,就讓每一步的移動都自然順暢,剩下的空白格子則能留給居住者,確保留白的空間。」透過有邏輯的動線整理,能快速理解每個區塊的功能,感受空間的整合與效率。
(延伸閱讀│為何北歐人家裡大多沒雜物?比起「物品」他們更在乎「這件事」)
材質、色彩和線條,決定空間的呼吸感
在談到如何讓小坪數更為開闊,鄭安志指出:「視覺上的安靜,會讓小空間變得寬敞。」特別在小宅中,若每一處櫃體、牆面轉折處都各自為政,視覺容易變得破碎雜亂,無形壓縮空間感。
因此在空間線條上,通常會採取同一材質從立面延伸頂面天花,有效延展視覺,減少材質切換帶來的斷點。再來是收納線條的隱化,將櫃體與牆面融為一體,收納跟樑位重疊、櫃門無把手,避免多餘的水平與垂直分割,立面更乾淨俐落。
最後則是在空間的轉角適當以弧形修飾,去除硬直銳角,減少視覺衝突空間更柔和。而材質和色彩,則是以簡單純淨為核心,使用能放大視覺的白色或淺色調,同時避免選擇超過三種以上材質,以免視覺混亂。
此外,利用透明的玻璃材質、半高櫃體或是自由開闔的推拉門,在空間明確區分的當下,隔間保有通透度,視覺能彼此穿透,維持開敞流動的效果。
(延伸閱讀│買房裝潢費該花多少?專家:用「時間」或「空間」來考量預算)
收納垂直發展,擴增機能
小宅的收納設計,不能只追求「多」,更應該強調「剛好」。
為了避免佔用面積,鄭安志建議:「收納不妨以垂直空間為優先。」利用天花安排層板、床下增設櫃體、臥榻底座藏物,透過垂直立面有效擴增收納機能,水平面上的櫃體,則建議盡量與生活機能整合,不額外增加櫃子數量。
而家具使用頻率的高低,也會影響是否要騰出有限的空間,若是偶爾才使用的家具,像是餐桌或客床,則選用可折疊收納或隱形設計,平時隱藏收起,必要時再展開,才能在有限空間保有流動與餘裕。
面對未來小宅趨勢發展,鄭安志指出:「設計上逐漸轉向強化公共區機能,客廳與廚房成為生活核心,需要提供更多互動、工作、休閒使用的彈性,廚房朝輕量化發展,減少檯面與設備配置,因應簡單的料理需求,臥室則簡化為睡眠與更衣用途。」
在這樣的限制下,學著適應減量生活,找出真正的生活優先順序,並藉由空間留白、流暢動線和彈性使用的模式,小宅自然住得寬敞舒適。
(延伸閱讀│為何家裡堆滿丟不掉的東西?你可能正在面對「稟賦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