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沿模型研發到機器人部署,人工智慧(AI)競賽多由美、中兩大巨頭主導。從創投觀點視之,為何「實體AI」可以是日本殺出獨特致勝賽道的AI場域?身為「課題先進國」,日本如何結合深厚的機器人研發底蘊及精密製造工藝,成功將危機化為商機?
身為最早研發全尺寸人形機器人的國家,在現前這波由Figure AI、智元等結合AI的機器人浪潮中,日本卻沒跟上後進者的腳步。然而,在廣義的「實體AI」(physical AI)發展中,日本可能握有關鍵突破點。
誠然,配備先進AI模型的人型機器人,可以較無縫地融入社會既有基礎建設,填補勞動力缺口。但日本創投協會理事、FIRSTLIGHT Capital合夥人賴嘉滿認為,「實體AI」不等同於機器人。關鍵在於賦能物理世界AI化,這不一定需要透過機器人,媒介可以更加多元。能夠理解環境變化,做出具互動性的決策與行動,是她對實體AI的定義。
美國坐擁深耕數十年的軟體生態系,中國在大規模生產與部署上亦有支配性地位。但賴嘉滿相信,軟硬整合的能力是日本不同於前兩者的差異化優勢。「實體AI的本質是硬體和軟體的融合,」賴嘉滿在分析報告中寫道,「這正是我專注於這個領域的原因。」
「課題先進國」可率先開發實體AI商機
賴嘉滿生於台灣,自小在日本長大。在2021年加入FIRSTLIGHT Capital前,曾任樂元素(Happy Elements)亞太區執行長、董事會成員,以及矽谷DCM Venture的投資副總裁。此前,她也曾於顧問公司Monitor Group擔任經理,在Lawson Software擔任國際專案經理。
早在「實體AI」一詞普及前,賴嘉滿就開始關注物理世界的數位化及效率化。她向《遠見》解釋,當時辦公室內的數位化、效率提升空間有限,且純軟體的解決方案是美國擅場,日本團隊很難正面比拼。與此同時,生活中愈來愈大、愈來愈多的痛點,其實是發生在現實世界的。
這讓她歸結,要建立起產品或服務的護城河,「必須結合社會需求。」
早在2000年代中期,東京大學前校長小宮山宏便系統性地闡述日本作為「課題先進國」的觀點,如今是大眾論述中常見的詞彙。這套論述認為,日本是全球第一個大規模面臨某些特定社會挑戰的已開發國家,歐洲、北美等其他國家可能在10~30年後才會面對類似挑戰。若日本能率先測試、開發出應對這些挑戰的解決方案,這些方案就有機會成為下一世代最有價值的出口品。
簡而言之,最早遇到問題的國家,最有機會成為最早解決問題的國家。這種論述框架將現有的挑戰巧妙地翻轉為機會,與創投的投資哲學不謀而合。
在環境衝擊、資源限制等課題外,最急迫且顯著的,是社會的高齡化與少子化。這呈現在愈發明顯的勞動力緊縮上。賴嘉滿直言,一旦缺工,最大的問題不會出在辦公室,而是在打掃、建築工地等必要勞動的場景中。光靠軟體,不足以解決高齡化社會的種種挑戰,而這正是「實體AI」可以切入之處。
在這套邏輯推演中,日本發展實體AI的理想劇本可以簡述如下:身為最早迎戰勞動力短缺的先進社會,龐大的自動化需求使得日本成為實體AI的最佳試驗場與採納者。在此環境中培育出的成功新創,不僅能解決國內問題,未來更能將成熟的解決方案出口到世界其他市場。
數據、AI先行,扭轉硬體思維
這並非空想。賴嘉滿指出,日本有數項把握實體AI商機的既有資產。這包括在感測器、致動器等諸多元件的領導地位,精密的製造工藝,以及工業機器人的生產及部署經驗。日本社會對人形機器人具有較高包容度,可能也是利多之一。
另一關鍵,是日本在製造、物流、基建維護、醫療保健與建築等多個垂直產業中,有蘊藏著大量未開發的專業知識。若能儘早將這些獨門know-how數位化、整理為AI訓練資料,提升特定專業領域的AI解決方案能力,有機會在各垂直產業裡都養出獨角獸。
也就是說,想解鎖這般願景,「數據」扮演關鍵角色。「誰愈快拿到真實世界的數據,就能愈快把數據飛輪做起來,也就有辦法領先。」賴嘉滿認為,垂直產業需要時間沉澱,「我們亞洲愈早沉澱,(能)做的東西就會更多。」
掌握數據,也就掌握了需求。「很多時候大家在想機器人時,會想說我先把機器人做出來。我其實不是很贊同。」賴嘉滿認為,不是先把機器人做出來,再去找市場,而應該先思考目標市場的痛點是什麼,再發展解決方案。
「你知道自己的願景是提供自動化解決方案,但第一步不一定是做機器人。」賴嘉滿表示,「先拿到數據,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她建議,企業應在產業層面策略性地共享數據和知識,形成特定產業的合作計畫,可開發專精模型,也提升整個產業的AI水平。
賴嘉滿也坦言,日本雖有長年研發機器人的積累,但許多資深專家仍是從傳統硬體角度出發,也就是聚焦在機器人控制問題。但在實體AI時代,許多領跑者是從AI出發,再整合硬體。這也是日本需進行的心態轉換,「不是做好機器人,再把AI加上去就好了。」
實體AI剛起步,定義下一代工業製造優勢
她預期,未來脫穎而出的公司會是達成深度軟硬整合者。團隊既要有硬體能力,有AI能力,也必須懂機器人。因而,如何將多元人才集中到實體AI的賽場上,成為一件重要的事。
好消息是,在輝達不遺餘力的推廣下,愈來愈多人看見實體AI的可能性,資金、人才與媒體關注湧入。但賴嘉滿認為,AI與實體機器的結合還處於早期階段。目前的應用多停留在專案形式,尚未出現以訂閱等方式穩定獲利的企業,這也是未來幾年值得觀察的重點之一。
賴嘉滿認為,在推進實體AI發展上,日本與台灣可以是合作夥伴。尤其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中,台灣在供應鏈中可以肩負起更重要的角色。她舉例,現在美國製造回流,但美國無法獨力打造這些工廠裡的自動化機器,「那誰去組裝?台灣就有這個可能性。」
對日本而言,實體AI不僅是前行的機會,更是不可錯失的一步。過去,日本未能成功將基礎技術轉化為全球性的軟體產品。如今,即便在長期領先的汽車等硬體製造業中,軟體的重要性也在提升。若忽略這塊投資,過往的工業優勢也可能遭到侵蝕。
隨著各領域技術進展,現在可以是日本善用既有基礎,把握AI浪潮、加速機器人商業化的時刻。不讓實體AI流於宣傳口號,還需要更多參與者實現多元硬體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