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會員專屬 會員專屬 《造山者》導演分享護國神山背後「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信念

AI是品牌助攻手還是豬隊友?行銷人員必懂五大風險

陳春賢
user

陳春賢

2025-08-15

瀏覽數 50+

AI技術既能快速融入行銷與產品應用,卻也潛藏失靈風險。取自Unsplash
AI技術既能快速融入行銷與產品應用,卻也潛藏失靈風險。取自Unsplash
00:00
00:00

AI技術既能快速融入行銷與產品應用,卻也潛藏失靈風險。若AI失靈,過度擬人化、誇大,或是誤導性的行銷內容,反而會加劇品牌受損風險。因此,企業在推廣AI前,必須仔細思考這個重要課題。

2023年10月,通用汽車(GM)旗下自駕計程車子公司Cruise,在舊金山捲入一起重大事故。

一名路人先被日產車撞擊,彈飛至Cruise的自駕車前,並遭該車拖行近20呎。雖然事故主因並非Cruise所造成,但公司在初步報告中未揭露拖行事實,結果導致信任破裂與重罰。

Cruise不僅遭美國監管機關處以罰款,更面臨刑事調查。最後,連營運許可都遭吊銷,市值重挫,執行長辭職,公司前景一片陰霾。

AI失靈!品牌首當其衝

Cruise案例凸顯AI導入的品牌風險:即使技術無過錯,但只要發生失靈、資訊披露不全,品牌就會成為眾矢之的。MIT研究指出,消費者對AI的失誤容忍度遠低於人類,會下意識將更多責任歸咎於AI製造商,即使情境與人類駕駛無異。原因之一,是人們容易將AI視為「全知全能」的系統,對AI設定更高標準,當AI無法達成理想表現時,反而感到更失望與憤怒。

AI若失靈,不僅影響單一企業,還可能導致整體產業信任滑落。研究顯示,人們對某一家AI服務的不良經驗,會擴散到對整體AI技術的懷疑,產生「汙染效應」。因此,品牌在推廣AI功能時,必須強調其獨特性、安全設計與人機協作機制。例如,Anthropic在行銷AI助理Claude時,便清楚標示其使用「憲法式訓練」,強調安全與可解釋性,明確區隔於競品,降低潛在汙染效應。

誤導性命名,是AI行銷常見陷阱之一。特斯拉(Tesla)長期使用「Autopilot」(自動駕駛)命名其輔助駕駛系統,雖實際仍需駕駛人高度介入,卻讓消費者產生「全自動」錯誤認知。

想掌握趨勢與新知?趁週年慶入手遠見,讓閱讀成為你最好的投資>>

研究顯示,相較於命名為「副駕駛」(Copilot)的系統,使用「自動駕駛」名稱的產品,更容易讓使用者低估風險,延遲介入,進而在事故發生後,將責任歸咎於品牌。

特斯拉(Tesla)長期使用「Autopilot」命名其輔助駕駛系統。遠見資料庫,蘇義傑攝

特斯拉(Tesla)長期使用「Autopilot」命名其輔助駕駛系統。遠見資料庫,蘇義傑攝

防AI陷阱!關鍵在預期管理

此外,擬人化的AI設計,也可能增加失靈後的負面反應。例如,聊天機器人若以人名自稱,使用第一人稱語言,或是配上人臉頭像,雖可提升初期互動好感,但一旦出錯,消費者往往會「以人論人」,放大錯誤與責任感受。在客服等高風險情境中,企業應謹慎設計人機互動界面,明確揭露其「機器」屬性,並適時調降用戶預期。

最後,將特定偏好編碼進AI系統中,也可能觸發道德爭議。例如賓士高階主管曾公開表示,自駕車應優先保護車內乘客,引發強烈輿論反彈。研究指出,當AI的行為被解讀為「根據年齡、性別等群體偏好」做出決策,消費者會感到憤怒並降低品牌信任。相較之下,若AI行為基於「結構性偏好」(如多數優先),則較易取得大眾認同。

綜合以上五大陷阱,行銷人員在推廣AI應用時,不能僅思考採用率與科技形象,而應同步建構「危機預防」的敘事框架。誠實揭露AI的限制、強調人機協作、避免誇大能力與過度擬人化,都是保護品牌的基本功。

AI是未來的競爭力,但行銷與預期管理的錯誤,可能讓它變成企業品牌的致命破口。

(本文改寫自《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2025年8月號:〈別讓AI失靈傷害你的品牌〉)

你可能也喜歡

AI教父黃仁勳的創業領導成功之道
數位專題

AI教父黃仁勳的創業領導成功之道

AI晶片巨頭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勢不可擋!1993年創立輝達以來,公司市值近來創下歷史新高,黃仁勳身價更是破千億美元榮登全球前15大富豪。隨著Computex 2024登場,他帶來的A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