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大選才過兩個多月,感覺彷彿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先後兩週,新內閣組成、各就各位後,全國的眼光當然還是繼續投射在生活費上漲、公司營運環境和就業課題上。但這方面的關注,還是要延伸到國外的情況,包括美國對等關稅引起的不確定性、中美之間的競爭、歐洲的乏力等。此外,在這兩個月期間,還發生了伊朗和以色列的12日戰爭。
我們幾乎都忘了兩、三個月前,剛從李顯龍手上接過領導棒子的黃循財總理,準備以黨魁身分,首次帶領執政黨奔赴全國大選的忐忑。當時不少人都認為,執政的人民行動黨在2025年選舉,會多失去一些國會席次,甚至有人私下打賭會失去幾席。
新加坡的政治制度跟英國議會制度比較接近,政黨贏得多數國會議席,才可以組織政府,並由黨魁出任總理,組織內閣,而內閣成員都必須由國會議員擔任。因此當時選情緊張,執政黨便坦言:萬一有幾個內閣成員敗北,無法入閣,會削弱新一屆政府內閣的實力。
大選中間也有驚險之處,不過最終結果是:新總理領導老牌政黨,在沒有丟失額外席次的情況下當選,執政黨的得票率還比上屆大選上升了將近5%。
這很大程度上與執政黨的策略有關:敵人不在我們中間,威脅不是來自其他政黨,而是國際上的風起雲湧。美國解放日給新加坡人民做了最好的說明,關稅與新加坡的貿易相關,貿易與新加坡的經濟相關,新加坡的經濟與就業相關。
新加坡不是在真空裡存在,所有國際美譽,必須建立在新加坡能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美譽看似虛榮,在新加坡卻是圍繞著討生活之道。當自己什麼都沒有,就得向外索求,這不是生活得多好的奢侈問題,而是基本能不能生存的問題。認清這點,人們就知道選票背後存在的內外因素。
先了解邊界,再往外推得更寬廣
加拿大、澳洲的大選結果顯示,美國的情況給執政黨在全國選舉增添一臂之力,新加坡或許是另一個例子,但這不是必然。在人們的資訊來源愈來愈多元,生活的體驗和關注愈來愈分化時,虛實真假都不一定靠譜,任何人似乎都能為任何概念下一個定義,用各種手段讓人相信自己的定義。這個時代,認知都受到極大的顛覆,說要自己酌量和判斷,有時也不容易。
因此新加坡2025年的全國選舉,對新加坡更關鍵的是,在新加坡人對未來有所期望,新一代領導人努力展示各種新氣象時,大家也有共識,不去質疑國家存在的根本條件。
務實,然後大膽想像,勇敢爭取。務實,是先了解邊界。往外推得更寬是本能,但是我們知道,現實有邊界。
(作者為新加坡新報業媒體華文媒體集團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