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我到口述歷史檔案館搜尋資料,研究的題目是20世紀初年,中國人從南方「過番」到南洋一帶的原因,從口述歷史資料看來,他們當時大致因為:閩南一帶兵匪作亂、抽取壯丁、飢餓難耐、鄉里打架;從廣東出來的女生則有的逃離不幸婚姻,或者乾脆梳起不嫁。
生活疾苦,他們遠渡重洋。南洋在他們眼裡是「番邦」,離家是不得已的選擇,去到一個自己也不確定前途的地方,甚至也不知道生活是否安全。
但是,不確定,至少是一線微弱的希望。
100年後,經過不同歷史階段的起起伏伏,以為人們都安居樂業了,但是新冠疫情這一波以後,想要「過番」的人依然不少。只不過這個年代,就不叫「過番」了,那叫做「潤」(run)。這是2022年新冠疫情還沒結束時,在中國大陸網上迅速流行起來的一個字,因run而潤。人們開始考慮為什麼要「潤」,「潤」去哪裡、怎麼「潤」。「潤」這個字,既是要跑路,又有滋潤的含義。
世局變化大,一些發達國家不太友好,新加坡即榮幸成為「潤出」的首選目的地。總是有相熟和不相熟的外國朋友,問我許多跟新加坡教育、移民政策相關的問題。他們有在民營企業,也有在體制內工作,有些是自己想來,有些在幫忙孩子做安排。很多社交媒體上,為了吸引流量,打出各式各樣關於新加坡移民情況的標題,真真假假皆有。跟百年前最大不同的,當然是這些要離開的人,經濟條件優越。愈優越、愈憂慮,心裡愈有別的嚮往。而當年的「番邦」如今成了安全港,政府有為,社會開放,生活品質有保障,語言溝通沒問題,具有很大的吸力。
人才匯集、人盡其才,新加坡將更有競爭力
這個現象會怎麼影響島國,值得觀察。新加坡的人口替代率已經下降到0.97,從國外補充人丁是個辦法。政府從來不公布移民和他們確切來源地的數字,只公布來源地區。2023年獲得公民資格的將近2萬3500人中,以來自東南亞的居多,25%來自其他亞洲國家;永久居留權的大約3萬5000人中,一半來自東南亞國家,36%來自亞洲其他國家。
亞洲主要「輸出」人口的,包括中國與印度。新加坡的人口結構、種族比例維持在華人占大約3/4,粗略可以估計從來源國輸入人口的規模。更重要的是,無論是新公民或永久居留者,將近八成的新移民教育水平在中學後。
100年前,從那些「過番」的人開始,島國歷經年月逐漸形成後來穩定的族群結構。Run的想著現在,但是從數字上看,資金「潤」入了,人才匯集,新加坡如果能夠凝聚民心、人盡其才,這一波「潤」出來的,加上過去累計的移民,不僅補充人口數量,還提高了素質,幫的是新加坡的未來競爭力。
(作者為新加坡新報業媒體華文媒體集團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