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老大時,父母毫無保留傾注了所有的愛。然而,正因為父母總是繃緊神經,容易對孩子過度保護。父母灌注自己所有的愛雖然是好事,但同時也給予了很高的期待,容易讓孩子認為自己必須回應父母的期待,因而長成好孩子、模範生。老大和父母的關係非常緊密,有時甚至過於緊密,成為「媽寶」、「爸寶」般的親子關係。(本文節錄自《兄弟姊妹心理學》一書,作者:根本裕幸,遠流出版,以下為摘文。)
背負父母期待於一身的老大
老大如同字面意思,就是第一個小孩。父母面對老大,總是繃緊神經在處理育兒大小事,不論餵奶或換尿布都是未曾有過的體驗。哪個牌子的尿布比較好、什麼時候要讓孩子斷奶,這些都是經過再三思量,一步步嘗試錯誤,再度挑戰。看到寶寶哭個不停,就會擔心「是不是哪裡不舒服」,萬一真的身體不舒服,便立刻飛奔去醫院。
即使孩子稍微長大,這樣無微不至的育兒方式也絲毫沒有改變。不論是第一次帶孩子去公園玩、打預防針、上幼稚園、學才藝,或買上小學的書包,所有與孩子有關的事對父母來說都是第一次,慎重一點也是當然。
養育老大時,父母不但凡事小心翼翼,也毫無保留傾注了所有的愛。然而,正因為父母總是繃緊神經,容易對孩子過度保護。受到這樣的影響,老大通常會培養出神經質的個性。
父母灌注自己所有的愛雖然是好事,但同時也給予了很高的期待,容易讓孩子認為自己必須回應父母的期待,因而長成好孩子、模範生。
老大和父母的關係非常緊密,有時甚至過於緊密,成為「媽寶」、「爸寶」般的親子關係。這當然還牽涉到夫妻感情、家中經濟等因素,不能一概而論。不過,確實有許多這樣的孩子因為父母的過度保護或干涉,即使長大成人也無法獨立自主。
(延伸閱讀│過度體貼到忽略自我:家中長子長女、單親子女容易發生)
弟妹的出生讓兄姊極度心碎
家裡是獨生子女的話,基本上故事就到此結束。下有弟妹的讀者則還有後續發展。
當老大正享受著「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生活時,老二出生了,這會使他(她)體會到極度的心碎。因為父母把過去對自己的關注,一口氣轉移到老二身上。
等到年紀再長一點,老大才能理解「小的就是得費心照顧」。如果和弟妹歲數相差較多(約五歲以上),打擊可能小一點;相對的,年紀相差愈小,愈會感覺父母對自己的愛從一百變成零,因而深受打擊。
這時,老大會試圖讓父母的愛再度回到自己身上。首先他們採取的策略是:「當個不讓人費心的孩子,媽媽就會誇獎我」,包括幫忙做家事、自己的事盡量自己來、做任何決定前會先觀察母親的反應。
當然,這些行為並非發自內心主動想做,而是父母只在意弟妹(雖然這是老大的一廂情願),自己只能當個好孩子來奪得關注。
這種心碎的感受堪稱「人生首次大失戀」,老大所承受的就是如此巨大的痛苦。
即使父母自認對老大和老二都付出同等程度的關愛,但實際上,面對還需要把屎把尿的老二,只好叫老大自己堅強點。
「妳是姊姊了,這點事情可以自己做好吧?」
「你是哥哥了,不要欺負妹妹!」
「妳是姊姊了,東西要讓給弟弟!」
「你是哥哥了,要學會忍耐。」
很多人小時候都被說過「妳是姊姊了」、「你是哥哥了」這種話吧。
於是,長子長女們開始學會忍耐,不敢任性。最後,他們愈來愈「搞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或認為「只要爸媽喜歡,什麼都好」,也可能變得同情心氾濫。
這種想法一旦根深柢固,多數人就會選擇走上父母期望的道路,直到長大後才驚覺「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因而來找我諮商。
從這樣的案例可知,人生課題除了可以從親子關係切入外,弟妹的存在也造成相當大的影響。
(延伸閱讀│長子也可以對家庭「遞出辭呈」嗎?沒有誰是理所當然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