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遠見39週年 遠見39週年 訂兩年送一年、訂一年送半年 再送暢銷好書

他是最有責任感的主管,最後卻在急診室醒來才醒悟「這道理」

忙碌不等於有效:職場真正高產能的人,往往都不是最忙碌的。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5-07-23

瀏覽數 100+

《別忙著加班,不要只當職場中的反應機器》/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別忙著加班,不要只當職場中的反應機器》/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忙不代表有價值,做對才是真正的產出,行事曆再滿,也敵不過方向錯誤的執行,與其追求時間管理,不如學會行動設計。別再一味追求速度與產出,別再以忙碌證明價值,而是學會聚焦方向、辨別優先,建立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選擇邏輯,以清晰節奏創造穩定成果。

你真的知道自己在忙什麼嗎?

有段時間,馬修幾乎每個夜晚都加班到凌晨。他是矽谷某家新創公司的產品經理,負責帶領團隊設計一款全新的B2B SaaS工具。從UI調整、用戶反饋、開發時程到跨部門協作,他幾乎樣樣親力親為。

團隊的人說他是最有責任感的主管,連UI設計圖的細節都會一一確認;而他的老闆也總認為,「馬修最能扛事」。他以為,這就是效率──把每件事都確實做完、每個問題都即時處理、每次會議都親自參與。

直到某天,他在醫院急診室裡醒來,才第一次意識到,他一直以來的「忙碌」,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迷失。

那次住院診斷是輕微心肌炎,主因是長期高壓與睡眠不足;但更深的後果,是公司高層在他休養期間檢視專案進度時,發現整體時程已嚴重延遲,而且多數任務缺乏有效授權與流程標準。

當他回來後,公司做出重組決定──他被調離專案負責人一職。

在後來的公開訪談中,馬修這麼說:

「我不是沒努力,而是我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不是我該處理的事上。忙,不等於有效。」 

這句話,敲醒了許多職場人。

我們總以為,只要夠忙、夠投入、夠努力,就能走向成功。但真相往往相反:很多人「看起來很努力」,其實只是「很會耗損自己」。他們有能力,卻不知道該把能力用在哪裡。

心理學家提姆.派克爾(Tim Pychyl)在長期研究拖延行為後指出,現代人對「生產力」存在一個普遍卻深刻的誤解:我們常以為,只要持續在「做事」,就是在前進。但實際上,許多看似勤奮的忙碌,只是為了逃避那些真正重要、但更具壓力的任務。

當我們花大量時間整理信箱、潤飾簡報、參加會議、即時回應訊息,看起來彷彿非常投入工作,其實這些行為常成為我們逃避真正需要判斷與承擔風險的任務的「遮蔽」。

這些任務,才是能推動我們前進、帶來實質改變的關鍵行動,但也往往伴隨著不確定感與心理負擔。

皮科克指出,這樣的行為模式並非單純的時間管理問題,而是一種情緒調節策略──我們用瑣碎的小事來迴避壓力,進而延遲面對真正的挑戰。

他提醒我們,「忙碌,不等於有效。」生產力的真正核心,不在於你完成多少件事,而在於那些事情是否真的重要、是否正在引導你走向目標。

歡慶遠見39週年|訂閱享優惠 再送各式好禮>>>快來看看

(延伸閱讀│每天超時工作還有恐慌症,值得嗎?臉書創辦人離開後體悟:一天真正有成效的工時只有3小時

試著問自己下面這些問題

●你今天忙的事,和你真正的目標有關嗎?

●你回覆的每一封訊息、參加的每一次會議,真的非你不可嗎?

●你手上那些沒做完的任務,為什麼會被拖延? 

這些問題,也許我們早就知道答案,但我們很少願意面對。因為承認「我在瞎忙」這件事,比繼續裝忙更困難。

我們常聽到一句話:「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這句話當然沒錯,但也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成功=拚命」。

事實上,許多在職場真正高產能的人,往往都不是最忙碌的。他們也一樣努力,但是努力得非常精準。

哈佛商學院研究指出,成功管理者的共通點是「高命中率的行動選擇」:他們知道自己的價值在哪裡、清楚哪些事該由誰做、敢於拒絕模糊任務,也能設下清楚界線,把注意力花在最值得的地方。

再來看一個例子。知識平臺Farnam Street的創辦人沙恩.帕里什(Shane Parrish),曾在一次訪談中坦承,自己也曾深陷所謂「瞎忙的陷阱」。

早年在加拿大政府的情報體系任職時,他的日常充滿無止境的會議、郵件往返與即時處理的任務交辦,讓他誤以為這樣的忙碌代表著價值。那種被需要、被填滿的感覺,帶來一種表面上的成就感。

直到有一天,他回顧自己的工作清單,卻驚訝地發現──那一整週,竟沒有任何一件事真正與「個人價值創造」有關。

他形容那段時期的自己:「就像一臺高速行駛、卻毫無方向的跑車。」外在看來動能十足,內在卻缺乏目標導向與深度反思。這個領悟成為他轉變的起點。

派瑞許開始嚴格檢視自己的時間使用,並建立了「優先順位清單」制度。他在每週一早上固定撰寫一張紙條,列出本週最重要的三項高價值任務──那些真正能推動進展、帶來長期影響的關鍵行動。

接著,他會在行事曆上畫出數段「不可打擾時段」,專門留給深度工作,避免被日常瑣事稀釋注意力與判斷力。他發現,這樣的安排不僅提升了產出的品質,也讓他重新掌握了生活與工作的節奏。

真正的生產力,並不在於填滿時間,而在於我們是否願意騰出空間,處理那些最值得投注心力的事情。

(延伸閱讀│哈佛日曆快10天:哈佛優等生、高效主管都在用的「奇蹟時間管理法」

《別忙著加班,不要只當職場中的反應機器:你不需要更強,只需要更準!學會減法工作法、任務設計與節奏安排,從瞎忙跳脫到穩定高效》,作者:宋柏丞,財經錢線文化有限公司出版

《別忙著加班,不要只當職場中的反應機器:你不需要更強,只需要更準!學會減法工作法、任務設計與節奏安排,從瞎忙跳脫到穩定高效》,作者:宋柏丞,財經錢線文化有限公司出版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