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太陽光電板壞了,社會信任也跟著崩了?一場颱風,吹出能源轉型結構問題

郭逸
user

郭逸

2025-07-22

瀏覽數 2,000+

太陽光電板示意圖。取自臉書「屏東縣政府綠能專案推動辦公室」
太陽光電板示意圖。取自臉書「屏東縣政府綠能專案推動辦公室」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從高雄大樹區違法施工遭罰,到嘉義新塭破碎的水面太陽光電模組散落滯洪池,過去被視為綠能旗艦的太陽光電,如今面臨輿論、環境與信任的多重危機。廢棄模組的回收、污染風險與土地使用爭議,全數攤在陽光下;環境部經濟部、產業公協會接連回應,但社會信心大幅動搖,這不只是一次天災測試,更是台灣能源轉型的壓力鍋,一觸即爆。

過去一個月,太陽光電發展遭遇自然災害與輿論挑戰,政策推進面臨多重壓力。時間拉回今年6月,廣達51公頃的高雄大樹區和山太陽光電廠,因違法施工遭罰,加上未落實水土保持計畫,遭撤水保工程許可。當時,在地居民就怕樹木已經大肆砍除,土地被太陽能光電板淹沒,一旦進入颱風季,後果不堪設想。

7月間,丹娜絲颱風襲台,強風驟雨數日,中南部災情嚴重,傳出旭東環保在屏東佳冬設置的海上浮動式光電案場,來不及拆除撤回的測試太陽能板浮台,飄散在佳冬的海岸線,長達1公里,卻被誤以為是光電板,引發熱議。

嘉義布袋的新塭滯洪池,同樣因為颱風,數百面水面型太陽能光電板被掀翻、破裂,雜亂堆疊,除了災後清理慢半拍,至今2個禮拜還沒清完,居民與生態團體也質疑施設不當,憂心破碎光電板汙染水體生態。

經濟部次長賴建信說明,此次風災共33個太陽能光電案場受損,影響災損容量約0.4%,對發電量影響極小。雖然看起來災損有限,但台灣民眾對於建置光電的信心,卻再次打了折扣。

屏東佳冬海上浮動式光電案場,測試太陽能板浮台來不及撤回,飄散在海岸上。經濟部能源署

屏東佳冬海上浮動式光電案場,測試太陽能板浮台來不及撤回,飄散在海岸上。經濟部能源署

環境條件卡光電,信任赤字浮上檯面

這無疑是台灣發展太陽光電的一大考驗。7月16日,立法院衛環委員會進行專題報告,環境部、經濟部、海委會、農業部、內政部、國防部、金管會全都來了,多位委員反映地方民意,認為政府管控太陽光電案場失當,在嘉義海區四散的廢棄太陽能光電板還可能污染環境,還有委員不滿受損案場凌亂不堪,質疑政府以謊言掩飾環境破壞事實,失信於民。

多次提及廢棄太陽能光電板恐怕影響環境的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在日前一場活動中再次強調,台灣沒有足夠土地設置這麼多太陽能板,此次颱風算是壓力測試,「一次颱風就把設置不到三年,投資很多錢的各種設施給破壞掉了。」

童子賢也提到,太陽能光電板20年的使用期限一到,或甚至20年壽命還沒到,產生的光電板垃圾,得找足夠大的土地掩埋,每20年來就要重複一次。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遠見資料照,蘇義傑攝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遠見資料照,蘇義傑攝

重金屬檢測無虞、業者負責善後,官方與產業齊聲止謠修補信任

環境部長彭啓明在立院回應,當地錳的環境背景值濃度本來就偏高,但其他重金屬經檢測都是符合標準,因風災產生的廢棄太陽光電模組,則會依「廢棄物清理法」相關規定,由事業負責清除、處理責任,無論吹落於鄰近土地或海中,業者都要自行打撈、收集取回,並且妥善貯存。

歡慶遠見39週年|訂閱享優惠 再送各式好禮>>>快來看看

沒多久,彭啓明也在自己的臉書詳細說明,風災過後,當地滿佈泥濘,已啟動一週一次的水質檢測,未來將改為雙週一次;對於光電可能造成的環境衝擊,他重申立場,非自然物一定對環境有影響,是風險與時間的問題,將持續監控。

面對各界對太陽光電的質疑,中華民國太陽光電產業永續發展協會、中華民國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商業同業公會、台灣太陽光電產業協會、中華民國商業總會能源產業推動委員會、中華民國再生能源商業同業公會、GESA 綠能暨永續發展聯盟、中華民國太陽光電暨儲能品質安全協會等七大公協會共同發表聲明,強調光電業者與在地居民同樣身受其害,目前正竭盡所能攜手社區,共同修復家園。

七大光電公協會提到,理解社會對環境保護的高度重視,但光電產業在設計與營運上,皆以環境友善為最高原則,絕不會危害環境,同時呼籲各界應避免不實資訊,加劇民眾的焦慮。

單一個案恐引發滑坡效應?專家憂光電信任流失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則憂心,不利於太陽光電發展的言論太多,單一案場的亂象變成否定整體政策的導火線,恐怕引發「滑坡效應」,一旦難以解釋的謬誤層出不窮,將影響光電設置目標。

趙家緯坦言,接連的負面事件,導致社會對光電的支持度下滑,「我有認識專家下田野講述公民電廠,卻得先花半小時澄清光電到底有沒有毒。」他也呼籲需要綠電的企業,不應在關鍵時刻噤聲,「如果連社會正當性都無法維護,再生能源怎麼持續推進?」

「發展太陽光電的策略是滾動式調整。」趙家緯說,屋頂型、地面型的比例隨著時間調配,地面型的容量雖然下修,仍是未來達標的關鍵。

統計至2025年5月底,全台光電併網量達14.73GW,而原訂2025年光電設置目標20GW,確定延後一年才能達陣,想要在2035年衝上35GW,必須更拚。

當太陽能光電板滑落到社會質疑的斷層線上,政府、產業、社區與民間的共識也一併鬆動;台灣衝刺綠電之際,政策穩定與資訊透明缺一不可,重建全民對能源轉型的信心,是政府與企業的當務之急。

你可能也喜歡

海線崛起-臺中產業起飛新廊帶
數位專題

海線崛起-臺中產業起飛新廊帶

近年「海線五雄」沙鹿、龍井、梧棲、清水和大肚迅速崛起,能源、高科技、金融業紛紛進駐,龐大投資額正湧向海線城市,市府的「富市臺中」計畫,大力招商,讓海線搖身一變成為炙手可熱的產業新廊帶。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