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的先進經濟體都可以觀察:從紐約、台北到柏林、倫敦、墨爾本和香港,大城市的年輕人愈來愈覺得要在自己成長的地方買間房子是非常困難的事,薪資的成長就是跟不上不動產價格,廣大的中產階級也在逐漸銷蝕。你或許會忍不住問道:我們是哪裡出了錯?不過,更貼切的問題其實是「什麼事情變了?」(本文節錄自《覺醒社畜的贏家理財課》一書,作者:柿內尚文,平安文化出版,以下為摘文。)
從1950 年代到1980 年代,美國郊區夢正蓬勃飛揚。
中產階級的經濟能力供得起住在有著白色圍籬的獨棟大洋房、養兩個小孩的生活。或許還養一或兩輛車。薪資穩定增長,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未來世代會痛苦地發現,除了身家富貴的少數人,這個夢逐漸變得愈來愈遙不可及。
許多工作的薪資到1970年代就處於停滯。社會流動性降低。
隨著所得不均的擴大,廣大的中產階級也在銷蝕。
雖然勞工階級辛苦度日,金字塔頂端的富裕階級卻能夠給子女成功的機會,形成財富集中與不均擴大的惡性循環。
新加坡的情況稍微不同。我們從後獨立時期的1965年到2000 年代初期歷經榮景。由於新加坡土地稀少,中產階級的夢想是買公寓,而不是獨棟大洋房。
1980年時,我父母用大約$80,000(新加坡幣)買下公宅。
當時新加坡的薪資中位數大約是$2,200。
今天,同樣的公屋價格超過$600,000,是當年的7倍多。現在的薪資中位數大約是$5,000,比當年的兩倍多一點。薪資的成長就是跟不上不動產價格。
今天在全球的先進經濟體都可以觀察到類似的模式。
從紐約、台北到柏林、倫敦、墨爾本和香港,大城市的年輕人愈來愈覺得,要在自己成長的地方買間房子是非常困難的事,雖然買房挑戰的強度有所差異。
(延伸閱讀│中產階級最難洞察金錢本質?國文老師提早退休,靠3個關鍵理財觀念)
你或許會忍不住問道:我們是哪裡出了錯?不過,更貼切的問題其實是「什麼事情變了?」
情況還真的變得不一樣了。
就拿以下這些變化來說:
1. 人的壽命變長
已發展世界的預期壽命增加,這表示住房、工作機會和資源的競爭也變得更激烈。從1980年到2020年,新加坡的預期壽命從72 歲增加到83歲。
2. 熱門的地方變得更加熱門
鄉村居民減少,人口因為受到較佳的經濟機會吸引而流入城市。城市裡的競爭因此變得更加激烈。從1980年到2020年,新加坡的城市人口從240萬增加為540萬。
3. 全球化讓大城市競爭白熱化
全球化也意味著人才、資金和財富的跨國界流動,導致人口眾多城市的競爭進一步白熱化。新加坡大約有43%的人口是移民。相較之下,倫敦和舊金山是37%,紐約是29%。
4.科技也大幅改造產業
自動化、數位化和人工智慧徹底改變工作的性質,造成某些行業的工作被取代。
5. 高等教育失去神聖光環
在許多先進經濟體的就業市場,大學院校學位一度擁有鮮明優勢,現在的保障力道已經遠不如從前。
如果不理解這些變化以及其背後的原因,很容易滿懷怨忿。
無論你是譴責年輕世代「軟弱」的年長者,或是還在努力用昨天的祕笈追求成功的年輕人,這都是事實。
我們的建議:每個世代都有自己的經濟挑戰。重要的是理解我們如何走到這裡,這樣才能知道如何因應。
(延伸閱讀│財富不會消失,只會重分配?遊戲規則:看清成功的「4個」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