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美元霸權還能是特權?李紀珠:川普世代進入「三高」新常態

實習記者鄧芯怡
user

實習記者鄧芯怡

段詩潔
user

段詩潔

2025-07-07

瀏覽數 900+

前台灣銀行董事長、前金管會副主委李紀珠。取自李紀珠臉書
前台灣銀行董事長、前金管會副主委李紀珠。取自李紀珠臉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全球政經局勢劇烈變化,台灣又面臨什麼樣的趨勢與挑戰?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成立的「領導影響力學院」,邀請前台灣銀行董事長、前金管會副主委李紀珠,以「金融新局下的突圍之道」為題,聚焦川普政策與中美博弈加劇下,全球政經格局的劇烈變化,以及台灣面臨的實質挑戰與突圍路徑。

「早上醒來,如果沒看到川普的新聞,會覺得好像錯過了什麼。」李紀珠一語道破現今政經情勢的不確定性,她指出,世界已由疫情前的「低利率、低通膨、低波動」進入「高利率、高通膨、高波動」的新常態。

AI、區塊鏈等科技進展、極端氣候、地緣政治衝突與川普主義齊發,構成前所未見的不穩定組合拳。「現在已不只是uncertainty(不確定),而是加上了unpredictability(不可預測),讓傳統經濟工具與預測模型逐漸失靈。」全球經濟不僅是受短期干擾,更進入秩序重組的過程。

能源與國力息息相關

台灣身處風暴交會點,更應認清自身角色。李紀珠指出,台灣是高度出口導向的經濟體,以實體製造出口來換取海外的金融資產,因此川普主打的關稅戰,對台灣衝擊極大。加上美中科技戰升溫,台灣作為半導體樞紐,更陷入兩強對抗夾縫中。

除了外部風險,她點出台灣「五缺」問題中的電力短缺最為致命,「電力就是算力,算力就是國力。」並以川普日前推動重啟核能為例,顯示能源與國力息息相關,台灣若無法解決缺電,將無法支撐AI與高科技產業發展。

雖然川普行事難以預測,但其政策其實有跡可循。李紀珠指出,川普背後的幕僚與智庫,如白宮經濟顧問米蘭(Stephen Miran)與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正是政策設計核心。例如米蘭撰寫的《重構全球貿易體系用戶指南》中大家認知的「海湖莊園協議」,主張透過匯率、關稅、軍事、安全等「混合拳」策略,重新調整美國的全球主導地位。

這些策略包括,透過匯率壓力與金融談判,促使其它國家持續購買美國國債,將軍事保護與經貿綁定談判,並搭配流動性調控工具,建立新一輪霸權體系。這也反映在川普主張的美元政策上;在促進製造業回流的同時,仍維持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強勢地位。

白宮經濟顧問米蘭(Stephen Miran)。wikimedia commons by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白宮經濟顧問米蘭(Stephen Miran)。wikimedia commons by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美國貿易失衡問題

各國對於美國貿易失衡問題有不同看法,李紀珠觀察,一部分國家例如美國,認為「美元過度負擔」,為了支撐全球經濟不斷擴大,迫使美國要以貿易逆差輸出美元讓全球使用;但其它輸出美國的出口國認為,美國因國外資本流入,低利率有利融資,投資後還可以賺取翻倍的利率,世界各國其實都在支撐著美元霸權,因此認為應該是「美元過度特權」。

【會員限定活動】護國神山怎麼造?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背後的賭注!

李紀珠分析,美國之所以如此強勢施策,根源在於其深層經濟壓力。包括製造業空洞化、民間儲蓄率為負、財政赤字高漲,使美國不得不尋求新的全球經濟模式。但若僅靠課關稅,恐怕治標不治本。

美國為了強化自己的美元霸權及主導經濟架構的角色,造成全球經濟秩序重構的影響;除了國内貿易失衡,也導致單邊主義回歸與關稅普及化。美國的平均關稅從2024年的2.3%上升至27%。美國也重塑全球的貿易規則,以往都以「效率」考量生產分配,現在則轉向「安全」與「政治」角度去考慮生產基地的配置。

在科技領域的發展,美國也對中國科技封鎖升級,其他亞洲科技國也被迫選邊站隊。這造成全球制度信任架構的瓦解,以前都以管制原則例如是否侵害智慧財產權、是否涉及傾銷等原則來審查產品,現在則從產地的來源、是否會配合美國結盟圍堵中國等方向去審查,影響廠商生產成本。

美國不僅影響了全球經貿秩序,也重構了全球的金融秩序。李紀珠說明,美國的霸權是以美元霸權、SWIFT清算體系、美債作為儲備和避險資產來維持。但近幾年,美國利用霸權優勢,將金融系統作為武器,造成美元的信任危機。例如,美國封鎖俄羅斯和伊朗的SWIFT系統,將其當成金融武器使用,也因此,中國、俄羅斯等都減持美債、發展自己的策略。

美元系統面臨信任危機,各國的金融主權戰略崛起。中國的策略主軸聚焦在保持境內金融穩定,降低外部金融干擾,阻擋外商來中國投資。中國也推動以人民幣作為貿易計價及雙邊結算,同時增加人民幣在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s,SDR)比重,並減持美債及美元資產。

近期新台幣升值幅度不小,台灣是貿易國,匯率的波動對台灣勢必影響極大。除此之外,台灣的壽險有60%以上都是靠海外投資,其中九成都是美元計價,也會遭受牽連。

李紀珠坦言:「以前的兩招可能都不太能用。」一是中國設廠已不可行,二是東南亞設廠也難倖免於川普壓力。台灣金融體系又缺乏國際競爭力,風險無法有效分散。「台灣金融機構的國際競爭力是弱的,你就是要給他一塊土壤,他(金融機構)是有競爭力或是相對有利的地方,讓台灣金融機構得以拓展規模、吸收風險,提升整體抗壓能力。」

台灣高齡化社會的風險

進一步觀察台灣社會未來走向,李紀珠也特別提醒「高齡化社會的風險」,台灣人口老化速度快,醫療與照護支出節節上升;退休金制度設計、醫療照護財政、保險業經營模式,都應納入國家戰略視野。

在談及匯率問題與宏觀調控時,李紀珠也引述日本經驗作為警示。她回顧1985年《廣場協議》後,日圓被迫升值,雖然短期內對貿易逆差有所改善,但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與資金氾濫,卻造成房地產與股市泡沫,終至泡沫破裂,引發長達數十年的「失落三十年」。

「但德國當年同樣升值幅度卻未陷入長期衰退,為什麼?」李紀珠拋出問題,點出台灣應深入檢討日本當年政策選擇與結構因應之差異。她也提醒:「台灣當年雖未參與廣場協議,卻主動升值新台幣至25元;但我們並未陷入長期衰退,表示政策選擇與彈性仍有空間。」她呼籲政府與金融體系從日本經驗汲取教訓,避免走上資產泡沫與失衡發展的老路。

延伸閱讀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數位專題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科技股投資日益成為趨勢,投資人瞭解市場動態成關鍵。近日《黃仁勳傳》作者史帝芬・維特訪台,在與張善政的對談中揭示輝達在桃園建立新總部如何彰顯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地位,與旺宏電子吳敏求一同解析台灣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