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來不敢跟朋友一起參加旅行團,因為我的腳太醜了。」一位75歲的阿嬤,用這句話說出壓抑數10年的遺憾。不是因為沒時間、沒體力、沒錢,而是因為那雙讓她自卑的腳,被拇趾外翻折磨多年,不敢露出、不敢穿鞋,更不敢踏出熟悉的生活圈。那麼,坊間所說「拇趾外翻手術沒用,很快復發」又是真是假?(本文節錄自《自己的腳痛自己救》一書,作者:朱家宏,時報出版,以下為摘文。)
陳阿嬤並非個案。她最大的障礙不是疼痛,而是長年以來對「外觀」與「自信」的妥協。很多人誤以為,年紀大了就該放棄外在,但拇趾外翻並不是無法解決的老化問題,而是一種能夠矯正、甚至改善生活品質的可治之症。
從醫學解剖來看,人的手需要靈活開合,第一與第二掌骨分離;但腳必須負責走路、站立與支撐,第一與第二蹠骨應貼合,角度約9度。一旦角度拉大,腳掌骨內翻、大拇趾就會往外偏移,形成拇趾外翻,不只變形,還會疼痛。
一般來說,拇趾偏斜角超過二十度就屬異常,雖不一定痛,但外觀顯著,且常伴隨前足寬度變大、足弓塌陷、蹠骨疼痛等症狀。這些變化會讓人行走不穩、穿鞋困難,更容易進一步惡化。
一個小細節,反映社會對「拇趾外翻」錯誤認知
我上網查時發現,打「拇指外翻」有500多萬筆資料,但正確的「拇趾外翻」卻只有100多萬筆。許多人混用「拇指」(手)與「拇趾」(腳)這兩個詞,造成混淆。
其實只有腳拇趾才會有外翻問題,手的大拇指若不能外翻反而會影響抓握功能。也因此,有些醫師乾脆改用「大腳趾外翻」來避免誤解。
那麼,坊間所說「手術沒用,很快復發」又是真是假?
這是長年以來最難消除的迷思。「很多醫師對中重度患者仍採『削足適履法』,只削掉突出的骨頭,縫肌腱、插鋼釘固定,根本沒處理根本問題。」骨頭沒有重新對準,鋼釘拔除後,腳骨彈回原位,復發也就無可避免。
「關鍵是軸心。」只要精準矯正骨頭軸線,待癒合後定型,拇趾外翻就能真正被改善。手術時間也比多數人想像得簡單得多:一隻腳只需約30分鐘,雙腳含麻醉時間兩小時內完成,且可當天出院。不過,腳每天都要走路,因此術後恢復與消腫需時間,病患需有心理準備與耐心。
(延伸閱讀│「退化性膝關節炎」不是退化?醫學證據打破膝蓋疼痛6大迷思)
術後再與高跟鞋無緣?醫師:多餘誤解
許多女性擔心,手術後就只能穿又厚又醜的機能鞋,再也與高跟鞋無緣,這種焦慮是「多餘的誤解」。
手術會保留拇趾自然美觀的角度,不會僵硬筆直,也會讓腳掌寬度縮減10分之1,反而更容易穿入窄楦鞋。但是,雖術後能穿高跟鞋,仍不建議當成日常選擇,避免再次造成足部壓力。
為何會得拇趾外翻?先天不良,後天失調
那麼,為何會得拇趾外翻?這是一種典型的「先天不良,後天失調」。
有些人天生關節過動、足弓塌陷、扁平足,這些都可能是病因;但更常見的是後天穿錯鞋(如高跟鞋、尖頭鞋)、忽略足部肌群訓練、長期姿勢錯誤,最終讓原本微小的偏差持續惡化,直到不得不治。
「這就像比薩斜塔,一開始只是微微傾斜,幾百年下來卻越歪越嚴重,最後非整修不可。」想初步檢查自己是否有拇趾外翻,只要站直、雙腳併攏,觀察拇趾是否明顯傾向第2趾,偏斜角超過15度,就建議進一步諮詢專科醫師。
治療務必要找對人,我親自接手過不少其他醫師開刀未果的案例,第2次手術不僅困難度高、也更具風險,患者得付出更多時間與代價。
別再因疼痛與外觀困擾,失去生活的自由與尊嚴
陳阿嬤術後恢復良好,如今每次回診都眉開眼笑地分享進香團的趣事與美食,生活變得多采多姿。她說:「我現在終於敢參加活動了,也敢穿我喜歡的鞋,覺得人生變彩色了。」
手術的意義不是為了讓人盡情穿高跟鞋,而是讓人不再因疼痛與外觀困擾,失去生活的自由與尊嚴。一個看似小小的腳趾問題,可能就是決定一個人是否願意踏出門的關鍵。這樣的改變,值得每一個被拇趾外翻困住的你,好好認真看待一次。
(延伸閱讀│70歲奶奶用行李箱代替拐杖:要活得讓兒女覺得「爸媽此生很不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