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報告總統.....-李登輝的消息管道

溫曼英
user

溫曼英

1989-03-15

瀏覽數 11,850+

報告總統.....-李登輝的消息管道
 

本文出自 1989 / 4月號雜誌 第034期遠見雜誌

在政治民主化、經濟自由化及環保、勞工運動的多重衝擊下,李登輝繼任總統的第一年,台灣充滿了問題與挑戰。

中華民國的情報頭子

在面對著無數疑惑的眼光、向國人辭歲的除夕談話裡,李登輝堅定地提出「我們會有辦法」的保證。他說,關於社會的脫序現象,政府早就擬定具體的目標與方案,「一定不會讓大家失望」。

這樣的保證雖仍有待時問考驗,但據一位財經官員私下觀察,卻足以反映李總統對國內的問題和民心的期許,都相當瞭解。

「我就是中華民國的情報頭子。」一次約見中央民意代表的聚會中,他這樣形容自己暢通無礙的消息管道。

身兼總統與黨主席的李登輝,究竟怎樣掌握社會脈動?肩負綜理國家大務的繁重責任,他如何分配時間汲取資訊?

一位在李登輝任副總統時就開始追隨他的總統府幕僚表示,「李總統的一天」在彈性的變化中仍有規律可尋。他一週工作五天半,每早八點左右進辦公室,中午十二點到兩點回家進餐、小憩,通常在下午六點以前離開總統府。

五天半的時間裡,他見客,看公文、書籍和研究報告,開會或者出巡。其中所占比例最高的,首推會客。

除了國際重要人士、海外學者之外,李總統約見的國內人士各階層都有,但以學者、政府官員及民意代表、各界領袖為多。接近他的人士透露,他喜歡廣泛的和人交換意見,有時在報章雜誌上看到好的文章、評論,不管作者年齡是長是幼,他都可能要求會面,更進一步地再做溝通。

在公務上,和李登輝總統見面次數最多的政府官員,自然是行政院長俞國華、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李煥及總統府秘書長李元簇。每個星期,他們固定見一次面。

此外,經貿官員也是他較常約談的對象。近兩、三年間,世界情勢快速變遷,已由以往政治面的對立轉為經濟實力的競爭,而經濟力量正是我國立足國際的根本優勢。農經背景出身的李登輝,對如何提高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如何突破經貿障礙,用心頗深。因此,凡有國際經貿實際接觸經驗的首長,如經建會主委錢復,國貿局長江丙坤,及擔任國貿局長時代的蕭萬長……,都是他偶加徵詢的智囊。

李總統廣泛接受資訊,當然也包括一些主動請見的。以科技領域見長的總統府資政李國鼎、以「經貿外交」見長的中國信託董事長辜濂松等人,經常在出國開會或考察前後面見李總統。

不太考慮面子問題

至於某些媒體報導得歷歷如繪的「李總統的親信朋友」,據總統府幕僚表示,和總統實際見面的次數「少之又少」。

「我從來沒有看過他們單獨來跟總統獻什麼計的。」一位年輕的幕僚說。他舉證:李總統在美國康乃爾大學的後期學弟--曾任省府副祕書長的台北市政府現任祕書長黃大洲,雖被指為「總統愛將」,但這一年來,總共只到府裡來過兩次,其中一次是因其父過世,他為總統特頒的輓額道謝。

又如和李總統所學相似,李登輝做省主席時職任農林廳長的農復會主委余玉賢,據稱,一年間也僅和總統有「兩面之緣」。一次是隨同出巡金門,另一次是參加國家建設簡報。

然而,這些和他見面的人是否都有機會推銷己見?李總統的溝通模式如何?

一位總統的親信指出,學界出身的李登輝個性坦率、直爽,似乎未因從事政治而變得比較圓滑。一般而言,他喜歡表示看法、瞭解狀況,因此和人談話時有回饋,所知道或覺得該講的,一定很快的表現出來,是「對就對,不對就不對」的典型。

三月初他率團訪新加坡,個中過程正是他個性的反應。知情的政府官員透露,其他領袖做類似決定前,往往會先試探對方的意思,算一算受邀的可能性有多大,會不會傷害自己的聲譽。「他卻並不太考慮面子問題。」知情者說。

每天讀完十幾份報紙

在吸收文字資訊方面,李總統的視野相當廣泛。每天一大清早,他便在官邸讀完十幾份中文報紙,包含專業的在內;他的家人說,即使連報紙增張後依然如此。到了總統府,他再讀日、美等國際報刊,例如產經新聞和華爾街日報……。他看的雜誌也相當多,其中包括遠見、新新聞及Time、Newsweek……。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他靈敏的接觸傳播媒體,但不完全相信媒體的報導。他曾舉例說,去年一月十三日經國先生逝世,他依法就任總統職務後,國內外媒體所寫有關我國政權轉移過程的文章,堆積起來超過他本人高;其中,「對實際情況完全無誤的報導,卻少之又少」。

他形容大眾傳播媒體的殺傷力,有時「甚於原子彈」。今年初在一次黨內會議中,他懇切呼籲新聞從業人員慎用自己的權力。然而,親近他的人指出,當看到對他不實的報導時,他通常只是「不予置評、一笑置之」。

先後在日本京都大學、台灣大學及美國康乃爾大學完成學業的李登輝,受過完整的學術訓練,讀起學術界及政府單位的研究報告,比別人更長於分析、研判。他固定閱讀的報告除了情治、安全系統提供的之外,還有中研院、中華經濟研究院及台經所……發表的。

「有些資料、數字在一般人眼裡沒有意義,但他往往能找出其中值得深究的地方。」總統府的人說。

或許正因為他看的資料多,對國防、外交、經濟也相當有興趣,在很多問題上,他常有驚人之語。

一次,中國信託董事長辜濂松陪同泰國盤谷銀行的總裁去見他。泰國產天然氣,他問這位總裁用此做成稀有原料的行情如何。對方答道,比用重油還來得貴。李總統說:「不會呀,應該比重油便宜才對。」令在場的人訝異的是,他同時把該便宜多少都講了出來。

李總統每週固定主持和參加的會議有三個,包括分別在週三上、下午召開的國民黨中常會及黨部主管會談,還有軍事會談。不定期舉行的則有國家安全會議、國家建設簡報等。

探求民隱的祕密武器

行政院國家建設簡報是他做政策指示的一個非正式管道,一年多來開過三次。第一次各部會向他做業務報告。第二次他提出「中日技術合作」的政策指示,成為經濟部推動技術升級的重要指導。去年十一月底的第三次,他聽取經建會主委錢復的「加強對美貿易工作計畫綱領」,針對縮小對美貿易順差,提出經貿面的政策指示。

參加這個簡報的成員除政府官員外,李總統還邀請一些民間、學術界人士,其中,和他同是康乃爾經濟博士的台經所所長劉泰英,便曾參加過兩次。

和蔣故總統經國的作風頗為近似的是,李登輝也喜歡到農村、碼頭、漁村、工廠……等處巡視基層,希望看到社會客觀、真實的一面,進而發掘各種問題的根源。

通常他去什麼地方、見什麼人,全由自己決定。農曆春節前,客運業醞釀罷工,他正好到成功嶺向大專寒訓學生致詞。第二天,他和台中縣長陳庚金及地方首長聚餐時,談到豐原客運罷工的情形,大家一起討論問題的關鍵何在,結果發現其中有抽取談判佣金的局外組織介入,這樣的組織應可依法查辦。兩、三天後,豐原客運罷工的情勢果然急轉直下。

還有一次,他到彰化參觀台化工廠,台塑總經理王永在在場。他覺得附近空氣的味道並無異常,石化工廠的環保設施已有改善。回台北後,他又派人南下跟當地的居民打聽,平常的日子裡空氣狀況是否就是如此,老百姓受害的程度究竟如何。

「這是他探求民隱的秘密武器!」他的隨從打趣地說。

事實上,看到轉型期間雜然併陳的諸多問題,李登輝的心情相當急切,壓力更是沈重。接近他的人都知道,當了總統之後,他經常失眠,得靠靜坐維持心靈平靜。

幕後高人是誰?

「李總統現在也很困擾,他想要做,講得太多,又有人要批評。」和他有師生之誼,交情已長達三十年的彰化銀行董事長梁國樹觀察。

這種容忍、觀望的氣氛顯然正在改變。除夕夜,他到憲兵新南營區慰勞憲警,曾經這樣告訴值班警員:「政府要伸張公權力,你們千萬不要做娘娘警察,千萬不能當軟腳蝦!」

不爭的事實是:社會共識已在成形,大眾對轉型脫序現象的容忍接近極限,而活動力強、意志力強的李登輝,對社會脈動的掌握,也趨於周備。

在李登輝就任總統後舉行的第一次記者招待會裡,他告訴記者,他的幕後高人有二:一是上帝,一是經國先生。

在他耳聰目明地坐鎮總統府一年之後,他的親信觀察,他的幕後高人,其實就是他自己。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