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李長榮化工,許多人腦海浮現的,或許是歷史悠久的化工品牌。從前身算起已屹立逾百年的李長榮化工,歷經四次產業轉型,期待蛻變為「科學公司」。在這波AI浪潮席捲全球製造業的關鍵時刻,這家台灣老牌企業如何借力使力?
當傳統產業遇上AI,會擦出什麼火花?在全球化工產業面臨產能過剩、環境規範日趨嚴苛的挑戰下,最早從伐木業起家,集團前身可追溯到1915年,後來正式創立於1965年的李長榮化工,正以人工智慧(AI)為核心,推動第四次企業轉型。
說起李長榮這家百年老店,原本是木材公司,1950年從木材跨到合板;1965年李長榮化工正式成立,從膠合板再跨到化學品;1990年則從區域供應商轉向全球市場,目前正進入第四次轉型,從傳統化工企業蛻變為數據驅動的科學公司。
五年前就布局AI,生成式AI更推進轉型
「AI不只是工具,它是產業變革的加速器,是化工邁向高值化、科學化的核心力量。」李長榮化工數位與資訊處資訊長顏心德直言。李長榮早在五年前便開始布局AI,初期聚焦於製程優化與工安預測等應用,「剛開始我們沒有那麼大的計算能力,直到近幾年,生成式AI與雲端運算能力突飛猛進,公司轉型的節奏也開始全面提升。」
導入AI,讓李長榮化工可正面迎戰高值化的轉型挑戰。例如,半導體產業對電子化學品的需求日益嚴苛,品質要求從PPM(百萬分之一)提升至PPT(萬億分之一)。
「從原料到最終產品的品質控制,必須仰賴AI與數據分析,」李長榮化工卓越營運處資深副總經理趙繁明解釋,AI能即時調整製程參數,確保產品穩定性,進而提升良率與競爭力。
「在傳統的研發過程,尤其是化學或是材料這一塊,必須透過不斷的實驗,甚至做個1000組、3000組,最後才能調到想要的材料或是產品。但是透過AI,把大數據放進去之後,它可以預先幫你做模擬,模擬找到優勢之後,才進到實驗室去做這些化學合成的動作,可以省掉很多時間及失敗的成本。」趙繁明說,加上現在強調環保與ESG,可以想見,如果做了3000次實驗,這些化學品是不是都要處理掉?如果可以減少到80次、100次,對環境也是很大的貢獻。
此外,李長榮導入AI影像辨識技術,取代人工檢查中空絲膜的瑕疵,提升品質控制精確度並降低耗電量。在電解銅箔製程中,AI分析電表數據,優化用電模式,每年節省超過千萬元的成本。這些專案都讓李長榮從傳統製造轉向智慧製造。
AI活用老師傅經驗參數,提升品質穩定度
傳統工廠靠老師傅手感操作,如今李長榮化工將多年數據輸入模型後,AI自動分析出最適合的操作參數,再導入自動化控制系統,取代經驗法則,提高品質與穩定性。
又例如在傳統工廠,多是使用定期性保養,也就是時間到了該換什麼就換什麼。但現在已可做到,有一些震動感應器、噪音感應器、流量壓力感應等,透過數據進來之後,「用AI去判斷什麼時候這個設備應該要進行維護,或者可能會發生問題,我們就提早去做一些診斷、預防的工作。」
AI也深入營運決策,協助採購部門預測原料價格走勢、盤點存貨水位;ESG方面,更透過AI與感測器技術,監控工廠的氣體洩漏與能源消耗,目標在2030年相較2021年減碳42%,並增加綠電使用至15%。
幫助員工適應AI技術,創新提案應運而生
轉型過程中,員工適應AI技術是一大挑戰。「一開始難免有抗拒,擔心AI取代工作,」顏副總坦言。
為此,李長榮推行全員AI訓練,舉辦多場工作坊,展示AI如何解決日常痛點。員工接受度也顯著提升,80多個內部創新提案應運而生。在人才招募上,李長榮偏好具化工背景的專業人士,而非純粹的AI專家。「AI技術可以快速訓練,但產業知識需要長期累積,」顏副總說。
李長榮化工蛻變「科學公司」的轉型藍圖聚焦三大方向:高性能材料、半導體化學品與永續科學。
其中,半導體業務已占公司三分之一營收,去年更獲頒發「2024年台積公司優良供應商卓越表現獎」。永續科學方面,李長榮也生產保健食品原料,預計今年推出新產品。產業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AI不僅僅是工具,更是帶動化工業升級的關鍵。